中國姓氏朗姓起源

才智咖 人氣:1.7W

中國姓氏朗姓起源

中國姓氏朗姓起源

考古的角度講,商朝是最可能獲得姓氏起源物證的朝代。那個時代是典型的奴隸制時期,國家機構已經形成,帝王的嫡子有王位繼承權,某些庶子被分封。這些爵國的後裔可能以國或封地的名字逐漸形成姓氏。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中國姓氏朗姓起源,歡迎大家借鑑!

一、朗姓源流

1、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朗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朗,出朗州。亦或郎姓所改。"

朗州,即今湖南省常德市,春秋戰國時期先屬於楚國,後屬越國,原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朗氏。

2、源於鮮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古匈奴分支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獨孤氏原本姓劉,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曾孫後裔。

劉秀之子劉輔被封為沛王,其裔孫劉進伯則官至度遼將軍。劉進伯在率部攻打匈奴時失利被俘,由於他是漢朝貴胄,因此匈奴人未殺他,但也不敢放他,便將其單獨囚禁於獨山之下(今遼寧海城),久之,他便自稱為"獨山孤人",簡稱獨孤人。當時匈奴人也以"獨孤人"稱呼他。後來,他因被困於匈奴而不得歸,遂居匈奴,娶妻生子,其後裔逐漸被匈奴同化,最後竟然變成了匈奴貴族。

史籍《新唐書·十一·宰相世系》中記載,獨孤氏出自劉氏。後漢世祖(光武帝劉秀)生沛獻王輔,輔生釐王定,定生節王丐,丐生廣,洛陽令。生穆,穆生度遼將軍進伯,擊匈奴,兵敗被執,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單于以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尸利生烏利。二子:去卑、猛。猛生副論。副論生路孤,路孤生眷,眷生羅辰,從後魏孝文帝徙洛陽,為河南人,初以其部為氏。

在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獨孤部族人傳至第六世孫羅辰時,跟隨北魏孝文帝元巨集(拓拔弘)遷居於洛陽,遂籍為河南人,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過程中,又改獨孤氏恢復為劉氏,成為北魏政權八大貴族姓氏之一。不過,仍有部分獨孤部族人堅持獨孤氏不變,世代相傳至今。

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有獨孤朗曾為福建觀察使,後出任朝廷左司郎中,再以御史中丞晉為戶部侍郎。到唐肅宗時期,苛政嚴厲,公卿誕辰但唯唯署名而已。不久,獨孤朗在中唐黨爭中獲罪廷上,被判殛刑。但因有功前朝,不得刀刑,遂與陳希烈、張垍、郭納等七人被賜於大理寺獄賜自盡。時有白居易《論左降獨孤朗等狀》之篇史。

獨孤朗之後裔子孫為避禍及家族,有改姓氏為他姓者,其中就有朗氏,取先祖之名矣!

3、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瑪朗阿氏、烏朗哈特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瑪朗阿氏,世居科爾沁草原,後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ngga Hala。後有改漢姓為朗氏、馬氏、阿氏等者。

蒙古族烏朗哈特氏,亦稱烏爾哈太氏、烏里雅特氏,為蒙古陳巴爾虎姓氏,源出元朝時期斡羅納兒氏的後裔,世居巴顏鄂隆、巴爾古。後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ghat Hala。後有改漢姓為朗氏、高氏、陳氏、鄔氏等者,其部族入教穆斯林者,稱為哈氏。

二、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朗 州:歷史悠久,地處荊楚文化與湘北文化之間,有著九千餘年的稻米栽培和生產的歷史,是目前已知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地區。唐朝初期稱朗州,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出楚國大鼎,而改置為鼎州,領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四縣;十年後的唐大定元年(公元701年)廢黜。宋朝時期其地改稱常德。"常德"一詞最早見於《老子》:"天下為溪,常德不離。"又見於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朝廷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為常德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兩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全市共有十個街道、一百零四個鎮、一百零六個鄉,總面積18189.8平方公里。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兩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全市共有十個街道、一百零四個鎮、九十九個鄉、四個民族鄉。

堂號:暫缺。

三、歷史名人

朗 清:(生卒年待考),河南滎陽人。著名明朝大臣,都察院司務。

郎 宗:東漢時經學博士。字仲綏,學京氏《易》,以占卜為生。安帝徵召他為吳縣令,又讓他任博士時,他辭官而隱居。

郎 基:字世業,北齊(560-577)時人,祖智,魏魯郡太守,贈兗州刺史。父道恩,開府、陽平郡守。郎基身長八尺,美鬚髯,好讀書,廣涉典籍,懂軍事、重文化,為官不憚權勢,性清慎,無所營求,嘗語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須作,況重於此乎?”。基卒於和州刺史任上,贈驃騎大將軍。柩將還,遠近赴送,莫不攀轅悲哭,哀不自勝。郎基有兩個兒子,俱有文名,出仕隋唐,時稱二郎。

郎 茂:字蔚之(541-615),郎基之長子,恆山新市(今河北省新樂縣)人。少敏慧,歷仕北齊、隋三朝,煬帝時,官至尚書左丞,參掌選事,累遷戶部侍郎。工政理,為世人所稱。明習前朝典故。時隋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蔚之從中取材,撰《諸州圖經集》一百卷奏之,其書付祕府,今佚。撰《諸州郡圖》。

郎 穎:字楚之,郎基之次子,恆山新市(今河北省新樂縣)人。後歸唐,武德時擢大卿,封常山郡公。

郎餘令:郎穎之孫,唐進士及第。授霍王元軌府參軍,後改著作郎。郎餘令作畫,工山水,繪帝王古賢,想象風采,時稱精妙。郎餘令畫鳳與薛稷畫鶴,賀之章草書,為祕書省三絕。

郎餘慶:郎穎之孫,唐寶曆中(825-826)為御史中丞,曾出任蘇州刺史。郎餘慶性殘暴貪婪,不體恤百姓下屬,連其父也深之,見其為御史時,曾嘆曰“郎氏危矣!”憂愁而死。郎餘慶終因貪殘受到制裁。

朗士元:字君胄,唐代定州人。天寶年間(744-755)進士,官至郢州刺使。善寫詩,與錢起齊名,世稱“錢朗”。

郎葆辰:清代書畫家。號蘇門,嘉慶進士,工詩,同時是書、畫名手,特別擅長畫蟹,因此被人稱為“郎螃蟹”。郎葆辰性情鯁直,但有時卻很不識時務。他擔任御史時,為了維護“風化”而上書,請求皇帝降旨禁止婦女外出看戲,結果招致婦女們的咒罵。

郎廷佐:清代江西巡撫。字一柱,祖籍廣寧(現主子子縣)。其父熙載為明時諸生,後歸降清廷,隸屬漢軍鑲黃旗:嚴毒吞世襲遊擊將軍之銜。廷佐為其次於,早年過繼給甲屍甄蕊蘭囂巖二薔筆軍醚症張獻忠,姜驤有功升遷為祕書院學士,後任江西巡撫、江南江西總督,福建總督之要職。史稱郎廷佐“性行純良,才能敏練”,當恰如其分。今從一事即可觀其為人。廷佐死後,其棺槨於康熙16年(1677)葬於盧龍土山。因其生前為國家統一做出了較大貢獻,康熙特命禮部給予御祭的殊榮,以示褒獎。我國江西的磁器,為古今中外所聞名,其中以康熙年間的郎窯,最為珍貴。而郎窯是由當時的江西巡撫郎廷佐所造。郎廷佐是當時甚受朝廷倚重的人物,他的成就,也是郎姓引以為榮的。

郎靜山:(1892-1995)江蘇省人。國際聞名之攝影家。十三歲開始接觸攝影,二十五歲成為中國第一名攝影記者。在中國攝影史上,郎氏是首位人體攝影拍攝者,首位攝影課程之教師,首位入選國際攝影沙龍之中國攝影家。以自創集錦攝影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