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系列故事之馮姓起源

才智咖 人氣:1.24W

傳統蒙學《百家姓》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內容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百家姓系列故事之馮姓起源,歡迎大家學習!

百家姓系列故事之馮姓起源

舊百家姓排名:9 新百家姓排名:28

1、馮姓來源:

馮姓在中國也是一個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馮姓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馮姓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高公,他的後代封在魏地,其子孫採食於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邑為氏,就是馮氏。而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說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後”。馮簡子是春秋後期鄭簡公時人,據說他博學多才,能斷大事,當時鄭國凡事要跟諸侯打交道,許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議,再做決定。因鄭國建都於今河南新鄭,故此支馮氏出自新鄭。

2、馮姓變遷:

戰國末期的大將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

此外,先秦時期,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而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馮氏則分佈於今內黃、寶丰、焦作、南陽、安陽等地,其中潮陽為當時的大族;到了東晉末,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的馮氏又有徙居和龍(今遼寧朝陽)者。

到了漢唐時期,馮氏繁衍的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穎川(郡治今河南許昌)者,是東漢徵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出上黨(今山西長治)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出京兆(今陝西西安)者,是燕王馮弘的後代;出弘農(今河南靈寶)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後代;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

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亂南遷至福建寧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的馮氏有數支移居臺灣,此後,有的又遠遷到海外。

3、馮氏英才:

戰國時的馮驩,為齊國孟嘗君田文門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債息,把不能還息的債券燒掉,替田文收買民心。

西漢有馮奉世,上黨潞縣人,宣帝時曾率兵擊破莎車,後為左將軍,封關內侯。

東漢人馮異,被劉秀封為陽夏侯,任徵西大將軍;京兆杜陵人馮衍,為辭賦家;

十六國時,長樂信都人馮跋,乘後燕內亂,推翻慕容熙的統治,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歷時27年,於436年被北魏所滅。

五代時的馮道,後唐、後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歷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詞人馮延巳,任中主(李璟)時的宰相。北宋有大臣馮京,仁宗時是知開封府,神宗時進參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馮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

清代有詩人馮班,清末有愛國名將馮子材,於70歲高齡時,大敗法軍於鎮南關,為當時受外國列強欺壓的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一番。

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

民國時期的著名將領馮玉祥、民族女英雄馮婉貞等,也產生了不少影響。

4、馮姓來源

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

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周王室的遠祖名叫棄,據說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兒,又稱姜螈。

傳說一次姜螈外出遊玩,在荒野中看見一個巨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姜螈下意識地把自己的腳放在大腳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動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個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這個孩子會帶來不祥,於是就偷偷地把他拋棄於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來奔走的牛、馬等牲畜看見這個孩子後,竟敬畏地全部跑開了,不敢踐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讓野獸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靜無人的荒郊卻人來人往。無奈之際,姜螈又把孩子丟棄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飛鳥竟都紛紛降落,展開羽翼為他遮寒擋水。姜螈認為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來撫養。因為這個孩子曾經被遺棄過,所以為他取名棄。棄就是有史記載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堯時期因為善於種植莊稼、發展農耕而名聞天下,百姓都向他學習耕作技術。作為對他的褒獎,帝舜在位期間,就分封棄在邰地,大家都尊稱他為后稷,棄及其後代遂都擁有了姬姓。

后稷的繼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後因國家衰敗而辭官隱居到邊疆地區,其後代傳到古公宣父時,古公宣父先後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兒子季歷。季歷生子姬昌,便是後來的周文王。

據傳姬昌出生的時候有祥瑞呈現,古公很高興地說:“我姬氏將來定當發達,大概希望就在這個姬昌身上吧。”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測古公有讓季歷及其子姬昌來繼承家業之意。為不使父親為難,二人便一同離家出走,逃到遠方.以便成全季歷。

古公去世後,季歷以惟一繼承人的身份襲沿家世;季歷逝後,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繼承了后稷、古公、季歷的仁政,為人厚道,禮賢下士,伯夷、叔齊、散宜生等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奔、歸附,使得西伯的勢力、影響日漸擴大。

西伯勢力的增長,引起了商紂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撥下,商紂把姬昌誘至國都,囚禁起來。據傳,在此期間,他推演“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即後人所說的“周易”。

西伯被囚後,他的部下、謀士很著急。為拯救他,他們四處尋找美女、駿馬、珍玩等晉獻於紂王,並買通其寵臣費仲四處活動,遊說紂王。殷紂王本是酒色之徒,見送來這麼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拋到九霄雲外。他得意忘形地說:“單憑這些禮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銷西伯的過失,何況竟有這麼多呢!”於是下令赦免了姬昌,並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權及信物,把軍國大事全盤託付西伯,自顧享樂去了。趁此機會,姬昌率兵東征西討,先後擊敗犬戎、密須、耆(於+阝)(han),徹底消滅了崇侯虎,並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稱豐邑,將自己的統治中心由岐遷至豐地。姬昌病逝後,其太子姬發即位,便是後來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紀中葉,武王起兵伐紂,克商,紂王眾叛親離,不得不自焚於鹿臺。

《周本紀》記載武王勝利後凱旋的情形時說,隨同武王同乘一輛車的有三人:“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這裡所說的畢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隨武王克商受封於“畢”地,亦稱“畢公高”。畢地的位置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後,畢公高及其後裔便以畢地為中心繁衍生息,逐漸因地為氏,號畢氏。作為姬姓貴族的一支,他們與周宗室關係密切,但伴隨著分封制引起的不斷分化,畢氏逐漸與周宗室疏遠而成為獨立的一支。

畢氏封地中有一處地名曰馮邑,所以不排除畢氏中有部分成員“支邑為姓”而改姓馮,但這只是一種揣測。事實上,此時馮姓並不明確,更不佔主體,畢氏仍是這一支姬姓後裔的主姓。

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是晉獻公的榮臣,當時晉宮廷內部正圍繞繼承權展開激烈鬥爭。獻公為轉移矛盾,積極對外征伐。全國軍隊被分作兩部,獻公親率上軍,太子申生統下軍。畢萬受封右將軍,隨獻公征戰。

晉軍所向披靡,接連吞併了霍國、魏地、耿國。論功行賞,畢萬受封於魏地。當時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評畢萬說:畢氏的後代一定會興旺發達的。萬,是個滿數;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無量。

畢萬受封11年後,晉獻公死,久已存在的宮廷矛盾終於爆發。四位公子為爭奪王位而混戰,致使國力損耗,元氣大傷。而畢萬一族卻日益繁榮,並以新地為氏,成為聲名顯赫的魏氏。畢萬的兒子名武,號魏武子,他一直忠心於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禍逃亡,魏武子義無反顧地一直跟隨在他身邊。後來重耳終於在秦國等諸侯的支援下歸國繼承大位,便是晉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於魏地,位列大夫,顯赫一時。

到魏武子之玄孫魏獻子的時候,魏氏:已與當時晉國的智、趙、韓、中行、範氏並稱“六卿”,把持了晉國大權。魏獻子之孫魏桓子與趙、韓兩家完成了“三家分晉”。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家為諸侯,這便是戰國七雄中的魏、趙、韓三家。

魏氏立國,畢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畢萬家族的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居地即今河南省滎陽縣東部。於是長卿及其後代因城為氏,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而改姓馮,史稱這支馮氏為馮氏正宗,即河南馮氏。

二、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

據《世本》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其後子孫以馮為氏。春秋時期除畢公高一脈馮姓外,鄭國也是馮姓的一個重要發祥地。據《世本》所載,鄭國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斷而名聞諸侯。他在任期間,鄭國與周邊諸侯的縱橫往來、攻戰聯盟等大事,鄭國君主都要向他諮詢。筒子廣納賢士,集思廣益,其判慚、決策無一不精當,深得鄭君賞識。為褒獎筒子的政績與貢獻,鄭國君以馮邑封筒子,筒子入居馮邑後,遂號馮筒子。而他的封地馮邑,正是後來併入魏國的馮城。因此,長卿受封馮城之前,馮筒子的後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遠不及畢萬及其後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於河南的馮氏應由兩部分組成,即先期的馮筒子及其後裔和後來居上的畢魏世家。他們都可以稱為馮姓之源或馮氏正宗。而且從馮姓產生的`過程來看,姬、畢、魏、馮在一定程度上講“三千年前是一家”。

介紹檔案

馮姓遷徙史

春秋戰國時期

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懷王時期(戰國後期)馮氏子弟中有一名叫馮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國的重臣。一次,宋國內亂,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護他,馮郝堅決反對。楚王為不傷害雙方而採取了兩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馮郝的意見,另一方面卻暗自給惠施以封地。馮郝知詳情後,憤而離去。拋開馮郝的命運不論,馮郝當是楚地馮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進入了陝西關中等地。神話傳說中有一名馮長的人,居於驪山,善觀天文之變,精於歷算。遺憾的是,馮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開發的業績缺乏系統記載,只能透過重重迷霧而覓得一鱗半爪。

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戰國中後期,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西)郡守姓馮名亭,為人果敢而有謀。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將白起率大軍伐魏,兩軍對戰於野王,野王守備不敵而降。由於上黨地區與韓國的聯絡全繫於野王一線,因此,野王的失敗就使上黨虛懸於外。

馮亭與部下及百姓商議後,決意背秦而舉地歸趙。趙、韓本是脣齒相依、地緣親近的鄰國,趙國一旦接受上黨,便自然捲進秦、魏之間的爭鬥,以趙、魏合力,秦軍必不敢輕舉妄動,從而保護上黨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馮亭所料,趙國在平原君趙勝的大力支援下慨然接受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上黨軍民同仇敵愾以抗秦軍,上黨終於得以保全。但三年後,秦再派左庶長(秦第十等爵,掌兵權)王齙(h6)進攻上黨,上黨終被攻克。此間上黨馮氏中有兩支分別遷往秦與魏,並在秦漢之際大有作為,此為後話。

向東,馮氏進入了齊魯大地,這一支馮氏即來自上文中所說的魏地。他們很快為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所習染,“馮謹客孟嘗君”的千古佳話,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秦王朝統一前後,馮姓在上黨地區的一支最為活躍。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黨郡守馮亭納地入趙受封華陽君,從而挫敗了白起的東進企圖。馮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黨,從此,家族日隆,許多鄉里亦歸附之,從而形成了馮姓望族。

儘管馮亭有勇有謀,但關東六國已是夕陽殘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禦強秦的大統一趨勢。結果,就在上黨獻地後不久的“長平之戰”中,華陽君馮亭與“紙上談兵”的主將趙括均戰死疆場,而其部趙卒40萬除200人被“留報趙”外,統統被屠殺。從此,關東六國對秦再也組織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馮亭戰死後,其宗族亦分崩離析,大部分北上進入趙國腹地以避戰禍,少部分仍留居上黨。這一部分留居上黨的馮姓人審時度勢,看清了六國必然滅亡的趨勢,轉而”投奔了秦國,併為秦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馮去疾,以及軍事將領馮毋擇、馮劫等。

秦漢時期

馮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馮氏一門是秦王朝後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經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從始皇出外,留守咸陽都城的卻總是右相馮去疾,始皇對去疾的信任與賞識由此可見一斑。而馮毋擇、馮劫亦得益於這種信任,都在秦軍中擔任高階將領。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於沙丘暴卒,宦者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

馮去疾等得知真相後,他們冒死向秦二世上書,揭露趙高等奸臣的罪行。結果因進諫失敗雙雙被下獄。在獄中,馮去疾、馮鋤拒絕向趙高一夥奸佞屈服,為保持清白的名節,二人先後在獄中自殺。一代賢相、驍將就這樣為自己的生命歷程寫完最後濃重而悲壯的一筆。與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時被下獄的左相李斯則暴露了其軟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趙高等人百般戲弄、欺辱後腰斬於市井。

馮去疾、馮劫被下獄不久,馮毋擇率其他子孫隱姓埋名,潛逃他鄉,下落不明,關中馮氏亦隨之逃散殆盡。

伴隨此起彼伏的秦末戰爭的大規模爆發,不可一世的秦帝國頃刻間土崩瓦解,而上黨馮氏入關的一脈,也隨之銷聲匿跡。

漢承秦制,天下甫定。馮姓經此番劫難,可謂元氣大傷。在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乃至漢初“無為而治”的一系列大變動中,史冊中尋找不到馮姓的任何豐功偉績。也許,這一段歷史的沉默正孕育著馮姓的再度輝煌。

漢代,馮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現今人們所接觸的有關馮姓早期發展的資料,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成文、定性,並載入史冊的。另一方面,這一歷史時期馮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運也為這種整理提供了生動、翔實的素材。可以說,漢代是馮姓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階段性總結。

漢代馮姓發展的顯著標志是馮姓郡望的逐步形成。兩漢時期馮姓的分佈基本上覆蓋了當時華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區域,並且在一些地區,由於馮姓豪傑名士的大量湧現,形成了以馮姓為主體的聚族性居地。

漢代馮姓輝煌之發端者為安陵馮氏,其代表人物首推馮唐。

漢興置國,出於安全及施政考慮,實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政策:一方面為了充實關中人口,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六國宗室及大族豪門坐霸一方。漢廷訪得代北馮氏為豪傑之後,於是特遷其大部再入關中,定居安陵。馮唐,正是生長於代北而後遷入安陵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

馮姓早期主要繁衍於今河南、陝西、河北、山西等地,晉末“永嘉之亂”時開始大舉南遷,先後遷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統一前後,仍是國家由混亂走向統一的過渡階段,同時也是人口遷移-頻繁,各姓族活動區域擴大的時期。以馮氏:著名郡望之一——弘農而言,西魏之寧州刺史馮寧被認為是弘農郡的開山之祖。早在西漢時代,馮揚便以“萬石君”而名噪弘農,馮揚家人丁興旺,有子八人,至馮勤一脈尤為榮寵。因此,在馮寧之前,弘農馮氏已有人活躍在此地,可以認為魏地馮氏是弘農早期馮姓的直接起源。當西魏的馮寧刺史興起之時,弘農馮氏已經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來

至隋唐,已有南遷至福建省境的。在這一不斷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黨馮氏,為戰國趙華陽君馮亭後裔;出自河南潁川的馮氏,為東漢大將軍馮異的後裔;杜陵馮氏系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後裔;長樂馮氏為宜都侯馮參後裔;京兆馮氏為燕王馮巨集的後裔;弘農馮氏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後裔;河間馮氏為唐監察史馮師古的後裔。

唐宋時期,馮氏先後又有兩次大舉南遷,使馮氏分居於我國江南廣大地區,明、清之際遍及全國各地。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山西代州馮氏始遷祖為明初馮有才第五代孫隆奄,今河南西平縣馮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郢國公馮國用的後代,系明初遷入,至今已傳二十四代,五百八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