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歷史觀:歷史學科能力的命脈(一)

才智咖 人氣:1.51W

科學歷史觀:歷史學科能力的命脈(一)
  

比如,高三總複習的教學中,知識的系統化複習和掌握非常重要。但是,分類複習中專題史也好,國別史也好,都很容易停留在知識的條理化階段,達不到系統化要求。歷史現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的系統化要求,不僅要注意歷史現象之間的外在聯絡,而且更要注意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絡。比如,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史專題,如果單純把散見於課文中的各種賦稅制度知識內容列舉出來放在一起,這雖便於學生掌握,但它只能是條理化而不是系統化。要實現系統化,就必須搞清楚每一種賦稅制度的產生、發展和結果,各個賦稅制度和其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和時代特點之間的聯絡,以及中國賦稅制度發展趨勢與世界古代史上賦稅制度發展趨勢的比較。表現在社會經濟基礎中的生產關係方面:商品經濟呈現出共同的歷史發展軌跡,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共性和規律性,即人身依附關係不斷鬆弛和貨幣地租逐漸代替實物和勞役地租。只有把具體歷史現象之間的這種本質聯絡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才能給學生建立起系統的即立體的歷史時空框架結構。

歷史教學向能力培養的理性化階段發展,是建國後中學歷史教學發展的一大進步,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客觀地反映了在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教育對能力的突出要求,適應了現實發展對人才的培養和需求,擺正了基礎教育中知識和能力的關係,使歷史教育的目的能全面、完整地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又給歷史教學本身注入了活力,給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拓展出一個嶄新的空間。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基本思維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科學思維方法。不管從任何角度對歷史學科能力進行分解都無法離開這一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實際上,歷史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和要求中對此已有明確的規定。所以,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讓學生明確教育目的的雙重性。

一是實現近期效益,即要使學生能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思維引導下,充分理解、認識歷史現象,並能運用這一思維方式主動而科學地去分析、評價、判斷歷史現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能力水平,有效地提高應試技能。二是實現遠期效益,即要使這種思維方法能充分開發學生的智慧並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對學生在其他各方面的學習和將來工作、生活發生影響,極大地增強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改造學生的思維品質、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使其受益終身。

考慮到中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思維習慣,是一項艱鉅任務,必須考慮中學生的實際來採取適當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決不可盲目草率,因為欲速則不達。經驗證明,在教學的一開始,把它和教學目的雙重性一起交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掌握好這門課必須樹立科學歷史觀,這是一把開啟歷史科學大門的`鑰匙。同時要求學生做好養成科學歷史思維的心理準備,然後,再有理論、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期通過潛移默化逐步實現的方式達到教學目的。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我把基本的原理歸納成五個方面,姑且稱為歷史思維方法五原則。

一、歷史辯證法。專指在認識、評價、分析、判斷任何歷史現象和問題時,能夠辯證地即一分為二地或一般與具體,成現象與本質,或巨集觀與微觀,或內因與外因,或主觀與客觀,戎主要與次要,或形式與內容,或個性與共性,或必然與偶然等等全面而不是孤立、片面地開展思維活動,同時既要從多個方面出發去思維,又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內在聯絡,在此基礎上去客觀認知歷史現象的本質。

二、歷史唯物論。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原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二者相互作用關係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又決定上層建築,二者相互作用關係的總和又構成了社會歷史形態,亦即人類社會歷史。因此,這一基本原理要求在認知歷史現象時要首先從生產力或經濟基礎這種對歷史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方面分析,同時又要考慮到生產關係或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實現從根本出發又比較全面、系統、立體地分析歷史現象,並由此引申出歷史唯物主義在認識方法上的新含義:透過現象看本質,科學地從本質上認識歷史,揭示歷史現象背後的內在聯絡和規律性。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