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徐悲鴻《愚公移山》中的開拓精神

才智咖 人氣:2.01W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的作品。徐悲鴻先生曾畫過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戰時期創作的。《愚公移山》極具現實意義。下面為大家帶來了解讀徐悲鴻《愚公移山》中的開拓精神,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解讀徐悲鴻《愚公移山》中的開拓精神

摘要: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的經典作品。徐悲鴻在《愚公移山》這幅畫作當中,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現實元素,對《愚公移山》故事當中所蘊含的開拓精神進行視覺化塑造,從而讓畫面充滿視覺的衝擊力,帶有力量地展現出《愚公移山》的精神。

關鍵詞:

《愚公移山》、徐悲鴻、人物形象、開拓精神

《愚公移山》是從《列子湯問》當中選出來的一個寓言故事,講述的是古代有一個長者為了移走擋在自己門口太行山、王屋山這兩座山,所以採取了最為樸素的方式,也就是持之以恆地把這些山上面的石頭全部都鑿開搬走。而徐悲鴻創作的這一幅畫作,也就主要是將《愚公移山》這個故事當中,愚公帶領著全部家中的人蔘與到鑿山的工作當中的場景呈現出來。從《愚公移山》當中可以看出,徐悲鴻內心是對於愚公逢山開路的開拓精神、頑強的魄力進行歌頌,也是對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進行藝術化的歌頌,具有非常強的藝術感染力。

一、《愚公移山》中現實元素對開拓精神呈現

《愚公移山》這一幅畫作的創作是徐悲鴻對現實的一種吸收和反映。徐悲鴻非常關注畫作本身所能夠帶來的人文主義影響,特別是畫作當中那種崇高的人文精神,在徐悲鴻之前,很多西方的偉大畫家也運用各自的畫筆,對於各個民族當中的頑強者進行刻畫,呈現出強大的民族精神。因此,現實元素和開拓精神的交融與呈現,是《愚公移山》中的重要特色。

(1)突顯現實勞動者的美感

徐悲鴻創作《愚公移山》也正是希望通過中國傳統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當中付出非常多的辛勞,特別是在勞動過程當中吃苦耐勞的精神進行反映。《愚公移山》實際上和徐悲鴻當時所在的時代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徐悲鴻觀察了當時滇緬公路的修建,是出動了大量的老弱婦孺參與到開路工作當中,滇緬之間本來是崇山峻嶺,可是在眾多中國勞工的開通下,形成了一條抗日的生命線。這一點也深深地觸動了徐悲鴻,也影響了徐悲鴻創作了《愚公移山》這一幅畫作,在畫作之中,徐悲鴻充分吸收了這些勞動者的形象和美感。

《愚公移山》當中許多的人物形象也是和現實社會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畫面當中有個大腹便便的男子,正在舉起犁頭扒開各種山石,這個勇武有力的形象,是徐悲鴻吸收了自己在印度時候的一個印度廚師的形象。這個人物形象有著勞動者一般的體魄,他們的身體或許並不是十分健美,也沒有完美的肌肉線條,但是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勞動者,他們揮舞其自己手中的鋤頭和犁頭,向著阻隔在他們面前的山發出無盡的挑戰。正如《愚公移山》當中,愚公曾經說過的“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也就是說自己還有家人和孩子,即便是自己在世的時候沒有辦法將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山搬走,也可以讓自己下一代的子孫繼續完成自己的開山大業。這是《愚公移山》這一幅畫作當中可以看到的現實的力量,這一點也是徐悲鴻創作《愚公移山》的核心精神。

(2)展現出力量的美感

突顯出力量的美感,是《愚公移山》這一幅畫作當中可以看到的重要元素,徐悲鴻通過非常真實的肌肉形象來展現出勞動者的力量。所有參與到鑿山開路行動的勞動者,全部都是有著古銅色的面板,這和真實世界當中的勞動者一樣,同樣都是有著古銅色的面板,因為長期在太陽之下暴晒,所以他們的面板都變得十分黝黑,可以看出愚公帶領這樣一群家人已經持續鑿山開路有好長的一段時間。而這些愚公的家人都幾乎是赤裸著身體,這一方面表明的是,很多鑿山開路的家人因為在勞動過程當中容易出汗,所以他們乾脆把自己的衣物都脫掉,赤身裸體地參與到鑿山開路的行動當中。從《愚公移山》當中,愚公的家人拼儘自己的全力開山鑿路,通過這種和現實的肌肉線條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出獨特的力學美感。

(3)場景的真實性對開拓精神的反映

場景的真實性,也是和現實緊密地交融在一起。比如《愚公移山》畫面之中,愚公和家人在勞動的整個場景,就和真實的山野荒林是非常接近的。綠色的雜草在畫面上漫山遍野地生長著,而在這些綠色的山草中間還長滿了各種山野間的野花,有藍色的野花,也有紅色的野花,這些花朵在綠色的山草映襯之下,又顯得十分的突出,顏色上也十分奪目。而顏色非常美麗的山間花朵和青草,映襯著愚公和他的家人在山野之間不斷拼搏和艱辛勞動的真實美感。美麗的花草,一草一木都彷彿歌頌著愚公等這些勞動者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也展現出這個地方,由於長期被太行山和王屋山的阻隔,長期以來都沒有人經過,沒有道路,所以長滿了各種雜草。可以看出,《愚公移山》當中的愚公正在走一條從來都沒有人走過的道路,他們所做的事情,也是前人所沒有嘗試的。因此,整個場景的真實性,也通過了山花野草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為點睛之筆的細節進行呈現。

二、《愚公移山》中典型人物形象對於開拓精神的表現

《愚公移山》這一幅畫作之中,為了更好地表現出畫作內所蘊含的開拓精神,所以徐悲鴻塑造了非常多的具備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為了讓愚公和他的這些兒孫們的勞動者形象更加突出,徐悲鴻尤其注重這些人物的立體感,並且和畫面整體的中心焦點透視的方式進行展現,在空間上也具備足夠的深度,所有的人物都在廣闊的空間當中矗立著,有著各自的位置。因為《愚公移山》的故事當中,愚公是帶領著自己的子孫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去鑿山開路,而且太行山和王屋山必然是非常龐大的,所以在給予人物的勞動空間也需要有足夠的深度,所以徐悲鴻就讓這些人物呈現出一定的角度差,以此將整個《愚公移山》各個人物所在的空間拓展開來,也便於對典型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可以讓這些典型人物如同勞動者的豐碑一樣矗立在整個場景裡。

(1)背對觀畫者的勞動者形象

其中有一個參加勞動的勞動者,是用背面的形象對著觀畫者的。他面對的是兩頭象,分別是大象和未成年的小象,而這個勞動者的背面身體壯實有力,他挑著兩框已經被清理鑿開的山石,彷彿要通過大象將山石運載出去。這樣一種孔武有力的背影,很大程度上是對各個面對著觀畫者的勞動者形象的補充。因為傳統的繪畫當中,無論是平凡的勞動者,還是偉大的歷史人物,在畫面當中一般都是採用正面去面對著觀畫者,目的是將人物的神態和麵貌最大程度地呈現出來。但是徐悲鴻之所以讓一個背面的人物進入到畫作之中,一方面是補充了勞動者背面的勞動形象,另一方面則是表現出愚公移山整個工作場景的忙碌性,所有的人都正在忙碌著,沒有誰能夠停歇下來,因為王屋山和太行山是巨大的山巒。而更為重要的是,背面人物表現出勞動者並沒有高低之分,正面和背面示人的勞動者,他們只是一種符號,或者象徵著一種“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精神力量,因此這樣的一種典型人物形象非常好地突出展現了愚公移山中勞動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