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畢業年級簡單教學的幾種形式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8W

編者推薦辭:在當今我國國中畢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絕大多數老師都採用了在上個學期把兩本教材全部快速地講完,下個學期的時間基本上就轉入了專題複習階段。各種會考訓練題、衝刺題、模擬題、壓軸題滾滾而來,這就是人們常用的"題海戰術"。學生做題做得叫苦連天,老師批卷批得頭昏腦脹。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如何,師生們都在懷疑。秦峰先生在國中畢業年級語文教學簡約而高效的處理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索,我們把該文隆重地推薦給讀者朋友。

國中語文畢業年級簡單教學的幾種形式論文

筆者近幾年連續任教國中畢業班語文,通過觀察身邊的教師的做法以及和其他學校教師的交流發現,多數教師在上個學期就已經把兩本教材基本教完,下個學期的時間基本上就進入了專題複習階段了。而這段時間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又是用於文言文的教學。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既能完成整個國中階段學習內容的複習任務,又能具有較好的複習效果,那麼教師對於教材的簡約處理就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下面筆者想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並結合蘇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來談談“簡單教學”的幾種處理方式。

一、前移次要教學環節,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種方式就是將原本在課堂上進行的某些教學環節放到課前的預習中去。這樣做既能加強對學生預習的指導,避免了預習的盲目性和低效性,還能為課堂教學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獲得真知灼見。進而提高畢業班課堂教學的效率,能集中“拳頭”力量猛擊某一塊內容。

可以前置的板塊主要包括字詞的理解掌握、文章的整體感知、一些顯性的環節。這些環節裡的學習內容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能夠獨立完成,個別稍難一點的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所以這些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基本上就不需要再呈現了。如筆者在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時,首先要求學生掌握生字詞,瞭解作者,閱讀並能介紹《駱駝祥子》的主要內容及《駱駝祥子》中與本文有關的前後章節的內容,然後集中精力圍繞課題設計了幾個程式進行課堂教學。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這種教學方式其實更有發揮的餘地。字詞句的理解翻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也是可以前置的。如在學習《陳涉世家》的時候,如果課前就將詞義、句意、文章大意梳理好,課堂上就可以將精力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起義原因的探究、對文章的閱讀閱讀感悟上。

部分教師可能擔心前移次要教學環節,學生有可能學不到點子上,收穫不到預想效果。這也不用擔心,我們可以採用導學案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導學案中設計一些問題和練習,如:知識連結,文體知識、作者介紹,掃清字詞障礙、文字感知等,這些次要的教學環節解決了,在課堂學習中效率就會提高很多。

二、精心設計問題,用會考命題的形式解讀文字

到了畢業年級,教學的功利性確實凸顯了,會考常常成為教學的指向。所以教師可以鑽研當地的會考試題,揣摩命題特點。在日常教學中,不妨對某些文章大膽採用會考閱讀題的形式去呈現,教師可以選定適當的篇目,尤其是適合會考命題的長短適宜、特點明顯的篇目,精心對這些文章設計三到五個閱讀練習題,並且設定一定的分值,讓學生像做會考閱讀試題一樣去緊張閱讀,獨立思考,認真作答,然後師生討論檢驗。如教學《環球城市風行綠牆》一文,筆者就設計了五個題目:1.請你為“綠牆”下個定義(3分);2.結合全文,說說綠牆的特徵是什麼?(4分)3.請你找出一個能夠表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例子並賞析(3分);4.請你找出一種說明方法,並結合具體句子說明其作用(3分);5.請你結合我們生活實際,談談可以為我們的家園設計哪些綠牆(4分)。

再如教學《學問與智慧》一文,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思考: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分論點又有哪些;2.請你找出本文運用的兩種論證方法,並分析其作用;3.本文是講人的智慧和學問,但是作者在第四節中寫了“有智慧的書和無智慧的書”是不是多餘的呢?為什麼?

這些問題全面理解了,一篇文章的立意和寫法也基本上能夠掌握了,這就鍛鍊了學生的解決實際閱讀應試的能力。應該說這種教學方式對於說明文和議論文的學習來說實用性更強一些,當然一些文學作品也不妨使用。

近幾年現代文閱讀的題目的設計強化了文體意識,尤其是在考察說明文和議論文的時候,很多地方的試卷明確出現要求歸納出說明方法和論證方法的題型,因此教師設計具體題目的時候也要體現文體意識:比如記敘文要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生動形象的語言。議論文要有準確的論點、充足的論據、明晰的論證。說明文要抓住說明物件特徵,採用恰當的說明順序,靈活運用打比方、列數字、下定義等說明方法、嚴密準確的語言。應該說筆者的這幾個題目能夠圍繞文章的文體特徵,並考察學生的相關概念知識,還有效地考察學生的思維的發散性和篩選資訊的能力。

三、合併粗淺的教學內容,以作有益的閱讀補充

毋庸諱言,蘇教版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在選材方面存在問題,一些篇目內容老化,文學味道欠缺,對於那些不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能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文章,像《飛紅滴翠記黃山》《畫山繡水》《江村小景》等篇目,教師教學時候不妨都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就可以了。

九下第一單元是戲劇文學,本單元選編的四篇(《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陳毅市長》《一釐米》)作者的國別有中有外,時代有古有今,戲劇的種類各有不同,在情節安排、矛盾衝突、人物塑造、主題表現以及戲劇語言等方面都各有特點。教參要求教學本單元,重在指導學生學習比較與辨微的讀書方法,讓學生了解戲劇基本知識,在體會戲劇臺詞語言魅力、把握矛盾衝突、評析人物性格及主題等的基礎上初步學會鑑賞戲劇,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但是筆者認為,學習本單元可以讓學生異中求同,從一定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比較,去探尋四篇戲劇的共性的戲劇基本知識,提供初步的鑑賞戲劇的基本方法就夠了。然後可以以《一釐米》為範例進行學習,從人物語言、情節安排、矛盾衝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戲劇主題。

而對於一些內容淺顯的文章則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一雙手》這篇文章語言淺顯,內容很顯性,值得咀嚼的地方不多。並且這篇文章在原來的老版教材中是放在七年級的,而在北師大的教材中,這篇文章放在了國小四年級。所以這篇文章過於淺顯,放在九年級(蘇教版)裡學習是明顯不合適的,所以教師大膽捨棄也是可以的。而在我們現實的教學中,還是有很多教師拿這個篇目來上公開課,我想可能就是因為它易於把握,上起來順溜。但由於其內涵不豐,上起課來總覺得缺少餘韻。所以,我們可以將內涵不太豐富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略讀,或選其一點來學習。

四、放大主要教學環節,增強思維訓練的廣度和深度

畢業年級教材中的很多文質俱佳的文章當然值得教師著力打磨,這些文章,教師要捨得用一定的時間,但是具體教學中要抓住主要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精心揣摩,感情誦讀,培養語感。

《囚綠記》一課的教學,筆者就經過精心的琢磨,圍繞課文題目架構課堂教學,結合課文內容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逐步深化對文章的理解。首先讓學生看課題,囚綠之“綠”在文中具體指什麼?(常春藤)讓學生找出這是什麼地方的常春藤?(北平的一家公寓的窗外)作者選擇這個公寓,那肯定是因為這個公寓的條件很好了,是不是這樣呢?那是什麼吸引了作者住進這所公寓呢?從而引入是作者對於綠色的喜歡的誦讀理解。在體會綠色給作者帶來巨大安慰的過程中,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作者作為一個南方的浙江人到了北平應該是陌生而孤獨的,是這樣的嗎?瞭解作者有了綠色他就不再孤單了,就是這一片綠色給與他安慰。

然後請同學們再看課題,如此美好的綠卻被“囚”禁住了,是什麼促使作者“囚綠”呢?那引綠入室最初給作者帶來“生的歡喜,超越了任何種的喜悅”,這種喜悅使作者開始給予這綠色以更親暱的稱呼——綠友。作者已經把它當作自己的朋友,請問你有好朋友嗎?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什麼?(能夠互相關心、幫助,互相理解、信任。)那我們的這位“綠友”有沒有和作者一樣體會到這種“生的歡喜”呢?

在學生明確上述問題之後,轉入對於被囚綠色片段的賞析,賞析完畢,筆者再次進行“先抑後揚”的教學:看到這個囚綠的情節,看到那綠色雖受到我的特別的愛,但是變得嬌弱了,還是一心向往窗外的陽光。我們不禁要問,“綠”的行為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學生熱烈地討論說出:當遇到挫折時也要執著於自己的方向,向著陽光生長;作者喜歡它繼而佔有它是自私的,反而傷害了它。所以喜歡它不一定要佔有。“它”可以指什麼?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樣東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佔有。可以指愛情,可以指親情;父母對我們過分的愛其實就是傷害。

教師繼而引導學生進行主旨探究:那麼這些是不是陸蠡想要表達的主旨呢?你是怎麼知道的?最後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體味出“綠”其實象徵了不屈服於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甚至在賞析最後一段最後一個句子時還可以繼續“先抑後揚”:最後一個句子是個疑問句,作者對前半句能不能見面有疑問嗎?經過討論,學生明確對於重新見面的時間沒有疑問,僅僅是對於這綠色和我會不會面生有疑問,這句話其實暗含了一種中國人必將戰勝侵略者,一定會取得勝利的主題。

總之,會考複習,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提高複習效率?筆者認為,按照文章不同情況簡約化處理教材進行簡單教學,不失為一條捷徑。

秦峰,教師,現居江蘇連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