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

才智咖 人氣:1.66W
畢業論文

摘要:在全球化經營和顧客需求多樣化條件下,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僅靠整合內部資源是不夠的。本文在探究傳統企業管理模式缺陷的基礎上,提出了供應鏈管理的概念、特點、模型以及與物流管理的關係,並認為供應鏈管理將成為21世紀重要的管理模式。

新世紀的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

關鍵詞:供應鏈;整合化;物流管理;新模式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是在全球製造出現之後,在企業經營集團和國際化的形勢下提出的,它是物流的延伸。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物流管理通過對市場到企業及其生產作業直到供應商的整個過程中物資與資金流、資訊流的協調來滿足顧客的需要。供應鏈包含於1體化物流,又超越了物流本身,它向著物流、商流、資訊流、媒介流的方向同時發展,形成了1整套獨立的體系。傳統的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實物資源在組織內部最優化的流動,而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看,只有組織內部的合作是不夠的。
  對於供應鏈的概念許多學者提出了他們的觀點,綜合他們的觀點我們認為供應鏈是通過前饋的資訊流和反饋的物流和資訊流執行原材料採購、中間產品及成品生產、成品銷售進而把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0售商、終端使用者連成1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供應鏈有幾種常見的體系結構模型:
  鏈狀模型。鏈狀模型是供應鏈體系結構的簡單化模式,它研究以1個製造商為核心企業,與其供應商、分銷商的鏈狀關係,鏈狀模型是1維結構模型,能較為明瞭地表現供應鏈的組織結構關係。
  網狀模型。由於供應鏈節點企業同時處於不同的幾條供應鏈上,且其不至1個供應商或分銷商,使供應鏈不再僅表現為1個簡單的鏈狀結構,而表現為1個複雜的、相互交錯的網狀結構。
  
  供應鏈設計的原則
  
  1、整合和分解相結合的原則。整合是供應鏈從區域性到整體自下而上資源、資訊集中的過程,它強調供應鏈的整合性和1體化物流特徵。分解是供應鏈從全域性到區域性、由上到下的過程,它強調在全域性性戰略計劃和決策的前提下,通過將供應鏈整體目標的分解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並且具體實踐供應鏈的目標。整合和分散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係,共同實現供應鏈的優化設計,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
  2、精煉化原則。柔性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出發點和優勢所在,設計供應鏈時,要滿足供應鏈柔性的要求,就必須堅持精煉化原則,通過刪除不能帶來增值的環節,選擇合理的供應商、分銷商,設計適宜的供應鏈節點數,使供應鏈既功能完備又靈活高效,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3、集優化原則。供應鏈的形成是通過核心企業將非主營業務外包給專業化企業而形成的,基於業務外包基礎上的供應鏈保證了各節點企業在所從事行業中都是最優秀的,從而實現了強強聯合,達到實現資源外用的目的,每個企業只集中精力致力於各自核心的業務過程,就像1個獨立的製造單元,這些所謂單元化企業具有自我組織、自我優化、動態執行和充滿活力的特點,能夠實現供應鏈業務的快速重組。
  4、協作性原則。供應鏈的設計必須體現協作性原則。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是供應鏈管理的重點,也是整合化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就在於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間的聯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間在設計、生產、競爭、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協調。
  5、動態性原則。為了適應市場變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識等需要,供應鏈必須設計為1個動態的網鏈結構,在這個結構中,不能適應供應鏈需求的企業將從供應鏈聯盟中被淘汰,從而使供應鏈成為1個能快速重構的動態組織結構,即整合化供應鏈動態聯盟。聯盟是基於1定的市場需求,根據共同的目標而組成的,通過實時資訊的共享來實現整合。同步化的、擴充套件的供應鏈計劃和控制系統是主要工具。
  6、創新性原則。供應鏈管理本身就是創新思維的產物,作為1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供應鏈的設計同樣要堅持創新性原則,這也是供應鏈設計整合化、動態性的要求。這種創新性體現在設計供應鏈時要敢於突破陳規、大膽質疑現有管理方法,採用新的更先進的管理技術,從新的角度、新的視野審視原有的管理模式和體系,進行創造性地創新設計。
  7、戰略性原則。供應鏈雖然是由不同企業合作形成的,但它們之間卻有著“1毀俱毀、1榮俱榮”的“雙贏”關係,因此只有堅持戰略性原則,才能實現企業和整個供應鏈的長遠利益,保證供應鏈的系統結構發展和企業的戰略規劃相1致。
  
  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
  
  (1)物流管理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地位
  現代供應鏈管理源於物流管理。市場全球化促使包括材料獲得、加工、裝配和分銷在內的製造活動分佈在整個世界進行。隨著持續發展的製造全球化趨勢,企業與供應商、轉包生產夥伴和顧客之間的聯絡更加緊密。先前的管理模型側重於調節內部業務過程中的各種能力,增加市場價值。相反,供應鏈管理使公司尋求整合外部環境(顧客、供應商和合作夥伴)資源提高競爭優勢。供應鏈管理表明經營重點從公司內優化轉移到1個戰略聯盟全面的優化。

  (2)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管理
  1、供應鏈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和目標。
  (1)庫存管理。要通過庫存管理縮短訂貨-運輸-支付的週期時間,加速庫存週轉,消除缺貨事件的發生,有利於整個供應鏈的協調、高速運轉。
  (2)訂購過程管理。訂購過程是給供應商發出訂單的過程,它包括供應商管理,訂購合同管理,訂購單管理。通過供應鏈管理,企業可利用配銷單據等對整個補充網路做計劃,並向供應鏈自動發出訂貨單;通過合同管理在供需雙方建立長期關係;通過檢查訂購數量,將訂購單送給供應商並對已接收貨物進行支付。EDI的採用,使訂購過程管理更加高效。
  (3)配銷管理。當貨物進入分銷中心,配銷管理便指的是規劃、協調和控制貨物的物理流,包括4個過程:配銷需求計劃、實物庫存管理、運輸和車隊管理、勞力管理。
  (4)倉庫管理。除了入庫貨物的'接運、驗收、編碼、保管,出庫貨物的分揀、發貨、配送等1般業務外,還包括代辦購銷、委託運輸、流通加工、庫存控制等業務。倉庫管理的操作勞動強度很大,但條碼技術、掃描器、EDI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實現對物流管理的電子化,達到對貿易過程實時跟蹤的基本要求。
  2、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點。
  (1)資訊傳遞縱橫交錯。1般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其資訊傳遞在企業之間逐級進行,供應商不能得到最新的需求資訊。供應鏈管理中,節點企業之間是戰略合作關係,具有利益1致的特點,企業之間的資訊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整個供應鏈上的資訊是共享的。
  (2)整體性增強。在傳統觀念中,供應鏈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業關係主要是“買-賣”關係,企業的管理理念是以生產為中心的,供銷處於次要的、附屬的地位,企業間很少溝通和合作,更談不上戰略聯盟和協作。供應鏈企業是1種戰略協作關係,這種關係體現了企業內外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強調企業間長期的、直接的合作,強調共同努力實現共有的計劃和解決共同問題,是1種動態的聯盟。
  (3)現代化資訊科技表現出強大的支撐作用。資訊化時代的到來,使供應鏈上的貿易伙伴隨時需要各種資訊來對產品進行傳送、跟蹤、分揀、接收、儲存、提貨以及包裝。在世界資訊化高度發展的電子商務時代,物流和資訊流的相互配合體現得越來越重要,在供應鏈管理中必須要用到越來越多的現代物流技術。所有這些都依賴於現代化資訊科技的強大支撐作用。
  (4)物流服務方式靈活多樣。隨著現代資訊科技和物流的發展,物流服務方式日益表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為了適應國際化經營的要求,出現了發生在不同國家間的國際物流;出現了專門從事物流服務的第3方物流企業,包括貨代公司(運輸代理企業)、倉代企業(倉儲代理企業)和流通加工代理企業等;出現了進行聯合庫存管理的分銷中心等等。所有這些都使得物流服務更加高效快捷,適應了企業、社會對物流不斷增長的要求。
  
  參考資料:
  [1]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2]彼德·德魯克:《管理實踐》,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
  [3]張繼焦:《價值鏈管理》,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年版。
  [4]丁立言、張鐸:《物流企業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張鐸:《電子商務與物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金若男、張文傑:《現代綜合物流管理》,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年版。
  [7]沈厚才、陶青、陳煜波:“供應鏈理論與方法”,《中國管理科學》,2000年第8期。
  [8]代小春、牟小俐、江積海:“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過程框架”,《經濟管理》,2001年第6期。
  [9]曾祥雲:“基於供應鏈管理理論的企業績效評價”,《經濟管理》,2001年第22期。
  [10]劉麗文:“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策略之1——物料採購管理策略”,《中國管理科學》,2001年第9期。
  [11]王成恩:“供應鏈中物流與資訊流管理”,《中國管理科學》,2000年第8期。
  [12]菊池康也[日]著,丁立言譯:《物流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