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思想昭示

才智咖 人氣:1.59W

[摘要]《悲慘世界》被改編成電影以後受到了熱切關注和一致好評。電影《悲慘世界》講述了在充滿強權、欺騙、失業、飢餓的汙水橫流的“悲慘世界”中幾類性格特點鮮明的小人物艱難完成人性復歸的故事。電影成功地驗證了雨果試圖用人道主義思想和信念來修補支離破碎的世界的願望,希望通過愛和寬容之心去感化人類淪喪的價值觀念,實現對墮落靈魂的救贖從而建立一個“幸福世界”。電影從 “悲慘世界”到“幸福世界”的成功轉化表達了雨果對人類終將走向人道主義社會的偉大信念。

影片《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思想昭示

[關鍵詞]《悲慘世界》;人物塑造;人性復歸;人道主義

一、引言

電影《悲慘世界》是根據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故事依舊以冉·阿讓為中心展開,講述了他從善到惡再到善的救贖的故事。這部優秀的影片呼喚著人們美好善良的本性,讚揚了雨果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影片中,歷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還原,殘酷激烈的戰爭、貧困潦倒的社會現狀、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緊張激烈的矛盾對立等都得到了真實再現,這些元素都為影片《悲慘世界》贏得了極好的口碑。

二、影片《悲慘世界》概述

電影《悲慘世界》講述在19世紀的巴黎,貧困的冉·阿讓(休·傑克曼飾)積極工作,努力賺錢。可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被壓迫,生活變得窮迫潦倒,一天為了小外甥能填飽肚子被迫偷了一片面包,結果被抓,又因為多次想越獄最後忍受了19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冉·阿讓被米里哀主教收留,但是他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潛逃,然而主教卻替冉·阿讓掩飾了錯誤,使冉·阿讓免於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讓,他決心不再從惡並且與人為善,不久就成為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這時,一直跟蹤抓捕他的警長沙威(羅素·克勞飾)出現,一心要找他的麻煩。在此期間,冉·阿讓得知了芳汀(安妮·海瑟薇飾)的悲慘遭遇,並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珂賽特。八年後珂賽特(阿曼達·塞弗裡德飾)長成了美麗的大姑娘,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無賴德納迪埃和冉·阿讓又狹路相逢,而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又出現在冉·阿讓的面前……

三、《悲慘世界》展現的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1)人道主義的定義

人道主義,是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進步思想。它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把它具化為:自由、平等、博愛。雨果主張用博愛和感恩來化解罪惡的懲罰。縱觀當時的西方文學,可以看出人道主義思想貫穿於雨果的創作之中,人道主義成了其作品的核心主題和靈魂。他早期發表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就集中體現了人道主義。雨果本著人道主義的基本理念去批判統治階級的殘暴,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雨果在人道主義力量的召喚下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思考,接著於1862年發表了另外一部鉅作――《悲慘世界》,可以說雨果一直用嶄新的方式詮釋著他信仰的人道主義理念。

(2)人道主義的表現方式

影片中人道主義的詮釋方式有很多種,不同的表現角度就會產生不同的視覺、心理震撼。關於電影《悲慘世界》,筆者將分別從作者態度、情節安排兩個方面進行具體剖析。

1、作者態度

一部著名的文學作品被拍成電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原著的作者態度問題,我們知道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以有生命的創作客體呈現的。作家創作文學作品並不是孤立、單一的,而是創作主體、創作客體、讀者三者之間相互交流產生新的文學意蘊的文學活動。所以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帶著作者主觀喜好和態度傾向的,《悲慘世界》也不例外,電影更是很好地把握住了雨果的價值傾向和作品中作者的主觀態度,恰如其分地展現了雨果痛斥黑暗社會、崇尚正義戰爭、積極樂觀的心態三個方面的態度。

影片中雨果的人道主義精神首先體現在他對黑暗社會的控訴上,正如電影中講述到的窮苦工人冉·阿讓本性善良,為了飢腸轆轆的小外甥而被迫偷了一片面包,就被抓進監獄服役19年之久。這如同在現實社會中建造了一個禁錮人性的 “悲慘世界”。表面上是說冉·阿讓的故事,實際是對社會上種種黑暗的封建勢力的無聲吶喊,是冰冷殘酷的黑暗社會把窮人們逼向了絕路,最後卻用最惡劣的方式懲罰毫無權力的勞苦大眾。電影是對當時封建社會最好的諷刺和辱罵,它深刻地暴露了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艱苦難忍的歲月,有力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虛偽本質。

雨果的人道主義精神還可以體現在他對待革命起義的態度上,他深情地讚揚了1832年的人民起義和英勇殺敵的偉大的共和主義戰士。雨果清晰地認識到無論何種戰爭,其終極目標都是為了爭取人的獨立和自由。正是他的人道主義立場和信念促使他用筆描繪出可歌可泣的獨立戰爭,電影更是對戰爭的畫面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在雨果看來,人道主義規則的最大勝利是資產階級大革命把被封建專制奴役多年的法國解放出來。

影片中雨果的人道主義不僅體現為表達憤怒,還體現為積極樂觀的態度,影片中善良的人總被壓制和束縛,卻終將出現一個溫暖、善良、美好的救世主去拯救這些快淪陷的靈魂。被現實逼迫的想要從惡的冉·阿讓差點喪失了善良的靈魂,可是這時候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卻為冉·阿讓巧言掩護並且送了他一對銀燭臺。米里哀如同正義的上帝一般拯救了處在靈魂邊緣的冉·阿讓,包括後來的芳汀也是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被充滿愛和包容的救世主拯救。這些都體現了雨果對未來的社會是充滿期盼的,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影片中隨處可見。

2、情節安排

從電影中我們體會到,雨果認為一個人身上是兼具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的,光明屬於天國,黑暗屬於塵世。他堅信人的光明是可以戰勝黑暗的。在雨果看來人的光明善良的本質是需要克服陰暗來獲得的。這樣的人生信條也貫穿在他的《悲慘世界》中,其中以善勝惡的典型就是冉·阿讓和米里哀。性本善的冉·阿讓偷了一塊麵包,被捕入獄19年。被釋放出來以後卻無法被社會接受,社會地位低下,分配極度不公平等原因促使他在出獄以後再次陷入邪惡、陰暗的世界裡不能自拔。他偷走銀器被抓回來以後並沒有因此受到懲罰,因為善良且充滿仁愛的米里哀主教原諒並掩飾了冉·阿讓的錯誤。這使得冉·阿讓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邪惡的力量被正義打敗驅逐。其實在冉·阿讓的內心這就是一場善與惡的較量。這也正好反映了雨果內心的善惡價值觀。他深信世界是存在惡的,但是終究會被世間光明的真、善、美征服。雨果也堅信人性是可以被救贖的,冉·阿讓其實就是在充滿寬容和善意的幫助下完成了靈魂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