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接班人是培養還是引進?

才智咖 人氣:2.97W
企業接班人是培養還是引進?
“從公司之外請來的被奉若神明的名人做領導,往往對公司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過程起消極作用。” James C. Collins 在他那本著名的《從優秀到卓越》裡說。的確,人們不得不驚歎於美國GE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是如何花了4年時間來精心挑選和培養接班人的。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也有相當數量的,通過引進CEO,使企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說,1993接管IBM的郭士納,原一個美國食品菸草公司的老闆,把從1990年到1993年連續虧損168億美元行將崩潰的藍色巨人重新帶入輝煌,變成一頭會跳舞的大象。關於這個,兩種觀點莫衷一是,各執一詞。  引進還是內生,這是一場賭博,有人說。  自己培養的接班人,利益多多  首先,企業自己培養的接班人對企業忠誠度相對較高,接班後一般不會離開企業。畢竟,有一些優秀的侯選者在企業階段中已經離開了企業。留下的,能夠成為接班人候選者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在企業工作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其忠誠度是較高的。一旦成為企業的負責人,長期幹下去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一個引進的接班人,如果不能在企業紮下根,選擇離開的機率較大。微軟總裁,從杜家濱、吳士巨集、高群耀、唐駿到陳永正,一直不斷變化。毫無疑問,這是微軟在中國發展業務的因素之一。  其次,內部接班人對行業和企業有深刻的理解和運作能力。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專業分工非常細緻。隔行如隔山,外行指揮內行還是有很大難度的。企業內部培養的接班人,一般都是從企業基層一步一步走上來的。他深諳行業執行之道,在行業內有足夠的資源。比如說,和供應商、客戶、機構,都有密切的聯絡。因此,能夠調動資源,相對容易地帶領企業發展,塑造企業競爭力。而一個從其他行業來的CEO,可能會做出違背行業的決策,給企業帶來損失。在美國,外聘CEO對企業進行的改革,失敗的案例不在少數。  第三,內部接班人能夠保持企業戰略的連續性。很多CEO在退任之前,已經高瞻遠矚,制訂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但由於健康、年齡等原因,不能繼續貫徹實施。他也非常希望下一繼任者能夠延續現有的路線,不要改變企業的發展方向。在這方面,內部培養的接班人更容易理解和執行前任者的意圖。而新來者可能會新官上任放三把火,把原有的發展計劃燒掉,另起爐灶。  第四,內部接班人更容易在企業內部開展工作。內部接班人在企業內部有一定的威望,熟悉企業文化和內部規則。而引進的接班人也許能力比內部接班人更強,但他的行事作風存在著遭到企業內部抵抗的風險。眾所周知,GE公司是培養美國大企業CEO的學校。然而,《財富》雜誌的一份表明,34位從GE公司畢業的CEO,半數人員並沒使企業發展得更好。現有GE執行長伊梅爾特的話解釋了箇中的原因。他說:“我們的整套體制就是員工適應GE的體系。”  引進接班人,精彩不斷  首先,引進接班人掌控大型企業的綜合能力、經驗可能比內生接班人更強。一般情況下,引進的接班人有過多年在大型企業擔任一把手的經驗,有些引進的接班人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業績。而內生的接班人可能是企業的`第二甚至第幾負責人。位置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和綜合能力不一樣,這是內生接班人的弱項。韓國三星公司為培養內生接班人,就要求他們的高層管理者要經常和日本索尼、東芝的總經理對話,甚至當面請教。他們認為,即使是多看兩眼世界知名企業的負責人,也會提升管理者的素質。他們就是這樣讓內生接班人儘量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和素質的。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進一步說大多數的企業還做不到這一點。  第二,引進接班人可能會具備內生接班人所不具備的特殊能力。當企業發生重大變革時,比如說規模迅速擴大、運作方式發生變化、經營區域發生變化(區域公司成為全國公司、全國公司成為全球公司),企業就會對接班人的素質和能力有特殊要求。而這些要求可能企業內生接班人所不具備的。筆者接觸到一家處於關鍵發展階段大型紡織企業的負責人,他是工程師出身,對生產製造、工藝標準非常熟悉,然而對於資本運作、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等領域卻知之甚少。該企業作為一家傳統制造企業,也缺少這方面人才,這無疑將影響企業的發展。,我國很多大型企業都在逐步走向世界,實施全球化戰略。然而,不是所有企業家都有這個能力,在歐美市場上馳騁。因此,向全球招聘高階管理人員就勢在必行了。  第三,如果需要時,引進接班人會更有力度來改組與再造企業。內在接班人在企業呆得時間久了,在頭腦中存在著大量的固有的觀念,有時反而看不到企業存在的問題,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或者說是雖然認識到,卻囿於面子不敢迅速行動。引進接班人卻不是這樣,因為董事會在注視他,要求他短期內完成一幅良好的答卷。他必須創新,必須開拓,在引進他自己的同時,就引進了新的觀念、作風和管理方式,給企業帶了新的營養,帶來新的氣象和改變。  孰是孰非,具體  孩子是自己的好?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不論是內生還是引進,都各有利弊。有大量的例項,能夠為兩種觀點佐證。顯然,以內生為主的觀念佔了上風。但還要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絕對化。  在下列情況下,內生接班人的方式更好:  傳統型穩健性的 這種企業一般集中在製造業,行業速度遲緩、行業領先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比較穩定,“敬若神明”的外來者,也不大可能使企業發生多大的變化。  企業戰略比較明確時 企業發展方向與目標已定,內生的企業家可以蕭制曹隨,按既定的方針駕馭大船即可。  企業已建立一套人才儲備、培養機制 企業的成功,很多都歸功於傑出的企業家。然而,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家,作風果斷,權力集中,甚至不允許有其他的意見。大樹底下不長草,優秀的企業家身邊特別缺少優秀的管理者。沒有配套的人才培養機制,企業也無法產生內生的接班人。  在下列情況下,引進接班人是個好的選擇:  經營活動發生巨大變化時。比如說,從一家地方性企業發展為全國性企業,從一家全國性企業成為一家國際化企業時。再者,從一家制造企業發展成為商貿企業時,從一家傳統企業發展成為高企業時,從專業公司發展成為綜合性集團時。  出現行業性整合時 2004年12月28日,中組部宣佈由寧高寧接任中糧集團負責人時,人們感到既意外,又符合情理。作為原華潤集團的總經理,寧高寧過去幾年業績有目共睹,特別是產業整合和資本運作能力,在業內產生了重大的。而今天的中糧集團,似乎與過去的華潤有太多的相同點。因此,寧高寧是理所當然的最佳人選了。  企業出現重大危機時 當企業內部束手無策時,就需要請來扭轉乾坤的英雄。  內生還是引時,主要考慮三大類因素:一是外部環境、市場狀況、技術發展、競爭態勢;二是考慮企業現實發展情況、如戰略制訂與實施、發展階段與方向、管理體制與機制;三是內生接班人與引進接班人比較。  無論是內生還是引進,有一點是相同的是,企業必須做好內部培養接班人的計劃和工作,儲備內部接班人。這將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如果說是至命的,那也絲毫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