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貿易理論及其技術和制度因素

才智咖 人氣:1W
新貿易理論及其技術和制度因素
新貿易理論及其技術制度因素 摘 要 新貿易理論考慮了技術乃至制度對一國國際貿易的影響,但是其終究是以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情況作為出發點的。技術和制度因素對開發中國家的貿易發展、經濟增長的作用是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 新貿易理論 技術 制度 WTO 後發優勢

1 新貿易理論對技術的探討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基本上都屬於靜態分析,即假定一國的要素稟賦、技術水平與消費偏好等變數固定不變。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結構變化,經濟學家開始用新的方法分析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貿易結構,形成了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代表者之一克魯格曼,首先脫離李嘉圖、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用高度抽象但近似弗龍和赫崎的模型,假定只有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生產新產品的國家獲得福利,利潤率提高,資本向獲利高的地方(已開發國家)流動。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差距加大。一旦技術向開發中國家轉讓,一部分得到技術的國家用低成本勞動創造較高的收益,資本因此開始向開發中國家流動,改善了開發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縮小了差距。但是,模型所說的資本向創新技術國家還是向轉移技術國家流動是不確定的。這個模型只能說明技術創新可能給雙方都帶來收益,但如何確定趨勢,沒有進一步研究或說明,不足以說明後發展國家一定能夠或在什麼約束下能夠受益或趕上產品創新的國家。其次,克魯格曼從李嘉圖模型開始,假定每個國家之間的要素不同———技術含量不同,各自在市場中有自己的地位。技術領先國家開放貿易,後發展國家“趕超”上來,消除了“技術優先”者保持其技術領先的程度。新貿易理論中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雖然給開發中國家的後來居上提供了一些理論依據,但是,除了少數新興工業化國家外,許多國家在技術、教育、管理方面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如印度),卻沒有對改變產品和產業結構產生明顯影響。
  那麼開發中國家對發達國際的技術進行學習和消化以求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並不是所有的開發中國家在當今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的過程中享受到技術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呢?
  也許產品週期貿易理論能給我們做出一定的解釋。這種理論指出,已開發國家開發創新產品首先出口到開發中國家,後者在進口這些產品並逐漸佔有這些產品的生產,而已開發國家繼續開發並生產更新的產品,周而復始。在這個過程中,儘管開發中國家技術的模仿對自身比較優勢的形成和產業結構的提升上的作用是明顯的,但是開發中國家的企業更容易注意到技術過時的速度較快,從而減少對學習活動的投資。技術模仿在短期內的經濟增長反而會強化技術模仿的惰性。更進一步,已開發國家促進創新的政策反過來將阻礙開發中國家的趕超過程。
  此時,制度作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比較優勢形成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2 制度因素的重要性
2.1 開發中國家的制度特徵
  雖然影響開發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如各種生產要素的稟賦和積累,但歷史經驗表明,沒有一種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有再多的.生產要素及其積累的國家都有可能是低產出與低經濟福利的國家,從而使其在國際貿易往來中始終處於被動的局面。
  G·阿爾蒙特、P·鮑爾在研究20世紀的政治制度發展中發現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政治力量的強弱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即:社會經濟越是發達的國家,政治力量的作用越是弱小;而社會經濟越不發達的國家,其政治力量的作用越是強大。因此,開發中國家想要發展經濟,在國際貿易中提升自己的比較優勢,必須進行制度上的改革,以避免制度性的貧困。
2.2 技術與制度之爭
  關於技術和制度哪一個因素能更好的促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貿易獲益,經濟學界歷來有爭論。在中國,楊小凱、林毅夫關於技術模仿與制度模仿的爭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實質上,他們雙方觀點的交鋒點是開發中國家要取得貿易上的比較優勢,應該走技術模仿道路還是制度模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