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說話的“三性”訓練法

才智咖 人氣:6.98K
國小生說話的“三性”訓練法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訓練包括口頭和書面兩個方面,口語是書面語言的先導,特別是七至十二歲的兒童,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抓緊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認真的訓練,讓學生具備基本的說話能力和良好的說話習慣,不僅能為作文打下紮實的基礎,而且對它們今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直接影響。面對這種實施情況,我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探索,並逐步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應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採取多種形式,突出“三性”,進行嚴格的系統訓練。
        所謂“三性”,即說話的完整性、說話的準確性、說話的生動性。
  一、聯絡生活實際,突出說話的完整性
  所謂完整性,就是要求說話有系統、圓滿、通俗、言盡其意,使人聽懂。教師可聯絡生活實際進行訓練,例如:在“入學教育課”時,專設一堂說話訓練課,老師指一學生問: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誰送你上學?若學生只簡單回答“8歲”,教師應馬上指出這樣說的不完整,應該說:“我叫***,今年8歲,媽媽送我上學。”再讓說得好的同學上講臺說,及時表揚,慢慢使學生養成用完整的話回答問題。
  感受最深的事物莫過於親自做過的,堅持讓學生做與說相結合,做後說一說,再現生活,既鍛鍊了說話能力,又為作文準備素材。

在教學中,我利用手工勞動活動,指導學生進行疊紙、剪紙和其他簡單科技製作等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作品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有什麼作用?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製作,不但能準確、完整地回答上述問題,而且能系統地說出作品製作的整個過程。
  二、評說結合,促進說話的準確性
  說話準確,就是要求語言表達要揭示事物的本質,符合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首先提出對自己的要求:除了課前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語言,課堂上要求語言流暢,結構完整、感情豐富,還要求不論課內、課外,凡開口力求準確,儘量避免出現語病,為學生樹立一個學習榜樣。其次,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說話在同學議的基礎上,老師抓住重點及時評點。
  由於學生說話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發展差異,說話教學要因材施教,實行大面積訓練,提高全體學生的說話能力,因此,我在評點學生的說話時,堅持貫徹抓先進、促後進,帶動一大片的原則,抓住那些說話流暢,表達清晰、完整的典型學生進行現場示範,讓學生對照“鏡子”,有的放矢地學習;對一些說話片片斷斷,詞不達意,語病較多的後進生進行對比教育;對於一般學生則分批定期檢查督促,通過評講,學習自我教育,互相學習,對照先進,檢查自己,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啟發思維,突出說話的生動性
  這是在語言“完整”、“準確”基礎上的再提高,是對說話訓練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中,不僅要讓學生把話說得順,而且要指導學生把話說好,說具體、生動、形象,這就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注意豐富學生的`詞彙,不斷把書面語言融會到口頭語言中去,例如:讓學生比較下面的兩組句子,哪一句說得好,為什麼?
        (1)“稻子很多”和“金黃的稻子望不到邊”
  (2)“棉花很多”和“雪白的棉花堆成山”
  引導學生認識到前一個句子乾巴巴,後一句豐富、生動。“金黃的”、“雪白的”,說出了顏色,“望不到邊”、“堆成山”,把稻子、棉花大豐收的樣子都說出來了,經常做這樣的比較,學生就會懂得怎樣把話說得具體、生動。
  在以上的訓練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動手、動筆的良好習慣,將口頭語言記錄下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促使學生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的儘快過渡,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