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成語典故作文彙編10篇

才智咖 人氣:1.56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典故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成語典故作文彙編10篇

成語典故作文 篇1

有備無患

【拼音】:yǒubèiwúhuàn

【解釋】:患:禍患,災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成語故事】:

有一次,宋、齊等十二個國家聯合攻打鄭國,眼看自己國家的兵力不足,鄭國的國君急忙請晉國調停,晉國也很爽快答應,於是趕緊與十二個國家商量,請他們停止攻打鄭國。十二國家因為懼怕強大的晉國,雖然心裡非常不願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並且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而魏絳不但一口拒絕,並且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盛時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處於危險之中,在享樂時應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做好應付的準備。晉悼公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見。

成語典故作文 篇2

不舞之鶴

【拼音】bù wǔ zhī hè

【解釋】: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窯主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而不肯舞。”

【示例】:方宰淄時,鬆裁弱冠,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才,竟以~為羊公辱。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

【近義詞】:無能之輩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來譏諷人無能

成語典故作文 篇3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莊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莊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

成語典故作文 篇4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通暢用來形容人善於辯論,據理力爭。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

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

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裡,楚軍再多也沒有用。”

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成語典故作文 篇5

不恥下問

解釋:

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成語典故作文 篇6

學富五車

春秋戰國之交,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革,政治的動盪,引起了學術文化的變化和進步,私人講學也開始興起。私人講學,把知識傳授給統治階級的下層以至民間,打破了貴族和史官對於知識的壟斷,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私人藏書的出現。最早致力於私人講學的的孔子,他那裡就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籍。戰國時學術空氣十分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新的著作。相傳蘇秦有書數十篋,著名的哲學家惠施“其書五車”,形容學識豐富的成語“學富五車”就是由此而來

而竹簡始於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紀的東晉。

是中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圖書。在春秋戰國時代, 出現了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說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如:老子、莊子、孟子、孔子、孫子等。

成語“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其實就指五車竹簡書。

學富五車”和“才高八斗”都是稱譽學識淵博的。學識怎樣用車載量呢?原來這裡有兩個典故。

我國古人已開始用竹片或木片作為資訊載體。用以書寫的竹片叫做“簡”,又稱“策”;用於書寫的木片,叫做“方”,又稱“犢”。

“學富五車”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惠施是戰國時哲學家,很有才學,是名家的代表人物。這裡是說惠施是個有學問的人,道術很多,他讀的書要用五輛車子拉。後來人們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車”等來表示對飽學之士的稱讚。王安石《贈外孫》:“年小從他愛梨慄,長成須讀五車書。”用“學五車”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學富五車”的典故,反映了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所使用的傳播手段。這麼多的簡冊,運輸、存放都很麻煩,人們常形容說:“汗馬牛”、“充棟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棟”的成語。

“八斗”是南朝謝靈運稱頌三國魏國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無名氏《釋常談》)看來,謝靈運對自己的才學也是相當自負的。以後,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喻作文采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可嘆》詩中寫道:“宓妃愁坐芝天管,用盡陳王(即曹植)八斗才。”在這裡,詩人借用了“才高八斗”這一典故。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成語典故作文 篇7

不求甚解

【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釋義】

甚:很;解:瞭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瞭解一個大概。現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瞭解。

【成語故事】

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為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哪裡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著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為家裡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裡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

成語典故作文 篇8

小時了了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裡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釋讀】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

成語典故作文 篇9

滔滔不絕

“滔滔不絕”也作“滔滔不竭”。這個成語出自五代後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張九齡,以善於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於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並設定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後來由於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出處】 五代·後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釋讀】滔滔:形容流水不斷。絕:完結。像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說話很多,一說就是滔滔不絕,連續不斷。

成語典故作文 篇1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TAGS:彙編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