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成語典故作文集錦6篇

才智咖 人氣:2.26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語典故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成語典故作文集錦6篇

成語典故作文 篇1

不恥下問

解釋:

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成語典故作文 篇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成語典故作文 篇3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趙威後笑著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的對話的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成語典故作文 篇4

一竅不通

殷紂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個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為,並不盡心朝政,沉湎於酒色,輕信寵紀擔己的讒言,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

紂王有一個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著急,多次苦口婆心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並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干知道此事後,又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並說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比干一連幾天極力勸諫紂王,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

紂王憤怒地嚷道:我早就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殺了,取出心來看個究竟!紂王果真殺了比干,並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說起這件事,感嘆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麼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成語典故作文 篇5

後生可畏

出處《論語·子罕》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也!

釋義讚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徹裡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

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援,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裡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援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語典故作文 篇6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貌:外貌;取:衡量。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