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成語故事三則

才智咖 人氣:1.37W

古代的四字成語有許多是由名人故事演變而來,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古代名人成語故事三則

古代名人成語故事

【成語】: 尸居餘氣

【拼音】: shī jū yú qì

【解釋】: 餘氣:最後一口氣。象屍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成語故事】:

三國魏明帝臨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曹芳只有八歲,為了安排身後的國事,他派人急召太尉司馬懿返回京都洛陽。司馬懿風塵僕僕進宮時,明帝只剩下一口氣。這時,大將軍曹爽已在床前。明帝拉住他倆的手,將曹芳託付給他們,要求他們好好輔佐曹芳。明帝死後,曹芳繼位,朝政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開始一段時間,兩人互相禮讓,相安無事。

不久,曹爽提拔了一批親信到朝廷擔任要職。這些人經常給曹爽出謀劃策,要他排擠司馬懿,獨攬朝廷大權。曹爽依他們的話去做,就此飛揚跋扈起來。

為了削弱司馬懿處理朝政的權力,曹爽奏請皇帝讓司馬懿改任太傅。大傅的地位表面上比太尉要高,司馬懿不得不接受下來。這樣一來,曹爽以為自己大權獨攬,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他肆元忌憚地把宮中珍寶偷運到自己家,日夜和一班親信飲酒作樂,生活待遇幾乎和皇帝一樣。

司馬懿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為了麻痺曹爽,他經常稱病不去上朝,對曹爽的胡作非為也不聞不問。但是,暗地裡卻收集材料,作好應變準備。”

有一年,曹爽的親信李勝到外地去做官。臨行前,曹爽叫他以辭別的名義,到太傅府裡去觀察一下司馬懿的動靜。

司馬懿早有準備。李勝來時,他躺在地上,讓兩個侍女扶起靠著。見到李勝後,他指了指嘴,表示口渴。侍女端來一碗粥。喂他喝了幾口,沒嚥下去的粥全順著嘴角流下采。

李勝皺著眉對司馬懿說,他將要到荊州去任職,今天特地來辭別,司馬懿聽了,有氣無力他說:“怎麼,你是要到幷州去嗎?…李勝糾正說:“是荊州,不是幷州。”司馬懿這才點點頭,抱歉他說:“唉,我年紀老了,不中用了,為國立功靠你們了!”

李勝告辭後,立即向曹爽報告說:“司馬公已經像死屍一樣躺著,只餘下一口氣了。看來他的神思和軀殼已經分離,不久於人世,不必為他憂慮。”

曹爽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對司馬懿有戒心。

公元249年的一天,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城北去祭掃明帝的陵墓。司馬懿等他們出城後,立即調兵佔領了武器庫,同時親自帶領一支軍隊,截斷了曹爽等的歸路。接著,他派人去明帝陵墓,迎接曹芳回洛陽,並上奏章控告曹爽違背先帝遺命,犯上作亂,請求曹芳免去曹爽等的官職,聽候處置。

幾天後,司馬懿逮捕了曹爽的幾名親信,然後通過追究他們的罪責,把案子牽連到曹爽身上。最後以叛逆罪把曹爽及其親信全部處死,從此獨攬朝政。

古代名人成語故事二

【成語】: 聲名狼藉

【拼音】: shēng míng láng jí

【解釋】: 聲名:名譽;狼藉:雜亂不堪。名聲敗壞到了極點。

【成語故事】: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將領,秦王朝建立以後,秦始皇就派他帶領三十萬人馬去搞擊北方匈奴的侵擾,收復了黃河南北的大片大地。

接著,蒙恬又按照秦始皇的命令,把過去秦、趙、燕三國原來的長城連線起來,花了多年時間,西從臨洮(今甘肅岷縣)起,翻山越嶺一直到東邊的遼東,建成了一道萬里長城。

蒙恬的'兄弟蒙毅也為秦始皇平定天下,立下卓著戰功。

秦始皇死後,趙高(邯鄲人)、李斯玩弄陰謀讓秦始皇的次予胡亥繼位。

趙高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權。

在秦始皇在世之時,趙高曾有過賄賂舞弊,胡作非為的事,被秦始皇知道了,就讓蒙毅去審理這個案子,蒙毅查清了事實,把趙高判了死刑。

後來,趙高向秦始皇苦苦哀求,才免了他的罪。

秦二世一上臺,趙高就假借胡亥之手,派人通知蒙毅命令他自殺。

蒙毅在申辯中,列舉了秦昭襄王殺名將白起、楚平王殺賢臣伍奢、吳王夫差殺良將伍員等幾件事,說明這些君王犯良臣的大錯,結果是“惡聲狼藉,佈於諸國”,遭到人們普遍的遣責,並希望秦二世能從中引為鑑戒。

但一貫看趙高臉色行事的胡亥不聽,終於殺了蒙毅。

這時,蒙恬正帶著30萬人馬守衛北部邊疆,胡亥怕他不服,又連夜派人賜死蒙恬。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就引出“聲名狼藉”這個成語,比喻幹盡壞事,臭名昭著,或形容某個人的名譽壞到了極點。

古代名人成語故事三

【成語】: 升堂入室

【拼音】: shēng táng rù shì

【解釋】: 升:登上;堂:廳堂;室:內室。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的成就。

【成語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個很勇敢的人,而且擅長彈奏樂器。有一天,子路在孔子家裡鼓瑟,那弦律充滿戰鬥的激情,使人彷彿聽到戰場上的衝殺聲。於是,孔子說:這樂聲不和平,為什麼要在我家裡彈奏呢?孔子的弟子們聽出孔子對子路的不滿,就在背後紛紛議論。孔子瞭解到這種情況後,說:他在音樂方面已經入門了,而且有一定的成就,但是還沒有達到非常高深的境地。經孔子這麼一解釋,大家便改變了對子路的態度。

升堂入室:原來比喻學習所達到的境地

有程度深淺的差別,後來多用以讚揚人在學問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詣。《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