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救藥成語故事

才智咖 人氣:1.08W

不可救藥這個成語比喻人或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下面本站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這個成語故事!

不可救藥成語故事

不可救藥(bù kě jiù yào),漢語成語。謂病重到已無法用藥醫治,比喻人或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語出《詩·大雅·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 孔穎達 疏:“多行慘酷毒害之惡,熇熇然使惡加於民,不可救止而藥治之。”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辨》:“野狐外道,矇蔽其真識,不可救藥,終不悟也。” 明 宋濂 《傅守剛墓碣》:“魚爛河決,不可救藥,君子每為之太息。”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比喻事態嚴重

近義詞:病入膏肓、氣息奄奄、無可救藥,奄奄一息

反義詞:妙手回春、藥到病除 起死回生

歇後語:藥王爺搖頭-- 病入膏肓

燈 謎:絕症;病入膏肓

造句:怎麼勸他他都不聽,真是不可救藥了!

示例:懷疑與猜忌,難道就竟已成了他們~的根性了嗎?(鄭振鐸《桂公塘》十四)

他的執迷不悟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不可救藥成語故事

西周王朝到了後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蒐括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後,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佔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這樣盲目快樂。我這老夫一片誠意,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我進諫的`並非老昏之言。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和那些權臣千萬別把憂患當作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到來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癒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發生暴動,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衝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哀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相關介紹:

1、周厲王(?~前828)西周第十位國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兒子。在位37年。公元前858~前841年在位。他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於公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他出逃後,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紀年。 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姬胡的諡號是厲王。

2、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定都於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由於周朝後來將都城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稱東周,所以稱這一時期的周朝為西周。西周共傳12王,歷時275年。另:東周赧王時其地亦分為東西二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