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決定孩子是否優秀

才智咖 人氣:8.07K

你是否會認為,一定要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決定孩子的優秀?那麼你就錯了。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決定孩子是否優秀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決定孩子是否優秀

  

1生活習慣真的這麼重要嗎?

“科學”育兒理念強調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甚至說好的生活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這有一定的道理,好習慣對孩子有好處,父母也會輕鬆得多,可以努力去培養。

但是有的父母過於執著,好像習慣沒有培養好這一生就糟糕了,為了培養好習慣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逼迫、訓斥、打罵,一家人都痛苦,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我以前為了讓孩子養成自己收東西的習慣,讓孩子玩完了玩具必須自己收起來,每次孩子都會不想收或者要求我幫忙,我都會斷然拒絕,每次都是孩子哭我生氣。有時孩子不想收,我就威脅把他的玩具扔到垃圾桶裡,孩子這時會哭著把玩具收起來。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自己好殘忍啊!”

“晚上孩子喝了牛奶,不肯刷牙,我硬抱她倒洗手間,強硬想幫她刷牙,她死活不肯,無奈,只好放棄。我們都是一肚子氣上床了……”

“孩子八年級了,我倆經常為一些所謂的生活習慣問題較勁,兩敗俱傷……”

“我小時候,我爸經常會為了我把飯弄桌上,水滴到地上對我大聲喊叫,我心裡對他充滿了厭惡。”

為什麼這樣執著?就是因為把習慣“不好”的影響放大,上綱上線。

“如果刷牙孩子都不能堅持,是不是什麼事情都能隨時放棄?生活上不認真,學習、工作怎麼認真?”

還有一位專家說:“你們一定要知道,現在的每一步都和將來有關係!”。意義如此重大,父母自然顧不得考慮孩子感受,不惜發火、訓斥、打罵,傷害了孩子也要培養好習慣。

我國人民喜歡上綱上線,找到一個普通事情背後深刻、長遠的含義。

比如上課不愛舉手,很多人想到的是孩子的積極程度、參與程度、性格塑造,甚至會想到以後在社會上爭取機會的能力;不愛洗臉,很多人會聯絡到孩子不勤奮,以後是否拖沓、愛拖延、手腳不麻利?如果把一個事情的影響放大到一生的高度,後果如此嚴重,自然會糾結了。

這些觀點有合理的一面:小事和大事蘊含的道理相通,做好了小事情對於做重要事情也是有啟發的。

但是我們在重要事情上是否認真,能否堅持,能否做得好,主要看在這些事情上我們的認知、興趣、能力,與是否天天洗澡、按時刷牙洗臉、愛幹家務、按時入睡只有一毛錢的關係。

先說我自己,學習、做事、工作認真,習慣不錯,但是在生活上比較隨性,舒服、自由自在是我最主要考慮的因素。

再看愛因斯坦,他是以生活上的不拘小節聞名的,他不修邊幅,甚至邋里邋遢,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工作上的嚴謹和能力啊。

有人說:不掃一室何以掃天下,連自己的衛生問題都解決不了,如何成大事?

愛因斯坦、喬布斯、馬克吐溫、扎克伯格有什麼共同點呢?告訴你答案,他們的辦公桌面都是凌亂的。呵呵,不整潔沒有影響他們成為各個領域最傑出的人物。

看來,好的生活習慣與優秀或成大事沒有必然的聯絡。不是“有好的生活 習慣一定就優秀”,也不是“優秀的人一定有好生活習慣”。

有些父母渴求孩子的優秀,每個習慣都想做到最優,但 “區域性最優不等於全域性最優”,即使勉強讓孩子堅持了好習慣,但讓孩子痛苦,破壞親子關係,得不償失。

有的父母認為:生活習慣好,學習習慣才會好。其實這兩者之間聯絡沒有那麼大。

個案自述:

一年前我和女兒因為學習衝突不斷,隔幾天就會有一場戰爭。女兒從起初的頂嘴到後來的肢體衝突,敵對情緒不斷升級。我最看不慣她個人衛生一塌糊塗,常常吵得不可開交。

女兒認為沒必要管她的房間,又不是媽媽住;我覺得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才會有好的學習習慣。我一度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束手無策,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維尼老師的部落格並開始學習理念。

我不斷地反思自己:是不是順應了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是否用平常的心對待孩子的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和孩子的對立得到了改變。我也可以接受她的房間不整齊了,可以容忍她偶爾買點垃圾食品了。

回過頭看看,過去真的有點太執著了,畢竟她還是個孩子。現在看來,真的是順應孩子的心理搞好親子關係,孩子才會更合作。

2好習慣培養不用急,有的習慣長大會改變

有人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很多父母認為一定要早早養成好的習慣。沒錯,早培養好不錯,但是兩三年內沒有培養好,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嗎?

個案自述(蔥蒜媽):尊重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

三歲沒有養成的習慣,四歲可不可以養成呢?七歲前沒有養成的習慣,十七歲養成了,損失很大嗎?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漫長而自然的過程,三歲七歲正常,四歲十歲受到不良影響,依然可能變壞,而三歲、七歲不好,五歲、九歲經過一系列的幫助和修正,依然可能變好。每個時間段都非常重要,但每一個時間段,都起不了絕對決定性的作用;每個階段都有機會。

專家們說:孩子最好在晚上9點前入睡,所以曾經數年,我為孩子睡覺的問題傷透了腦筋,孩子們卻睡得越來越晚,甚至超過12點。

接觸到維尼老師的理念,突然明白,這一切,不過是我們的執著而已,我們有了先入為主的“應該....”或者委婉些,“最好.....”的目標之後,很容易給自己和孩子壓力。用同樣一個窠臼去套萬般不同的孩子,怎麼可能會得到同樣美好的結果呢?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的長處,是否比執著於補短更容易、更開心、更有成就感呢?

放下執著之後,孩子不睡,我自己睡,只是早上定時叫他起床,或許他寧願接受早上的'難受,也要享受晚睡的快樂,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好吧,我接受。

和大人一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過不去的坎,面對這些坎,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支援,而不是家長的一味拔高。

每個孩子是不同的,人家孩子能輕鬆養成的習慣,自家孩子卻可能很難,不必太勉強。

個案自述:長大後很多事情自然就會了

“孩子洗澡洗臉問題,不是大問題。我女兒大概是六歲開始自己洗澡,脖子經常洗不乾淨,我幫她洗澡,她都不願意,我也尊重她。有一年冬天,在鄉下洗澡,因為不方便,我姐姐幫她洗,洗後還是黑一塊白一塊的,我姐姐為此專門打電話批評我,我女兒在那邊自我嘲笑她的脖子現在長了斑馬花紋。到了九歲十歲,洗澡自然而然洗得很乾淨了。父母真不要抓這細節不放,這些細節不會影響別人,也不會影響她的將來生活,但父母如果抓著不放,就會影響孩子現在的心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事情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了。”

有時父母太勉強,適得其反,孩子逆反、對著幹;放下執著,順應孩子,習慣反而培養得容易些了。放下了對於習慣的執著,孩子快樂了,會合作,對身心發展都有好處。

3習慣重要還是孩子的感受最重要?

有的父母為了孩子睡覺的事情會一遍遍催促,接著升級為一聲聲地吼,孩子最後在哭泣中睡著了,晚睡點比孩子的快樂還重要嗎?

有的孩子不愛洗手,父母把孩子硬拽過來逼著洗,搞得孩子很煩躁,衛生比心理還重要嗎?

孩子時間觀念不強,吃飯、穿衣服、寫作業前會磨蹭一會兒,引發河東獅吼,說不準一巴掌上去。那幾分鐘的時間,比孩子的感受還重要嗎?

一位媽媽在孩子弄髒衣服之後發了火,孩子問媽媽:我重要還是衣服重要啊?讓人心酸啊!

很多父母感覺孩子會忘記得很快,但是心理陰影會一點點積累、沉澱,慢慢侵蝕孩子的心靈,慢慢地孩子會變得不幸福、不快樂。等你猛然發現後果的時候,恐怕已經晚了,悔之莫及啊!

習慣也不能說不重要,但不要太執著,給予孩子愛的滋養可能更重要。就像小樹苗一樣,要是給它足夠的空間、陽光、水分等生長必要的因素,自然也會根深蒂固,長成大樹抵抗大風大雨。孩子也一樣,心靈吸收到足夠的營養後,才會有足夠強大的內心面對長大後的各種問題,這比那些習慣對孩子要重要得多。

4努力去培養好習慣,對結果順其自然

對好習慣不能太執著,但還需要努力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因為這些習慣對孩子成長還是有好處的。

有些習慣還比較重要,比如用眼、刷牙、飯前洗手、少吃快餐等習慣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較大:用眼習慣不好會近視,不刷牙會齲齒,洋快餐、零食、油炸食品吃的太多會肥胖……最好有好習慣。

有些習慣雖然不錯,但是可以慢慢來,順其自然地引導就可以了。有的孩子兩三歲時讓他獨立吃飯,獨立穿衣可能有些困難,但到了五六歲就自然可以了;有的孩子小時候不愛吃蔬菜,長大些可能自然有所改善;開始不愛做家務,慢慢鼓勵,別當成任務負擔,抓住自然萌發的興趣,慢慢可能就愛幹了……

有些習慣沒有標準答案,適應孩子的特點更好。

比如按時入睡好還是順其自然好?適合孩子的就是好的。

上課愛舉手和不愛舉手對學習的影響有那麼大嗎?

愛問好和不愛問好有多大差別嗎?

不愛吃蔬菜的孩子,不也能長得人高馬大嗎?

吃飯時專心和吃飯時聊天,各有利弊吧;

愛洗臉和不愛洗臉,只要不是明顯髒,好像也不是必須計較吧;

房間整潔還是亂,與孩子的將來的優秀有很大的關係嗎?

當然,凡事不能過度,比如睡得太晚,衛生太差,上課不敢舉手就不好了,需要改變。

有些習慣對孩子有好處,也不必太嚴格,可以靈活變通有彈性,偶爾放縱隨性一下也沒關係。這樣孩子有自由自在的感覺。快餐吃多了不好,偶爾吃吃也無妨;儘量不要太晚入睡,但偶爾放縱一下也沒問題;睡前一般刷牙,偶爾偷個懶也沒啥;儘量節約,但偶爾浪費一下問題也不大;一般講衛生,偶爾髒點也沒事……

放下對於孩子習慣的執著,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讓孩子隨性自在些。這樣心態好了,親子關係親密了,孩子變得合作,反而更容易培養好的習慣。

5順其自然不是放任,培養習慣要講究方法

順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然,有時培養得不順利可能因為方法不得當。

我女兒小時候一直不愛刷牙,後來我讓她睡前可以看電視刷牙,從此就很痛快,而且刷得很仔細。我們想培養起床後刷牙的習慣,她開始不肯,媽媽許諾刷一次有個小獎勵,獎勵了十幾天之後,形成習慣,不獎勵,只是提醒一下也就去刷了。

對幼兒來說,講故事是培養好習慣的一個好辦法。

“有段時間女兒不喜歡洗手。我就給她講了個《小花貓洗臉》的故事:有個和藹的奶奶有一個可愛的小花貓,但這個小花貓有個習慣就是不喜歡洗手。有一次,奶奶買個一條魚,準備做熟了和小花貓吃,但小花貓嘴饞的呀,沒洗手就偷偷吃了,晚上睡覺時,小花貓突然喊肚子疼,奶奶趕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檢查了說是因為用不乾淨的手抓吃了生的東西,引起腹瀉的,醫生給小花貓開了些藥。小花貓好了以後,就天天洗手,也不吃生的東西了,他的肚子再沒疼過。寶寶聽完說:媽媽,我以後一定好好洗手,要不肚子疼了多難受啊!呵呵,目的達到。這我自己根據情況來編的。”

換一種方法講道理,效果可能好些。看看下面的媽媽都用了什麼方法?

遇到不刷牙時,我就說:寶貝,媽媽聽見牙刷在說:“哎,牙怎麼今天沒給我說晚安呢?真想他呀?”寶貝會說:“真的嗎?那我們趕緊去刷牙吧。”這樣他們高興了嗎?當然。呵呵。

“我兒子嘴饞,我會告訴他,不刷牙的後果就是牙齒變壞,以後什麼好吃的東西都不能吃了,嘴饞的他最終還是選擇美食,乖乖刷牙。”

“到了該刷牙的時候,我告訴女兒操作方法,然後每天與孩子一起刷,三口一起就像做遊戲,就這麼簡單搞定,習慣的培養不要當任務完成,要順其自然實施,你陪孩子一起做效果更好!”

 


TAGS: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