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開復:迎接人工智慧挑戰 我給出四方面建議

才智咖 人氣:1.24W

在《人工智慧》書中,李開復和王詠剛談到了人工智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談到了人工智慧作為技術在當前網際網路的應用,以及即將對科技、生活、教育、職業選擇和未來社會產生的影響。

專訪李開復:迎接人工智慧挑戰 我給出四方面建議

2016年7月,確定離職Google加盟創新工場的工程師王詠剛收到李開復郵件,後者談到是時候對“人工智慧”有一個系統的梳——讓大眾讀者既能快速瞭解過去的AI發展史,又能對未來即將發生的變革做好思想準備,特別是那些身處其間的年輕人。

這就是2017年4月面市的新書《人工智慧》的發端之源。

在《人工智慧》書中,李開復和王詠剛談到了人工智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談到了人工智慧作為技術在當前網際網路的應用,以及即將對科技、生活、教育、職業選擇和未來社會產生的影響。

對於他們來說,人和人工智慧的關係問題,將會是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核心群體無法迴避的問題。

如何判斷《人工智慧》不是出自AI之手?

不過,在談論關係前,對於人工智慧的正確認知並不容易。

AlphaGo等引發的衝擊尚在繼續,從一開始不相信機器會在圍棋這樣高深莫測的領域擊敗人類,到最後對人工智慧的完全恐慌臣服,其中包含對人工智慧真實的認知。

比如,不少人開始將每一個“物件”懷疑為人工智慧。李開復最愛談到的段子是“微信群辨識人工智慧”,他說自己因為各種關係被拉入了不少微信群,但總有人調侃“他”不是李開復而是人工智慧,而且語音、圖片和視訊都有可能作假,唯一驗證的方法就是讓他發紅包出來。

這背後涉及人工智慧現在可以做什麼,將來還能做什麼的認知。不過,李開復認為,人之於人工智慧的最大區別,可能會在於感性、思考和跨領域的能力。

在《人工智慧》新書釋出現場,李開復還被記者的問題逗樂了。新浪科技問他,現在人工智慧如此火熱,怎麼讓人確定這本書不是出自“李開復”的程式之手?

李開復的回答饒有意味。他將問題分為了兩大部分,一是在《人工智慧》一書中,機器有可能實現寫就的部分,二是未來十年內人工智慧都無法參與的部分。

首先,李開復認為介紹人工智慧、講訴人工智慧歷史和預測人工智慧未來的部分,機器在未來肯定可以實現,在這些“資料積累”和“經驗彙集”的領域,機器比人更有優勢。

但涉及“意義”問題,可能就會是人之所以區別於機器的所在。

李開復丟擲一連串問題:“孩子教育怎麼辦?”、“會不會教育出來都失業?”、“社會貧富差距是否會拉大?”、“巨頭和普通人權力會不會有變化?”,“越來越多的工作被取代後,人是否還需要工作?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

他解釋說,跨領域的、高深的、需要深度思考的內容,未來十年人工智慧也無法達到。

實際上,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不僅是寫作,更包括之前屬於“好工作”的金融、理工、醫學和律師等。

給青年的建議:學深、跨領域,走向服務業

面向這些正在學習的年輕人,李開復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是面向所有大學生,他認為,可能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所在領域學到特別深——深到人工智慧無法取代。換而言之,新趨勢下的學習不僅要有興趣天賦,還要紮實努力,垂直縱深。

其次是跨領域會成為趨勢。因為人工智慧在單領域、大資料方面的天然優勢,可能人類不得不需要通過跨領域的交錯、結合,才能達到人工智慧很難根據單一領域大資料推算的地步。比如在金融、社會學、哲學和教育學等交叉結合點,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創新機會和創業前景。

第三是文科領域的學生,李開復表示可能會在人工智慧時代迎來新的發展機會。由於計算機在藝術、幽默、電影和創造等“感性”領域的“無能”,文科涉及的領域或許會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李開復還就此認為,我們需要做好未來走向服務業的準備了。

他所謂的服務業,指的是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以及如何讓自己更有愛、更受歡迎的行業……李開復強調,這其實是一個確保人類對人工智慧保有競爭力的方法。

當然,對於人工智慧的機遇和挑戰,這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博士的核心論點是“工具論”。他表示無論是走向任何領域,都要把人工智慧這個工具用好。

比如金融專業的學生,可能需要了解智慧投顧正在帶來的變革、AI量化交易有哪些新突破、AI在徵信、信貸和區塊鏈等方面又如何施展拳腳?李開復認為只有真正理解並掌握這些技術,才能讓人立於不敗之地。

給傳統企業家建議:歸零、自我顛覆、尋求合作

而對於傳統企業和企業家,李開復的核心建議是“歸零”和合作。

相比網際網路的衝擊,他認為人工智慧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將更加廣泛、凶猛且跨領域。因為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是可以在已有基礎上超越式迭代的,這對傳統企業家提出了新挑戰。

這就需要傳統企業家,首先在思想上“歸零”。不要因為現在企業的規模和存量,就擔心人工智慧帶來的顛覆,進而阻礙了革新和自我顛覆,“如果自己不顛覆自己,那別人也會來顛覆你。”

比如目前券商、銀行、保險等行業的企業家,可能還沒法做到通過人工智慧的方式去開發產品。

“因為固有的DNA、文化方式、過去的成功、已有的利潤,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讓他們無法放下。就好比柯達,明明知道數字相機的時代就要來臨,但還是脫離不了固有的思維,逃不出被顛覆的怪圈。”

所以對於傳統企業家來說,要麼成為少數者,擁抱人工智慧,然後走到更高的高度。要麼淪為被顛覆的角色,被下一個創新者用新的技術顛覆掉。“當然,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顛覆自我,那另一種選擇是把產業賣掉,然後轉行去做投資,否則會因為顛覆來得凶猛快速,沉沒成本會越來越大。”

其次是尋找擁有解決方案的合作方。目前人工智慧火熱的最明顯特徵是相關領域人才特別貴,但李開復認為這可能還只是表象,而且就算是傳統企業家擁有強烈的變革決心、開出高額價碼,也未必能夠打動這些人才。

“因為任何一個頂尖人才都希望走得更順,希望能夠進入一個更加符合職業前景的公司,比如一個已經把大資料跑得很通暢的公司,所以他們也會更願意進入Google、BAT這樣的公司去發揮才華,而不是到一個傳統企業去和老闆沒完沒了地溝通。”

於是可能還不只是人才貴的問題,更加核心的是能否僱到的問題。並且值得注意的是,這對於企業變革來說,可能才只是第一步,還有接下來第二步、第三步需要邁出。

這樣的情況下,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合作方就變得重要。這種合作方既要懂人工智慧技術,又要擁有人才等核心資源方面的能力。

李開復表示,創新工場也在尋求這樣的機會,希望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幫助傳統企業去實現新趨勢轉型,成為合作伙伴,探索解決方案。

給AI人才建議:找老司機、回到中國

實際上,創新工場之所以讓李開復擁有這樣的底氣,正是在人工智慧人才方面的投資佈局。而且他們正在通過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去複製李開復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和Google中國的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首先是藉助老司機的傳幫帶。李開復召喚了不少在Google、微軟工作的資深工程師,再讓這些擁有十年工作經驗的人帶10個、20個剛畢業的理工科頂尖人才,然後在6個月左右的集中學習、應用和開發中,成長為人工智慧方面的工程師。

其次是召喚更多在美工作的華人迴歸中國。李開復表示中國人都想回到中國工作,只是過去來看,學習和就業的機會方面,美國都享有優勢。但現在人工智慧趨勢來臨,類似在大系統、大資料方面的需求,人工智慧正在把一批又一批谷歌、微軟、亞馬遜培養出來的工程師吸引回國。

此外,還包括一些學界出來的科學家人才。李開復認為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的成立,核心目的之一也是希望通過科學家和商業人才的對接,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

給創投建議:2B和2C都有機會 2B更容易

當然,談及人工智慧的商業應用,李開復還發表了他對商業模式的看法。

目前,市面上主要存在to B和to C兩種最主要的模式,李開復認為都合適,但現階段來看,to B會更容易一些。

因為現在企業希望看到人工智慧快速創造價值,而人工智慧在to B方向更容易快速產生實際效益,比如銀行保險、券商投資、二級市場等,這是過去企業和軟體行業都沒有看到的現象。

所以這位創新工場創始人判斷,當足夠多的企業嚐到甜頭後,會形成一個“買買買”的浪潮,帶動更多企業級應用的實際購買。即便此前國內的企業級軟體並不發達,但人工智慧可以快速證明自我價值,並且讓to B市場可以快速成長。

其次是to C市場,可能會相對困難一些,因為人工智慧本身並不是一個應用。

“雖然BAT已經在面向to C的領域裡應用了諸多人工智慧的技術,但這也是在他們擁有大量使用者、大量使用者資料和使用者變現的基礎上。如果一個初創企業沒有自產流量,那大資料就無從談起,所以對to C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來說,起步並不容易。”

然而這也並不意味著to C就毫無機會可言。李開復以國內初創公司“用錢寶”舉例,在抓住一個重點垂直領域把流量做起來後,現在這家初創公司的每月平均放款可以達到150萬筆,已經超過了任何一家傳統銀行。

不過,李開復最後也提醒稱,to C和to B的比較,會讓更多VC和創業者只看到前景而忽視了現狀——to B的人工智慧企業雖然機會更多更大,但也需要之前有更長的時間去孕育等待,而不是馬上就能指數式爆發成長,一定要富有耐心去陪伴投資專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