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發狂的背後,是一場無意識的“合謀”

才智咖 人氣:1.11W

可能資本寒冬真的已經過去了,不然創投圈怎麼會迎來如此壯觀的投資熱潮?

共享充電發狂的背後,是一場無意識的“合謀”

1、先來體驗一下共享充電吧

融了這麼多錢,國內的共享充電寶過得好嗎?我們先從目前市面上關注度最高的三家共享充電寶的成本上了解一下情況。

首先看一下來電科技。來電與競爭對手街電一樣都主打機櫃模式,只不過一個是大場景大機櫃,一個是小場景小機櫃。來電接近兩米高的充電寶機櫃裡可以容納40臺充電寶,除去充電寶,一臺裝置的成本在1萬2到2萬元人民幣之間,另外還搭載一個更大、操作性更豐富的電子顯示屏。此外,目前在北京,這樣一臺大機櫃裝置需要支付每月1000元的租金。

在收費方面,使用者在使用來電前需要支付100元押金,而押金可隨時提現,使用者使用前1小時免費,而後收費為1元/小時,使用1天為10元封頂。不過來電不提供充電線,所以使用者需要自備或購買,所以在機櫃下面還有一個售線倉,每根充電線的價格為10元。

筆者在親自體驗的過程中,聽到使用者吐槽說,充電線質量不好,根本不值10元,感覺來電是在做充電線售賣的生意。

而小機櫃的街電科技一臺機器的成本為800元左右,可以容納6臺充電寶,充電寶的成本在50到80元不等,投放地點為餐廳、咖啡館等,由於這項服務可以作為餐廳的增值服務之一,目前還沒有餐廳對此進行收費。收費方面,同樣需要先交100元押金,使用前半小時充電免費,往後每1小時收費1元。另外,充電寶上帶有一固定充電線。

不同於以上兩種充電寶可以與機櫃分離的形式,小電科技的充電裝置小且不可移動,因此成本更低,一臺機器成本在100多元左右,投放地點也是各種小場景的餐廳。在收費方面,小電不需要使用者支付押金,掃碼直接就能充電,目前的收費標準為1元/小時,使用者不需要購買或自備充電線。不過筆者曾經聽到使用者吐槽,一家餐廳裡五個小電充電寶,有四個都是不能用的,看來的品控環節,小電還需要多注意啊。

扎堆是中國創投圈的特色。這不,共享充電風聲剛起,就有一大堆入局了。

我們借用VC-SAAS上個月的統計表格看一下:

 

已經有15家共享充電寶平臺入局。

2、盈利?真實情況可能有點遠

關於盈利問題,來電科技創始人袁炳鬆曾在採訪中透露,一臺充電寶平均45天就可以收回成本,但是前提是不考慮櫃檯成本和場地費用。但同時,共享充電寶公司更大的成本來自於人員、地推、營銷和後期維護等費用。也就是說如果把所有的成本都算上,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盈利的。

但是,騰訊創花了大力氣,蹲守25小時“揭祕”共享充電寶現狀:6個地點共租出5次,總收入21元。考慮到每個地點蹲守時間2-5個小時,我們可以做個乘法,6個地點一天的平均收入應該21x4=84元。一個地點14元。這麼算來,好像基本上就入不敷出了吧。

其實充電作為一門租賃生意,一直都出現在機場、火車站等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是在這裡呢?

因為這裡是人流量最大,而且對充電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充電從長期來看,不能成為一個可持續的產品——每年電池擴容10%,5年後就不會為當天電量擔心了;如果發展了無線充電,可能充電也要重新定義。但是在短期,最急於用電的人群,一定是來自出行途中的那些人。

但是,稍微有所準備的人,都會帶著資料線、移動電源等等,什麼都沒有還遭遇特別緊急狀況的人,千分之一都沒有。但是對於人群密度超級大的地方來說,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需要,就足以支撐一個充電系統。比如北京站日均客流量22萬人,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處於亟需充電的狀態下,一天就有220個使用者。

但是換個地方是否成立呢?商場裡,是不是也有機會?答案是很小。在商場的人手機沒電而且必須趕往充電的情況非常少。因為逛商場的人大多都有備而來,而且城區可以充電的地方很多。找個地方喝杯咖啡都可以完成充電。至於擺到咖啡廳裡,讓使用者選擇,這事就更不靠譜一些。

——這樣的話,那怎麼賺錢呢?

——誰說要賺錢了?我們先融資再說。

對了!還有一種聲音,據某FA工作者稱,共享充電寶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盈利點,在借出充電寶模式裡,據說啊,企業投放市場10萬個共享充電寶,一個月有3~5萬個使用者因為“在七天內懶得去還”而直接以押金價買下了這個充電寶。這也是一種商業模式,大抵等同於北漂租房子以後,基本上拿不回押金。這些招都已經“+網際網路”了,呵呵。

3、規模不經濟,難成大氣候

金沙江合夥人朱嘯虎此前曾公開表示過,如果融資太容易就意味著商業模式足夠簡單,也意味著有很高的.可複製性。不過他本人以及金沙江創投也在短短十天,參與了共享充電寶公司小電科技的兩輪融資。

對比共享單車,在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上,單車給使用者帶來便利,避免了堵車問題,不論出現在哪種短途出行場景中似乎都不違和。拋開背後的押金問題不看,騎行價格並不貴。與此同時騎行還能強身健體節能減排,何樂而不為?久而久之,騎單車是有形成習慣的可能的。

但反觀共享充電寶,使用者之所以願意使用共享充電寶的,是因為使用者出門在外,手機突然沒電,急需充電——屬於一個應急場景。但凡使用者不著急的,都不會去專門找個地方充電去。而真的著急的人,也不可能裝個App搜尋附近的共享充電,所以又只能是碰上了算,碰不上就拉到唄。

所以出行是使用者必備的場景,而應急是偶然事件——這就是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的不同之處。讓使用者在偶然事件中形成習慣著實不太容易。

所以總結一下的話,就是:本質是租賃的生意,場景是應急的那一小會兒(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那麼針對的就只能是長尾使用者——共享單車還有很多人會日常選擇,但每天手機都不充電四處找充電寶的人也不多見。因此,只能是針對個別人的偶發、突發狀況而來的生意。

如果說共享單車還有隨取隨停的便利的話,原本0成本的充電為何要放棄而選擇共享充電?這個模式在火車站、飛機場、長隆遊樂園(迪士尼樂園)之類的地方一定會有市場。但是很難形成一門系統的生意。因此小範圍時模式是行得通的,但是一旦普適的話,就變得規模不經濟(因為無法匯聚剛性需求),而且一旦多了,模式就不成立了。加上需求與供給無法實時匹配,可以認定,王思聰不會吃翔——各位想嫁王思聰的姑娘們可以放心了。

4、未來?可能領頭羊們並沒想過,跟風者也不在乎

對於行業的發展,小電科技創始人唐永波以一句“這是一場持久戰”表達了繼續走下去的決心。然而一個商業模式不夠清晰的行業是否能持久,還是值得懷疑的。尤其是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這種“人不如其名”的專案。

想必大家也感受到,共享經濟已然變味兒,如果說網約車還有共享形態存在,那從共享單車開始,商業模式基本可以說是跟共享無關了。真正的共享經濟,應該是將閒置的資源共享給別人,提高資源利用率,並從中獲得回報。但從單車到充電寶,每一個平臺背後都需要一個生產廠商的支撐,說好了是要對過剩的產能進行合理分配,然而現在變成了讓產能更加過剩甚至浪費的局面。最後,唯一保留的和共享經濟有關的就是“共同擁有而不佔有”的理念。

總的來說,目前最熱門的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本質上其實就是租賃生意,與真正的共享概念無關。在小編看來,這應該也算是共享經濟領域的一種行業亂象了。

那麼就有人說了,既然這樣,為啥大家還要做啊,這個行業的未來是啥啊?

大家看看滴滴他們現在已經去做智慧出行、無人駕駛什麼的了,據說共享單車的未來也不是自行車,所以共享充電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充電本身,而在於使用場景。

以小編的理解來看,這一波共享的浪潮裡,所有領頭參與的VC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To 騰訊阿里。

為什麼他們堅信能夠把產品賣給他們呢?因為他們在設計裡做了一個轉換。無論是滴滴還是摩拜ofo,雖然他們自身有各種問題存在,但是他們聚合了千萬級別的線下支付場景。這給了騰訊和阿里鏖戰競爭的入口。原本阿里騰訊培育使用者移動支付習慣需要大量的廣告、營銷,而且需要找各種使用場景,現在投資人和創業者自己造好了,而騰訊和阿里投資個幾億美元就能獲得上千萬使用者的長期穩定使用,簡直好到不能再好好嘛,比專業公關公司、營銷服務機構更有價值。相比之下幾億美金不僅是物美價廉,而且還獲得了這些公司的股權!市場推廣和營銷就已經賺回來了,還有一個企業的股權!哇塞!我現在都覺得太賺了!

在AT爭奪入口的時候,牛逼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只要能造出一個大家踴躍使用的支付場景,就能最後把這些專案賣給騰訊阿里。假如接下來王剛朱嘯虎弄了一個共享菜市場,讓所有使用者掃碼買菜,最後也是要賣給騰訊阿里。當然,一旦他們不買單,這事兒就要重新考慮考慮了。

因為,小編認為這才是領頭羊們考慮的真實情況。他們並沒有想過這個行業未來會怎麼樣,只要現在能夠佔據使用場景讓騰訊和阿里買單,這個模式對於投資人來說就成立,然後就有高額“賬面”回報。

至於跟風者——領頭羊們當然希望有人跟著抬轎子,跟風的創業者希望能有機會被併購或者蹭著熱度上去(這樣的創業者也是自我營銷的高手,知道抓住機會),跟風的投資人怕錯過什麼大風口。其實哪有什麼大風口,一旦騰訊和阿里認為市場競爭該結束了,不再用投資的方式玩營銷了,這一波所謂的風口就立刻停下了。

這一波熱潮,其實就是巨頭鏖戰時,投射的影子罷了。軍備競賽很快結束,領頭羊們各得其所,只有使用者被狂歡了一把,完成了市場教育,然後越來越離不開巨頭玩家。好像皆大歡喜,找不出輸家。

也許,只是投資人們超前的構想,加速了市場的進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