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創業者把“滿足偽需求”當成了良心

才智咖 人氣:3.22W

“偽需求”並不是一個不可觸碰的雷區。當然,這個是有違原教旨主義的創業者的信仰,但或許持有這個觀點的人,也只有他們了。

為什麼創業者把“滿足偽需求”當成了良心

說到創業模式變現,我是服B站的。

從打破永不收費許諾的233元大會員,再到後來拍賣出98億天價的“粘土人”,二次元層出不窮還有人買單的變現方式,不斷重新整理著人們的認知範疇。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突出的表現自然引起了非議。花錢消費的使用者們被冠上了“人傻錢多”這個網際網路鄙視鏈裡最下層的頭銜,而最高層的既得利益者們會委以“收割情懷稅”的慘痛罪名,可以說基本上成為了社交網路上的一個梗,成為幾乎無法翻身的黑點了。

然而習慣了嘲諷的我卻黑不下去。畢竟大會員也有、粘土人手辦也好,甚至是隻印著一個LOGO也好,這些都是使用者群體主導(亞文化圈的認同感)的強需求,有人買單自然無可厚非。

然而,最近我發現事情好像沒我想得那麼簡單。因此我偶然看到了一個原價可能只有20元,只因為印上B站LOGO而溢價到300元的鍵盤帽開始在某寶上出現,背後的原因或許就是二次元經濟以外的事了:

當變現的籌碼不再是“衣食住行”這樣的剛需,甚至不是“產品功能延伸”的周邊產品,而是脫離了產品框架也不影響體驗的“偽需求”,並且依舊有人會選擇買單,創業者們就在這個過程中,再次完成了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化。

“偽需求”靠什麼成立?

人們在談到“偽需求”的時候,常常會談到喬布斯。因為在喬布斯之前,沒有人能夠想到功能不如PC、便攜不如手機的平板電腦市場能夠有那麼大的潛力。這個看似雞肋的產品,如果不是喬布斯的.背書和蘋果強大的基礎支援,很有可能就像所有的“偽需求”產品一樣,熱炒一波概念就死。

事實證明喬布斯的選擇是正確的。iPad打開了市場不僅盤活了蘋果的產品線,幫公司拉動了非常好看的業績指標,也一下子打開了數碼產品市場的探索方向。以至於喬布斯仙逝多年之後,被平板電腦當做消滅物件的守舊勢力——微軟與身後一眾OEM們——也加入到了這個市場當中。

這個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釋“偽需求”在產品端出現的原因,即產品所提供的功能有極高的可替代性。而“偽需求”能夠成立的原因也顯而易見,即產品所提供的功能能夠給人帶來不可替代的體驗。

在日本怎麼也做不起來,只能侷限於區域性的共享單車的故事,也恰好印證了這個邏輯。

當中國人為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里”需求而狂熱的時候,產品設計看上去非常優秀的共享單車,卻因為日本的自行車高保有量、缺少自行車道規劃、騎行人群定位不符和公共交通的發達,實實在在地變成了“偽需求”。

不難發現,“偽需求”並不是一個不可觸碰的雷區。當然,這個是有違原教旨主義的創業者的信仰,但或許持有這個觀點的人,也只有他們了。

偽需求來到世間,也與之同時誕生的還有“自來水”們。他們虔誠地繳納著情懷稅,毫無保留地擁護著這樣的決定,甚至主動扮演起了殉道者的身份:

“我也是為X站做了貢獻。其他某X、某X和某X的會員還是不要買了,他們只能毀了我們心愛的東西,就是因為他們這種人才讓世界變得烏煙瘴氣。”

“偽需求”在產品外的延伸

偽需求之所以不招人待見,是因為這樣的需求找不到足夠的使用者,要麼使用者並不會因為這樣的需求而慷慨解囊。網際網路人把這樣的需求成為“癢點”(也就是不夠痛),解釋得非常透徹:大不了我就撓一撓,沒必要打針吃藥。

然而對於成長期的網際網路行業來說,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當網際網路長大,身體條件有了變化,有些癢點就再也撓不到,自然而然也就慢慢開始痛點,因此往往產品端成立的“偽需求”,往往還把產品功能延伸到了精神屬性上。

比如有兩個問題,在過去根本就不是問題:我是誰?我想在網上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前者是一次同群效應的實踐,即一個人的行為不僅會受到收入、學歷、閱歷、成長環境等個體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他周圍的與他相同地位的其他人影響。當週圍開始統一地傳達出某種審美情趣之後,自身的價值取向也會不自主地向“主流迎合”,最終解決了自身對“歸屬感”的需求。

後者則利用了利用了羊群效應,通過存活拉新等運營方式吸納到三觀大體相同的使用者群之後,運營者利用長期地佔優勢地位的觀念主導了整個群體的行為方式。人們一方面可以最低成本低實現與其他人的區別,另一方面也慢慢習慣了不從主觀上思考行為本身的意義,思考的權利也慢慢讓渡給了運營者。

如果這是一張考卷的話,喬布斯肯定給出了滿分答案。因為從結果導向來看,當年每一個購買iPad的消費者,都憧憬過在人群中,高舉大大的螢幕拍照的場景,是個顯然不合理卻沒有人聽勸的場景:

即使是尺寸縮小到7.9寸的iPad mini,很多人的手腕力量依舊難以保證鏡頭的穩定,大螢幕又讓你不得不專注於螢幕,無法捕捉到身邊環境的任何變化……每個細節都在告訴你,這樣做不方便、不省事、乃至不安全,但你仍然可以聽到許多堅定的聲音:

“和無聊沉悶的傳統產品比,科技產品有無限的可能性,能通過處心積慮地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來獲得生活品質的進步,讓我享受產品遠超過享受價效比。”

“偽需求”最終變成了良心

製造“偽需求”往往是創業者優先順序最低、最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這樣製造的需求根本談不上忠誠。

畢竟認同感是“變偽成真”邏輯成立的基礎,況且任何需求都具有時效性,不然屯BB機這個梗放到今天一定是褚時建漫山遍野種果樹式的勵志雞湯。

更要命的是,有些可預見的問題可以規避,有些可預見的問題只能眼睜睜地等待著它的發生,而製造偽需求顯然屬於後者——消費“不確定性”是“製造偽需求”的先天不足,提供給使用者的又是“解決不確定性”又造成了後天扭曲。等一切的不確定最終塵埃落定,一切又會出現新的變數,這是所有建立在非產品端的需求所註定的命數。

不過至少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因為產品邏輯得到了更好的滿足,從而在使用者層面自發地進化成了強需求,而不是刻意地製造問題,買彩票式地賭博期待的未來會降臨;

更何況發現問題後選擇了“解決問題”,讓創業模式成為了可以完成自我解構的閉環,而不是通過放大問題來撩撥情緒,變成了一個“管殺不管埋”的收割流量狂歡。

所以在這個容易把人逼向極端的寒冬裡,我們所期待著的創業者反而應該回歸本性:不奢望你改變世界,不希望你成就偉大,哪怕你只是解決了一個小問題,而不是給我們製造出了一個大問題,我們就與你許下一個光明的未來。

所以創業者們學會製造了“偽需求”,這是一個好現象,特此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