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投資人:投資的人很多 然而都不是投資人

才智咖 人氣:2.16W

火爆的共享經濟背後,到底是引領熱潮還是竟相跟風引發泡沫?在很多人狂歡的時候,也有很多投資人在焦慮——難道眼下除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再無專案可投?

焦慮的投資人:投資的人很多 然而都不是投資人

資料顯示,2016年,共享經濟的融資額佔據了融資總額的80%。火爆的共享經濟背後,到底是引領熱潮還是竟相跟風引發泡沫?在很多人狂歡的時候,也有很多投資人在焦慮——難道眼下除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再無專案可投?今天GPLP君就和大家探討下中國風投圈的那點事兒。

風投的中國進化史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要明白中國風投如今的投資行為,我們得先看一下風投的起源及發展。

世界上最早的風投誕生於1957年。

阿瑟∙洛克,是一名銀行職員。有一天,一封來自肖克利半導體公司的信改變了他的命運。原來,8位當時頂尖的科學家想要集體辭職,史稱“叛逆八人幫”,他們寫這封信的目的就是想獲得幫助,當然,這封信沒有標註具體收件人,所以很幸運的就到了他的手裡。

阿瑟∙洛克通過信件發現,這是一批罕有人才,只是缺乏創業打算。於是,他決定建議他們開一家自己的公司,並幫助他們籌集資金。在聯絡了35家公司遭到拒絕之後,一家名叫飛兆相機的公司決定為他們投資一筆資金。

於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飛兆半導體公司誕生了。他們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創業者,飛兆公司周圍的果園成為了今天的矽谷。

這是歷史記載的最早的風投,同時也定義了什麼才是風投,那就是“先識別價值,在尋找資源,協助融資,最後組建公司並推動其成功。”

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這種風投誕生於90年代初,在此之前的風投都屬於國家支援,用於推動中國的科技發展,並不屬於純粹意義上的風投。直到一批市場化的風投出現,比如 在中國剛開始起步的IDG資本,還要英特爾投資等,這些少數的投資機構成為中國的風投從業人員的模仿物件,甚至是黃埔軍校,當前,大部分的專案及很多人員都與他們有關。不過,坦誠來講,這些機構都是美國牌子,中國人管理而已。

那個時候,這些機構好不風光與神祕,作為僅有的幾個投資機構,可以說,中國最早、最好的網際網路公司任其挑選,屬於典型的供小於求的狀態。

當然,這個時候,深創投、達晨創投等一批中國的投資機構也開始成立。誰能想到,20年之後,他們東風崛起呢。

後來,隨著網際網路泡沫愈演愈烈,更多來自矽谷的風投也來到了中國。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美籍華裔的創投大佬,比如閻焱,就是2001年隨軟銀賽富回到中國。那個時候他們投資的特點就是抱團取暖,俱樂部式的投資。

到了2005年,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離開他們最初工作過的單位,開始按照自己的理想成立心的基金,比如來自於英特爾創投的鄺子平成立了啟明創投。當然,雖然這些機構雖然有自己獨立的品牌,在中國投資,然而其投資方式、做事風格及募資來源基本上還是美式,以美元基金投資為主。

還有就是美國大牌風投的中國落地,在這一時期,包括紅杉投資、KPCB的創始人都先後來到中國,探討在中國落地的可能。事實證明,他們的判斷是對的,只是,或許走了一些彎路。

到2011年以後,隨著創業板的開閘及人民幣的持續火熱,本土創業投資越來越熱。不僅人民幣基金,諸如達晨創投、深創投、東方富海背靠創業板而崛起,而且諸如IDG等美元基金也開始準備成立人民幣基金,中國創投開始進入一個爆炸式增長時期——尤其是受其它領域投資回報日益萎縮和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決定推動,風險資本紛紛湧入科技行業。

據GPLP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風投募集到的資金總額為1.37萬億元(約合1,988億美元),在如此龐大的資金池支援下,據中國科技部統計,2016年中國估值在10億美元及以上的“獨角獸”公司數量達到131家,比美國還要多出30家。雖然行業內沒有人願意公開用“泡沫”這個詞,但很多人私下都說,估值有些瘋狂。

可謂,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如今的中國風投,顯然屬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共享經濟這股風潮

關於風投的真正含義,GPLP君在風投誕生的歷史當中提到了,那就是“先識別價值,在尋找資源,協助融資,最後組建公司並推動其成功。”

然而,如今的中國風投在資本的`推動下變了味道,開始變得貪婪與瘋狂,其中,共享經濟是最好的一面鏡子。

比如眼下最受追捧兩個投資類別:提供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的初創公司,它們靠出租這些產品收費每小時人民幣1元(約合0.15美元)的模式橫掃投資圈及大半個中國,摩拜單車僅僅成立兩三年,其估值都堪比獨角獸公司。

從融資情況看,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4月,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共計融資90億~100億元人民幣。其中摩拜單車與ofo融資額即超過80億元人民幣,約佔行業總融資額85%。

共享充電寶的火熱始於2017年的4月份,僅一個月,就有9家初創公司獲得風投,最多的融資竟有一億元人名幣。截至目前,整個行業融資金額約12億人民幣,涉及40多家機構。比如“小電”的投資方,有騰訊、紅杉資本;“街電”有聚美優品、IDG資本站臺。其中“小電”融資最多,38天內完成3輪融資,累計融資超4.5億元。

可以說,共享經濟來也匆匆,氣勢洶洶。

當然,這些共享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解決了生活的便利,出行的方便,然而,有利也有弊,比如那麼多的資本湧向一個行業,難道不是市場的非理性表現嗎?這麼多錢往一個地方砸的時候,難道投資人都是正常投資邏輯?

晚於美國風投30年,緊隨美國風投投資步伐的中國,當越來越多的矽谷模式被COPY完之後,中國的風投該何去何從?這是個問題,也許,這波共享投資潮退了以後,我們才能看到誰在裸泳。

投資人很多 然而真正的投資人很少

最近幾天,GPLP君遇到了幾個以前的同事。

見面一聊,GPLP君發現,他們突然都做起了投資這個生意,不約而同的讓GPLP君幫忙等等各種事情。

GPLP君震驚了,要知道,這些人此前都不是商科出身,除了做生意,賺買賣差價,GPLP君真不知道他對任何商業模式等投資事宜有認知,可是今天,人家搖身一變,成為某管理5個億人民幣基金的合夥人及總經理,甚至偶爾還玩一把併購。

因此,關於企業的真正價值,自然他們也不屑一顧,賺到錢就好了,這是他們的口頭禪,更不用提“幫助企業在尋找資源,協助融資,最後組建公司並推動其成功。”的瑣碎工作了。

這種現象甚至讓一些投資人也看不下去——某投資人公開表示,整個投資圈目前玩的都是擊鼓傳花遊戲。2016年,正是網際網路虛火最旺盛的時候,雖然VC的錢在增加,但是抽走的大量資金使得真正關注實業和技術的基金太少,大環境對實業不利,踏實做實業的公司面對的融資環境沒有本質變化,甚至更加惡化了。

“劣幣驅逐良幣”這讓某些投資人非常擔憂,“糟糕!錢蜂擁而入,不踏實創業的人隨之進來,這樣反而會把踏實做事的人擠死。”

大肆投資的背後是浮躁爭勝之風在VC圈興起,很多專案投的不可思議無法想象,最終可能就是盛宴之後一地雞毛。

其實,在企業發展尚未真正走上正軌之前的投資,更在於投資人的冷靜判斷,同時減少浮躁之心,真正沉下心來,立足對經濟發展大勢的判斷,對行業的深刻認知,以及對實業的理性思考,這才是風投的重點。

GPLP是專注於創業、投資的專業的諮詢平臺,旨在為創業者以及投資人,其中包括上市公司、企業、銀行等提供專業的內容、最新的行業形勢及最客觀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