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鴿:從自己點滴生活發掘投資

才智咖 人氣:7.93K

一個又一個文化創意專案,讓熊曉鴿成為投資界中對文化企業投入最為深入的一個人。在他看來,“在中國做文化創意產業有很大空間,但投資也需要掌握藝術法則。”

熊曉鴿:從自己點滴生活發掘投資

很難想象,這位開著黑色廣州本田,用著諾基亞手機的投資人,竟然對如此細膩的文化創意產業頻頻出手。

2009年,熊曉鴿就開始因個人情節首次“觸電”投拍《大學聯考1977》,這也是他自認為得意的一件事,因為這是投資電影產業的第一次試水,儘管不計較回報,但也讓他感到回報很不一般。

“在我不短的投資生涯中,這是惟一一次沒做任何市場調查、沒做任何風險評估的投資。”熊曉鴿坦言,因為從一開始他就知道,這次投資與金錢無關,與回報無關,它是來自心底的願望。

此後,這位資本大鱷開始頻頻涉足電影業,投資張藝謀“鳥巢”版《圖蘭朵》、投資雜誌《時尚》集團、投資創意類公司青蛙設計、投資電影院線保利博納……

一個又一個文化創意專案,讓熊曉鴿成為投資界中對文化企業投入最為深入的一個人。在他看來,“在中國做文化創意產業有很大空間,但投資也需要掌握藝術法則。”

在美國生活的20多年中,他常常在在工作之餘,上網專門去查查有什麼好的音樂劇,有什麼好的餐廳值得品嚐,再看看還有什麼其他有趣的休閒活動。

而在中國,人們的休閒活動相當有限,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如果能將美國的休閒模式搬到中國,該是多大的“一塊蛋糕”。

所以對於文化創意的選擇,他更關注三個維度。一是模式,看模式是否有創新之處,是否能滿足大眾的新鮮感;二是看它的使用者體驗如何,它的客戶願不願意再介紹給他的朋友,這是對它口碑最直接的判斷;三是品牌,一個專案能否形成一個品牌影響力,就代表它的生命力能否持續延續下去。

在熊曉鴿眼中,文化是一個“to C(面向客戶)”的市場,充分的市場導向,只要是大家追求的、喜歡的,就有它的價值。“我們太缺少那種家庭娛樂了。”熊曉鴿認為,在文化消費選擇太少的情況下,週末都會變得非常乏味。

似乎可以說,熊曉鴿是從自己的生活,從自己的愛好出發對投資進行發散,所以,在中國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熊曉鴿幸運地遇見了網尚文化總裁兼創始人黎鋒,2000年,熊曉鴿投資拍攝了一部名叫《庭院裡的女人》的電影。在電影產業不景氣的時候,他想找個能幹的人幫他把這部電影做起來。

他第一個想到的人便是黎鋒,雖然黎鋒未乾過電影發行,但他卻用賣電腦的那一套,把《庭院裡的女人》賣了近千萬元的`票房,讓熊曉鴿大賺一把。不過電影發行不能積累的問題,讓黎鋒想到了在網咖做院線。

一個又一個文化創意專案,讓熊曉鴿成為投資界中對文化企業投入最為深入的一個人。在他看來,“在中國做文化創意產業有很大空間,但投資也需要掌握藝術法則。”

熊曉鴿影視被黎鋒拉到了網咖,看到了中國的網咖竟然和美國有如此大的差別,一個完全娛樂化的場所,讓熊曉鴿被黎鋒的網咖院線模式所折服。幸運的是,他沒有看錯,全國2萬家網咖植入了黎鋒的網咖院線,年營業收入已達2億元。

這便是文化產業的力量,更是熊曉鴿在點滴生活中發現的投資。

聽熊曉鴿唱那首“在路上”的時候,彷彿感覺他並不是一個風險投資家,而是一個創業者,“在路上”很多時候都是創業者的深切體會,他們只有在路上不停的追趕、奔跑,才能將企業不斷做大、做強。

而熊曉鴿的在路上,意義也許並不一樣,興許是在風險投資的路上,興許是同創業者繫結在路上,興許是這兩者的混合體。

然而大部分創業者對於熊曉鴿的瞭解來自於“贏在中國”。“我在‘贏在中國’做了三屆評委,那個平臺更重要的是將風險投資、創業觀念向很多人普及,而且作用也不小。”回想過“贏在中國”的時光,面對清華大學創業者訓練營,他又有所頓悟,“從更深的意義上討論怎樣做一個公司,還是需要私下裡同更多的創業者,企業家以及教授們溝通。”

面對創業者一雙雙飢渴的眼睛和奮力對商業模式的解說,熊曉鴿看似很平靜,但泛著紅暈的臉頰仍舊掩飾不住內心的澎湃,冥冥之中,他相信,像馬雲這樣的創業者,這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創業可以改變人生,改變命運。

在熊曉鴿看來,中國的創業者跟美國等國家相比是很幸運的,因為中國很多行業中的公司基本不需要出口,而美國等國家技術型的產業必須依靠出口,而不能依賴於國內市場,微軟、蘋果等都是這樣的公司。

所以,在中國誕生偉大公司的機會更多,其中更為重要的便是創業者的素質。對此,熊曉鴿解釋道,首先作為創業者來講需要知道自己所處的行業面對怎樣的市場;其次,要深刻了解自己的專案,比如說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巨集,正是他對於網際網路的深刻了解和對這個行業的敏感度,才使百度成為了今天的“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