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水餃創業故事

才智咖 人氣:3.02W

1996年4月始創於江蘇常州的“大娘水餃”,十多年來,為具有近兩千年傳統文化的水餃注入了時尚元素和標準化的靈魂,引領了中式快餐的新潮流。“大娘水餃”至今已在南京、上海、北京等上百個城市開設了連鎖店300多家,每年光顧“大娘水餃”的消費者超過了5000萬人次。

大娘水餃創業故事

大娘水餃的發展史

大娘水餃餐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96年4月2日,地點在常州商廈拐角處,面積約30平方米,員工6人。當時並沒有做水餃,而是經營的中餐,店的名稱叫“常州商廈美食園”。該店一天營業額為230元,1個月累計營業額為3萬元,月虧損額約1.5萬元。

經歷過生活磨難和餐飲市場摔打的老闆吳國強並沒有氣餒和退縮。當過機關幹部、新聞記者的他既不服輸又正視現實,定下心來仔細琢磨:如今,中國的餐飲業已進入大眾消費時代,餐飲市場的商機到底到哪裡?

面對現實問題,他反覆推敲,從中國傳統食品中認真尋找,這種食品必須能白天賣了晚上賣、一年四季都能賣,才能獲得成功。在這段苦苦思考的日子裡,吳國強腦海中時常浮現出大學畢業後到青海生活時的一段經歷,那時作為青海省作協會員的他每當風塵僕僕地回到家,鄰居大娘總會端上自己家擀制的熱氣騰騰的水餃給他飽餐一頓,使遠離家鄉的遊子倍感親切。

餃子源於中國古代隋唐年間,距今約一千四百多年,堪稱中國的國粹。北方人喜愛把餃子當主食,民諺曰:“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 ”。南方人雖以食大米為主,但也把餃子當作一種點心和輔食。既然餃子為中國大部分人所接受,這中間會不會蘊含著無限的商機?思路決定出路,吳國強當機立斷,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後,於1996年5月8日開始在30平方米的小餐廳經營起水餃生意。他請來了一位退休的東北老大娘當起了包餃工,自己則親自動手拌制餃餡。第一天包的水餃一賣而光,第二天、第三天同樣如此。問問顧客,反映居然不錯,於是他又請來了第二位、第三位包餃工,自然生意也日趨火爆。

為了順應快餐外賣市場形勢的發展,公司於1996年11月23日成立了“ 大娘水餃 ”常州外送店,用摩托車把“ 大娘水餃 ”送到千家萬戶。外送店的開業,為公司創業階段流動廣告的宣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大娘水餃”在常州知名度的提高,堂口店這個小小的30平方米餐廳已無法滿足廣大顧客的要求,每天有近300名顧客因吃不上水餃而離開店堂。潛在的市場需求,催促吳國強向前邁進,為此他千方百計籌集了10萬元流動資金,於1997年1月1日開辦了“大娘水餃”常州商廈超市店。超市店的開業標誌著企業原始積累的開始,不但使吳國強還清了前面所有的債務,而且有了一定資金開辦後續的連鎖店,公司的發展初獲成功。常州商廈“大娘水餃”超市店的開業,標誌著公司進入第一個發展點。

超市店成功後不久,1997年4月18日公司乘勝追擊,“大娘水餃”常州中聯店的開業又一炮打響。但此後一段時間內,由於選址等方面定位不準確,導致公司在發展上走了一段彎路。

1997年9月8日至1998年5月7日,我們在常州亞細亞影城開辦過一家連鎖店,但苦心經營8個月後只能告退,半年多的努力競換來了2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在南XX廟“ 六鳳居”由於同樣的原因也損失了5萬元,連續的打擊令我們暫時陷入了困境之中。

1998年9月10日,經過縝密的調查和市場研究,公司再次鼓起勇氣,邁出常州,在蘇州石路成功落腳,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踏上了一條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進行水餃堂食連鎖快餐化經營的道路。蘇州“大娘水餃”石路店的開業,標誌著公司進入第二個發展點。

此後的三年裡,我們憑著“吳大娘”品牌、鮮嫩可口的餃子、湯品和獨特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揮師南京、鎮江、南通、無錫。

1999年9月20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改建開街的日子,公司毅然將自己的“土招牌”豎立在了這個世界名牌林立的“中華商業第一街”上,成為首家進駐南京路的江蘇餐飲企業。當時,火爆的營業場面轟動了上海灘,引起了上海政府機構及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徐匡迪市長還在一次商貿會議上提出上海各商業中心應多引進象“大娘水餃”型別的快餐企業。上海“大娘水餃”中聯店的開業,標誌著公司現代化連鎖體系的初步建立,“大娘水餃”文化氛圍、品牌號召力的逐漸成形。從此,滬寧線上品嚐“大娘水餃”成為一種新時尚,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紛紛研究和報道江南“吳大娘”現象,上海、南京等各大報刊、電視、廣播都不時推出專版、專題報道,“大娘水餃”已成為中國快餐業中一個響噹噹的品牌。上海“大娘水餃”中聯店的開業,標誌著公司進入第三發展點。

2001年是大娘水餃的發展年和管理年,公司發展的步伐跨出了江蘇和上海,分別在安徽的合肥與蕪湖、北京、山東的青島開辦了五家連鎖店,實現了公司多年來進駐北京的`夙願,使大娘水餃經營的地域擴充套件到五個省和直轄市,積累了跨地域經營的經驗,標誌著大娘水餃進入了一個成熟的發展階段。北京前門店和青島佳世客店的開張,標誌著公司進入第四個發展點。

水餃,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的影子。大娘人心中有一個夢,就是把蘊涵著深厚中華民族文化的水餃介紹到異國鄰邦,讓華夏文化之光通過水餃傳遍全世界。2002年底,我們悄悄地開始了自己的夢。同時,我們對企業的結構也開始了新的探索,斥資五千萬元建立速凍廠,並且對加盟店建立和建設進行了嘗試。

2003年元月1日速凍廠的奠基,以及加盟店的成功標誌著公司進入第五個發展點。

2006年7月28日,崑山大潤發店開張。與以往不同,在這裡人們發現大娘水餃提供了兩種供餐形式--個性點餐方式與即點即取方式,分別適應鬧中取靜的休閒顧客和現代都市講究效率的快節奏生活方式。同漢堡包一樣,水餃終於也可以即點即取。大娘水餃邁出了一小步,中式快餐跨躍了一大步。崑山大潤發店的開張標誌著公司進入第六個發展點。

公司經過了十年多的發展,至2006年12月,連鎖店總數逾200家,公司擁有餐位二萬四千多個,營業面積五萬六千多平方米,員工人數五千多人,成為國內十大“中國快餐連鎖著名品牌企業”和“中國快餐十佳品牌企業”。

“大娘水餃”的成功祕訣

說起“大娘水餃”那可是小有名氣的,現在都把產品賣到了澳大利亞去了,這小小的水餃中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來看看“大娘水餃”的成功祕訣。

現在已擁有150家直營連鎖店的“大娘水餃”在全國已小有名氣,去年底,“大娘”還把餃子賣到了澳大利亞,可吃著“大娘水餃”的人也許不知道,就在9年前,“大娘水餃”只“縮”在常州市一個25平方米的小餐館裡。

“大娘水餃”的當家吳國強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自主創業,他先後開過好幾家餐館,但生意卻一直不溫不火,甚至背上了50萬元的債務。1996年,一個偶然的原因,吳國強的店賣上了水餃,沒想到一推出來就大受歡迎,常常能看到幾十個人排隊等水餃的壯觀情景……

創業初期,大娘水餃在傳統意義上還是作坊式,不論什麼吳國強都要自己動手。吳國強意識到,必須制定企業標準,有了標準化,顧客才能從根本上打消短斤缺兩的顧慮,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品牌連鎖。隨著事業的發展,“大娘水餃”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質量標準體系,比如任一連鎖店的水餃,從和麵到面坯再到加料,直至製成成品,都有精確的計量標準,包餡後,6只水餃的重量必須在120克左右,正負誤差不得超過5克。

南京市下崗失業人員創業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的副主任張小玉告訴記者,她和許多創業者接觸時發現,他們很多人的心態其實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有了一個好專案後不想與別人分享,擔心影響自己的份額,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在市場上能夠形成較大的力量,也可以與外來者競爭。不少人在擴大經營時,一遇到點問題,立即選擇退縮。

江蘇省社科研究員表示,“月子湯”與“大娘水餃”在消費物件上是不一樣的,“月子湯”的顧客群體比較少,不像“大娘水餃”作為普通食品,什麼人都可以吃,根據“月子湯”的產品特點,可以考慮在醫院、婦產科附近開連鎖店,但蔣嫂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理念和能力,過去她從事這行主要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現在生存壓力不大了,如果進一步發展,她會考慮投入、產出中能得到多少,這是很有風險的事。而且她也沒有開拓市場、把握市場的能力,對於這樣的創業者,如果想發展,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需要有人扶持。她們可以與政府部門的再就業中心合作,也可以通過釋出資訊的方式,出讓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