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運動員精彩轉型 男排小夥開公司自主創業

才智咖 人氣:5.44K

留戀、迷茫、消沉,通常是運動員退役時的複雜情緒。離開熟悉的賽場,廣西兩位舉重退役運動員開夫妻飯店成功自主創業的故事,被眾多網友和媒體傳為佳話。下面河北三位普通退役運動員的勵志故事同樣精彩,他們在“充電”後,尋求到了新的方向,重新綻放出了自信的微笑。這些經歷無論對於退役運動員還是現役運動員,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退役運動員精彩轉型 男排小夥開公司自主創業

劉燕軍 第一單業務沒有賠

第一次見到劉燕軍,是在去年10月。“我正準備註冊一家體育經紀公司,主要做體育賽事策劃和相關廣告的招商。”劉燕軍這席話,讓人吃驚。

兩個月後,自主創業的劉燕軍在河北省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指導工作室的幫助下,註冊了河北興遠體育經紀有限公司。

劉燕軍今年30歲,2001年進入河北男排,因傷病於2010年退役。“剛退役時,就像無頭的蒼蠅到處亂撞,考過公務員,去過印刷公司,一直找不準方向。”說到這些,劉燕軍長出一口氣。

之後經河北省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指導工作室推薦,劉燕軍幸運地參加了全國體育經紀人培訓班。“那次培訓讓我眼界大開。更重要的是,參加培訓的很多人已辦起了體育經紀公司,大家成了朋友,資源能共享。我成立公司的念頭,就是那時候萌生的。”

成立公司後,迫於生計,劉燕軍沒丟下印刷公司的工作。他得意地說:“公司第一單就是為河北男排聯賽的主場拉場地廣告,起初擔心做不成,怕在老教練面前丟人。結果很慶幸,雖然沒有賺錢,但也沒有賠錢。”

雖然河北體育市場並不十分景氣,但劉燕軍堅信體育依然是朝陽產業,他說:“現在不論大小賽事,職業的還是民間的我都做。在公司運營初期,我的原則是寧可少賺錢或不賺錢,也不能讓客戶有一絲的後悔。相信隨著自己不斷積累經驗,加上市場不斷完善,公司一定能駛入良性的發展軌道。”

劉洪磊 從“服務生”到名教頭

2009年11月辦理退役手續後,劉洪磊下決心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2009年底的一個晚上,劉洪磊在一家KTV招聘男服務生的'告示牌前站了很久。“一個電話改變了我的命運——石家莊射擊場校長、我的啟蒙教練打電話說,備戰省運會需要一名射擊教練。結束通話那個電話,我就離開了那個告示牌。”

劉洪磊原是一名射擊隊員,師從奧運會冠軍蔡亞林,2005年和2006年進入國家隊。他說:“辦理退役手續時,心有不甘!”

對於參加的2010年河北省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培訓班,劉洪磊用“頭腦風暴”來形容。他說:“如何寫請假條,如何批示,以前根本不會;當教練要寫訓練計劃,怎麼寫不知道。那次培訓課程非常全面,從公文寫作,到職業規劃,讓我對人生態度和職業態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一種重新活一回的衝動。特別是職業規劃,能讓人每一天活得更踏實、更有價值。”

劉洪磊的訓練課在週末進行,手下14名隊員都是課餘時間訓練。“射擊訓練很枯燥,比賽的偶然性非常大,而冠軍只有一個。出路問題對於這些孩子們十分重要,,我讓隊員們從小就樹立起職業規劃的意識,合理規劃好人生。即使他們最終拿不到冠軍,也不會最終一事無成。”

談到自己的職業規劃,今年26歲的劉洪磊信心滿滿:“省運會射擊隊的任務很重,未來兩年的目標就是帶隊取得好成績。至於長遠的規劃,我想培養出郭晶晶之後的河北體育旗幟性的人物。”

劉亞楠 追逐另一個籃球夢

兩天內第三次相約,記者才見到了剛“下課”的劉亞楠。她擦著汗水笑著說:“實在抱歉!因為會員的時間不固定,所以我的課也會時常變動。”劉亞楠的私教課很豐富,“負責減脂、增肌、產前身體素質提高和產後身體恢復……”她介紹起來像相聲演員報菜名一樣快。

25歲的劉亞楠家在秦皇島,2004年進入河北女籃,2010年8月因傷退役。“當時想早點走出來找點事做,可除了籃球,啥也不會。”2010年11月,劉亞楠是“兩眼一墨黑”地參加省職業轉換培訓班,上完第一堂禮儀課,她便眼前一亮。

劉亞楠說:“商務禮儀課對我觸動很大,老師不僅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性格開朗、有內涵的人,還教會我們如何在心理上進行自我疏導,這些內容對我當私教影響很大。比如向會員推介課程時,不能生硬,要以交朋友的姿態去面對。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課程安排與其身體健康狀況息息相關,信任感自然就增強了。”僅一年多時間,劉亞楠已是三星級健身教練,手下的會員多達十餘人。

對於今後的打算,劉亞楠說:“我還是想在籃球上做文章,比如搞籃球培訓。我現在是積累經驗和人脈關係,3年後,希望能實現另外一個籃球夢!”

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首批在包括河北在內的四個省啟動了退役運動員職業指導工作室專案。在那裡,退役運動員可以免費享受到就學就業指導、職業轉換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資訊諮詢與推薦就業及創業支援等服務,以強化和提高運動員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競爭力。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退役運動員在“轉身”後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省體育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劉建民認為:“有些人認為退役運動員是社會的‘包袱’,其實不然,他們是稀缺的特殊人才,他們守規則,能吃苦,愛拼搏,通過職業轉換的指導和培訓,很多人完全可以成為優秀的複合型人才。”他同時呼籲,退役運動員安置是個社會問題,僅僅靠各級體育部門顯然不夠,還需要多部門配合,全方位、多渠道、系統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