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我的創業真情告白

才智咖 人氣:7.91K

去年五月始,我與三個夥伴創立了一家小顧問公司,一年半時間裡勤勞經營,人員分分合合,業績上上下下,到目前為止賠了不少錢,而且不知往哪裡去。從血淚家史中,與同學們分享一些心得。(我寧可稱其為心得,而不是教訓,因為痛苦實在是一種養分。)

文章我的創業真情告白

MBA可能是一種障礙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可能是幾世紀的誤導。知識不是力量,如同汽油不是動力。能否產生力量,關鍵看你是什麼人,開的是什麼車。在這方面,知識遠不如權力甚至美貌來得更為直接。糟糕的是,過多、過早的理論學習會成為一種本能天性的障礙,而懦弱的天性無法駕馭龐大的知識。就好比剛過了兒童期,便只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一樣。

以我本人的經歷為明證:公司開業之初曾考慮過客戶開發模式,後來決定在寫字樓、車輛、CI等方面進行投資包裝,樹立專業公司的形象,同時僱傭十餘名銷售人員進行掃樓,直接進入中高階市場。(合夥人當中有兩位具備多年的'客戶資源)。一年半之後,我們意識到了當初的決策有問題,或者說執行一段時間後出現隱患未及時調整。再深入剖析,發現我們似乎違背了商人量入為出的基本原則,以及缺乏對市場反應的敏銳嗅覺,不能應時而變。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總之面對問題時,我們(至少我)傾向於用別人教給我們的理論框架分析問題,分析得越透徹越放心,結果可能離本象越遠。

我現在相信,任何偉大的決策不會是分析調研的結果。調研再充分,最後的一剎那還是靠直覺。就好比1945年陰霾的日子裡艾森豪威爾決定是否登陸,或者李建軍描述的孟良固之戰一樣。讓我擔心的是,長年精於企管理論學習的我們,是否正逐步被戴上一幅眼鏡,而逐步放棄自己的商業本能,或喜歡總結理論,在抽象為理論的過程中忽略了事實的全貌。理論學家和實踐學家本來就是兩路人,我們讀很多企業家的自傳像韋爾奇,他們的概括邏輯能力都偏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