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2篇

才智咖 人氣:2.41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導遊,時常需要用到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我們該怎麼去寫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2篇

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1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因明代遷都北京後有十三位皇帝埋葬於此,故稱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樂年間建長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它用一條總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組石像生,把整個陵區聯絡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尚書和一名江西術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選陵址。大概兩年後,選中了今昌平區康家莊樓子營一帶。這一帶青山環抱,綠水長流。北面的“龍脈”奔騰而來,氣勢磅礴。至此三峰並峙,山前一馬平川,蟒山繞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圍重巒疊嶂,如“萬騎簇擁,千官侍從”。正是風水理論中的“山川大聚”之勢,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寶地。朱棣親臨閱視後十分滿意,封其山為“萬壽山”,選擇吉日,動工興建。永樂十一年玄宮建成後,從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槨北上,擇吉入藏,並將陵寢命名為“長陵”。此後長陵的附屬建築仍在逐步營建,直至宣德二年,長陵工程在大體完工,歷時18年,加之陸續建成的神道等設施,到長陵最終建成,共歷時130餘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權,朱允炆在宮內大火中不知所終。朱棣登基後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製造的“壬午殉難”,大殺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終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計劃遷都北京。皇陵隨之建在北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戰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殘餘勢力逃到漠北,成為明朝北方的長期威脅。而南京鞭長莫及,難以控制北方的局勢。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是極具戰略意義的,而這一舉措也確實對明朝疆域的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統年間,發生了“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這是就有人建議遷都南京,反對者就說“怎麼能棄祖墳於不顧,丟給敵人呢?”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時對明陵進行了管理、修葺,並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後裔朱之璉,封他及其後代為一等延恩侯,世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從第一代朱之璉開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續了11代。民國年間最後一代延恩侯朱煜勳被民國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員之職,但他不但白拿錢不幹活,還有監守自盜的嫌疑。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位,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臺。

現在的明十三陵面積約80平方千米,陵內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貴妃及殉葬宮人數十人。另外還有7座妃墳園寢和一座太監墓(王承恩)。現在明十三陵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並於20xx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長陵神道總長約7。3米,走向隨地形變化而回轉起伏。在這條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紅門、長陵神功聖德碑、石像生、櫺星門。

石牌坊位於神道最南端,建於明嘉靖年間,是我國現存建築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構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其結構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標誌性建築,其位置的選擇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門正對著天壽山主峰,東西方向上與龍山、虎山相應。陵區南側,龍、虎山相距稍遠,欲連未連,石牌坊建在這裡,正可彌補空間上的不足,使其地勢貫通。

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位於龍、虎山之間,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規制為單簷廡殿頂,紅牆黃瓦,開券門3洞。明朝時門兩側建有紅牆,紅牆上設有左右隨牆門以便日常出入。門前左右立下馬碑兩方,正反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8字。大紅門正門為帝后棺槨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門為皇帝謁陵時行走,右門為大臣們謁陵時行走。

穿過大紅門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了長陵神功聖德碑碑亭。碑亭為重簷歇山頂,四面闢門,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碑亭內便是神功聖德碑。

長陵神功聖德碑上為盤龍碑首,下為龜趺馱碑,碑首上刻“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9字。“神功聖德”指的是對帝王歷史地位的評價。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撰寫的3000餘字的碑文,其餘三面原來沒有文字,清乾隆時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製詩《哀明陵三十韻》,後又在碑的左側刻御製詩一首。清嘉慶時期在碑的右側刻了御製文一片,講的是明朝亡國的教訓得失。

穿過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兩側的石像生。陵墓前設定石像生始於秦漢,是用來象徵死者生前的儀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規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長陵石像生以一對望柱開始,望柱呈六邊形,底為須彌座,柱雕雲紋,頂為雲龍紋柱帽。石望柱之後800米的神道上排列著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兩立兩臥。這些石像生分別是:

獅子:象徵威武 獬豸:象徵公平正義 駱駝:象徵運輸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徵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徵太平和祥瑞 馬:象徵皇帝的御用儀仗 將軍:象徵帝王朝會中的將軍 品官:象徵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 功臣:象徵帝王朝會中的功臣。

走過神道,迎面可見的是櫺星門。此處櫺星門為三開間,門上中間各飾火焰寶珠,故又稱火焰牌坊,也叫龍鳳門。櫺星門象徵著天宮之門,宮殿、壇廟、陵寢中的櫺星門均有尊天子宮寢之門為天門的意思。

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2

各位團友: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裡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裡,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裡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裡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裡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裡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裡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麼這裡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誌,是嘉靖年間製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儲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裡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裡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簷歇山頂的建築,裡邊有贔屓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於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裡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沿著神道行走,會發現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裡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後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後立的順序排列。然後是武臣、文臣和勳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徵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後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聖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櫺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裡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後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於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後,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並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並且在1420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係。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佔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簷廡殿頂的建築,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人製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後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曆皇帝的頭部,這象徵著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