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龍門石窟導遊詞範文

才智咖 人氣:2.3W

寫龍門石窟導遊詞範文一

寫龍門石窟導遊詞範文

各們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您走進河南走進洛陽,領略中原八千年文明,感受華夏古今的滄桑。我是大家這次洛陽龍門之旅的的導遊員曹瑞萍,大家可以叫我小曹。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張師傅,張師傅有著多年的駕車經驗和嫻熟的駕車技巧,請大家對咱們旅途的行車安全放心。俗話說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同行遊”。今天,能為大家服務,小曹感到十分榮幸。願我們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合作愉快,也願大家在洛陽渡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現在我們再登幾十步臺階,馬上就到奉先寺內了。龍門石窟最大的塑像——盧舍那大佛就在這個寺內。參觀之餘,請各位朋友一定要注意腳下,走好我們的每一步路。

奉先,顧名思義“奉祀祖先”。奉先寺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後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奉先寺南北寬約36米,東西進深40米,始建於永徽元年,也就是655年,竣工於上元二年也就是675年,歷時20多年,現為龍門石窟雕刻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礡的摩崖佛龕,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石窟。

拾級而上,登上窟龕的平臺,崖壁間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簾,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大盧舍那佛像。現在請大家看一下奉先寺的佈局:中間為主佛,兩側依次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兩供養人。主佛梵名日:盧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抱身,應身。盧舍那大佛即為抱身佛,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大佛的髮髻呈波紋狀,身後光豔奪目,是馬蹄形的神光和寶珠形的頭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軒昂之勢。身光上冉冉躍動的火焰紋,以及飄然飛動的飛天,給大佛以舒適悠然之動感。

通觀整尊造像給人以肅穆之感,既莊嚴睿智,又溫和慈祥。這是理想化了的社會聖賢的象徵。聽到這兒,也許就有人想問了:佛教中佛、菩薩均為男性,為什麼這兒的不是呢?且聽小向慢慢道來,設計者按照佛乃“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說法,出於政治方面的需要,模仿武則天的形象特意將佛女性化了。據史料記載:武則天“方額廣頤”與盧舍那的形象暗自合拍,因此,這尊佛像可以說是武則天當時形象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盧舍那大佛是“東方的蒙娜麗莎”集善良與美貌於一身的。的確如此不信大家請看,佛的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慈目下垂,嘴角微翹,欲笑未笑,彷彿在領悟追索著哲理,而下垂的目光似乎又在關注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我們來仔細端祥它,你有沒有發現無論你站在他面前的那個位置,他都在注視著你呢?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佛的目光總能和您的目光交接。

石刻的眼睛為什麼這麼傳神?對了,這正是雕像的畫龍點眼之處,盧舍那的雙目,採用陰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淺凹進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線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與大佛目光交匯時,畏而不懼,可親可敬。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佛的目光總能和您的目光交接。

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兩側的“隨從”,左側迦葉,身首雖殘,但仍可以看出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嚴謹持重,是佛教第一次集結的召集人;右側阿難,忠厚虔誠,是第一次佛會訴“三藏”的主誦人。二菩薩身高皆為13.25米,他們頭戴華麗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顯得安靜平和,端莊矜持。南側天王力士受自然風化和崩毀嚴重,已面目全非;北側儲存較好,天王肅穆、碩壯、猙獰,具有鎮壓邪惡的力量;力士剛強、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擔著天王沉重身軀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種奮力對抗的精神。金剛怒目、威武雄健,作為佛的護法神絕對恪盡職守。兩位女供養人頭梳雙髻,裙裾曳地。通觀整個奉先寺的造像,無論是弟子、培薩、天王、力士及至供養人都是為了點綴,陪襯,和烘托主佛盧舍那的形象和地位,從而產生“眾星捧月”的藝術效果。

奉先寺的石刻群像,實際上是封建統治者在宮廷臨朝執政場面的神話:主佛盧舍那是帝王的化身,培薩是嬪妃的化身,二弟子是文臣的化身,二天王、二力士則是武將的化身了,也可以說奉先寺儼然一個“佛國朝廷”。

寫龍門石窟導遊詞範文二

各位遊客,我是你們的導遊,很榮幸今天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今天要去遊覽的龍門石窟了,它可是河南第一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國家旅遊局首批5a級景區,可謂來頭不小啊!

說起“龍門”,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伊闕”。這名字從何而來呢?整個龍門是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一山為西山,兩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故稱“伊闕”,那為什麼又叫“龍門”呢?因為伊闕剛好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稱,凡是與皇帝掛上鉤的都要帶一個龍字,皇帝的衣服叫龍袍,皇帝的身體稱龍體,皇帝住的地方叫龍亭,那麼,位於皇宮龍亭南邊的門呢自然就被稱為龍門了。龍門石窟,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造像題記碑刻2800多塊。造像以北魏、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蓮花洞。這裡為什麼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高浮雕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主尊釋迦牟尼正為他的兩個弟子迦葉和阿難講經授法。在蓮花洞中還有一大奇蹟就是在洞窟的南壁上雕有僅二釐米的小佛像,且這些小佛像個個五官清晰,栩栩如生。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奉先寺,它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這寺裡有我們龍門石窟中最大也是最寶貴的佛像,不過見這個國寶可不是那麼容易,我們得爬幾十級的臺階,大家慢行。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奉先寺的佈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共十一尊。。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大佛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就連耳朵都1.9米高。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裡,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盧舍那大佛卻女性化,這是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當時武則天曾以皇后的名義捐助了兩萬貫的脂粉錢用來修建洞窟,可謂是最大的股東了,設計師則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按照“佛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說法,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它無論從相貌或神情都與武則天很是相像,可以這麼說,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化身。您看她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使你感覺佛好像遠在天邊,又好像近在眼前,這樣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盧舍那大佛藝術魅力所在。奉先寺的整個佈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儼然一個“佛國朝廷”。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佈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範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