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楓橋導遊詞「參考」

才智咖 人氣:2.53W

楓橋風景名勝區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遊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蘇州楓橋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蘇州楓橋導遊詞「參考」

大家好,我是導遊xx,歡迎各位到楓橋景區江楓洲參觀遊覽。

各位可能從小就會背一首唐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故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千古絕唱,就是唐代的這位張繼夜泊在楓橋揮就的。千百年來,無數遊子來到楓橋尋覓這美妙的詩境,唐宋明清的著名文人都曾經來追尋過,他們續寫了數百首楓橋詩詞。如唐代的白居易、劉禹錫,宋代的范成大、陸游,明代的唐伯虎、王寵,清代的沈德潛、吳偉業,還有乾隆皇帝等等都寫過楓橋的詩,於是楓橋的月光照耀了神州大地,鐘聲響徹在五湖四海。

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佔地面積10公頃。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古鎮;始建於樑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描寫出這裡空靈而闊大的意境,使景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之地;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蹟鐵嶺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貌岸然屏障。

近年來景區又恢復了唐燈、明清街坊、江楓草堂、驚鴻渡等舊觀;增添了古戲臺、漁隱村、聽鍾橋等民俗建築;“漕運展示館”利用先進的光影技術、四十多隻船模和圖文,介紹和展示了漕運歷史文化;“蘇藝名人坊”聚集了蘇州十幾位民間藝術大師,展示作品並表演技藝;以紅楓等百餘種樹木營造出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現已形成規模較大、歷史遺蹟眾多、吳地風味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觀賞趣味性較強的風景名勝區,是解讀蘇州的最佳選擇。

楓橋風景名勝區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遊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楓橋景區從1986年開始規劃建設,被國家旅遊局納入國家旅遊發展計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現已成為旅遊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江南水鄉古鎮風貌的`風景名勝區。現開放景點有楓橋苑、楓橋鐵鈴關、特色旅遊專案“楓橋古鎮水上游”、楓橋書場等。

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不過百步之遙,猶如一彎新月橫跨在楓江之上。楓江,又稱楓橋塘、楓裡星河,南接胥江、越來溪,是蘇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條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曰“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末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張祜的《楓橋》(一作杜牧《懷吳中馮秀才》)也是廣為傳誦的佳作,詩云: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

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當年投筆從戎,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詩云: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風月末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歷代文人雅士的吟詠之作不勝列舉,明人高啟在《泊楓橋》中發出這樣的感嘆: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楓橋,舊又作封橋。北宋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中指出: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里楓橋。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絕。孫承祐嘗於此建塔。近長老僧慶來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飾完備,面山臨水,可以遊息。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士郇公頃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於石,而“楓”字遂正。

文中提到的“今丞相王郇公”,就是宋仁宗時大學士王矽,曾書寫《楓橋夜泊》詩碑,立石寺中。王矽和朱長文都認為橋名當作“楓橋”。但是,明初盧熊在《蘇州府志》中則有不同的見解:楓橋,去閶門七裡。《豹隱紀談》雲舊作封橋。王郇公居吳時,書張繼詩,刻石作“楓”宇,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經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吳潛至寺,賦詩云“借問封橋橋畔人”,筆史言之,潛不肯改,信有據也。翁逢龍亦有詩,且雲寺有藏經,題“至和三年曹文迺所寫,施封橋寺”。作“楓”者非。熊嘗見佛書,曹氏所寫,益可信雲。

其實,在蘇州古地名中,歧文異字是常見的現象。據《吳郡圖經續記》、《吳郡志》載,“閶門“又作閶昌門”,“匠門”又作“將門”,“葑門”又“封門”,都是信手拈來的例項。“楓橋”與“封橋’,大概也只是正稱和俗稱之別。

楓橋是蘇州有名的古蹟,始建年代不詳。當年張繼夜泊時所見的唐代古橋早已不存,現在的這座半圓形單孔石橋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橋長三十九點六米,寬五點二七米,跨度十米,東堍與鐵鈴關相連。遊人可乘坐畫肪,穿行橋洞,在水上飽覽古橋、古關、古鎮、古剎的清幽景色,領略《楓橋夜泊》的意境。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據方誌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燒閶閻門楓橋一帶,“焚掠殆遍”,“積蓄纖悉無遺”。一年後,倭寇又自滸墅關竄犯楓橋。經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於全殲寇賊。明人鄭若曾在《楓橋險要說》中記載:“天下財貨莫盛於蘇州,蘇州財貨莫盛於閶門。倭寇垂涎,往事可鑑。楓橋北近射讀、長蕩,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熱中者,城內十一,而此地十九。”為了加強金閶一帶的防衛,楓橋敵樓拔地而起,“方廣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壘石為基,四面瓷磚,中為三層,上覆以瓦,旁置多孔,發矢石銃炮”。平時可以登高僚望,巡視戒備,戰時可以舉煙報警,藏軍固守,與關前的河道、橋樑構成一道扼守蘇州城西的重要軍事屏障。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關樓重修。次年,巡撫陶渤將其改建為文昌閣,以昌文運。現在鐵鈴關上的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臺仍是明清故物。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敵樓和木瀆敵樓,葑門敵樓早己廢毀,木瀆樓的殘基也於五十年代拆除。因此,鐵鈴關就成為蘇州惟一儲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蹟。

鐵鈴關與楓橋相連,橋蘊姑蘇水鄉之秀,樓顯古道關隘之雄,剛柔兼濟,堪稱江南絕景。清人吳照《寒山寺題壁》詩云:

漠漠雲低水國天,吳江風景劇可憐。

鐵鈴關外菸如畫,人立楓橋數客船。“朱樓映綠水,畫舫泛碧波”,在楓橋堍遊船碼頭,遊客可乘坐古畫舫,在古運河上飽覽古橋、古關、古鎮、古剎的清幽景色,領略《楓橋夜泊》的意境。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從水路到達虎丘、盤門三景、西園寺等旅遊景點。楓橋書場在寒山寺弄緊靠鐵鈴關一側,是景區內又一頗具地方特色的旅遊專案。風貌古樸,環境典雅。遊客可在此品茗休憩,聽一曲吳儂軟語的彈詞開篇,丁丁冬冬的絃索之聲,使你沉浸在濃濃的小鄉風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