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山塘老街的導遊詞

才智咖 人氣:9.16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遊,往往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導遊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我們應該怎麼寫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州山塘老街的導遊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蘇州山塘老街的導遊詞

蘇州山塘老街的導遊詞1

千年的山塘街,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如果你到山塘街卻不登一葉畫舫,確為一大憾事。 泛舟山塘自古戲臺登舟,安靜的電瓶船將為你開創另一段思緒,穿過古老的橋洞,看著枕河人家的生活,粉牆黛瓦,斑駁的歷史痕跡在你身邊流淌,忘卻了都市的喧囂,無謂人生的煩憂。“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塔將三次讓你遠眺。入夜的山塘河更值得你流連,兩岸唯美的燈光,不但對映著山塘河的美景,更加映射出昔日山塘的繁華,凝神細聽,那古老悠遠的吳韻彷彿就在你耳邊輕響,一條山塘河,一艘畫舫,一杯香茗,點點的燈光,讓你不知身處何年。美景醉人,柔櫓銷魂。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杆。清朝顧公燮《丹午 通貴橋 筆記》有記載雲:“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薔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明隆慶二年(1568)橋上首出現五色彩雲,古又名瑞雲橋。 通貴橋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則的圓。過街樓道、沿河的石欄杆、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排;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裡,半截露在外面,略有點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築的破舊小樓,前門是街,後門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你看,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裡是欣賞蘇州水鄉風貌的佳絕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

蘇州山塘老街的導遊詞2

蘇州的小吃名揚遐邇,以山塘船點為正宗。船點不但味道可口,香、軟、糯、滑、鮮,而且造型精美,創意十足有的做成牡丹花,有的則做成小兔子、小鴨子,更有亭臺樓閣,可謂蘇州點心裡的陽春白雪。齊集山塘的百年老店各具特色:松鶴樓的松鼠鱖魚、五芳齋的蟹粉小籠、綠楊餛飩店的.雞絲餛飩、黃天源的豬油年糕、採芝齋的貝母糖等無一不蜚聲中外。

柔美靜謐的河水從容東流,通貴橋邊的紅燈籠下又集結了時尚的現代青年,燈紅酒綠的名人酒吧、異國餐廳從此有了夜夜笙歌;百年老店天天上演饕餮之夜;絢彩的節目、頻頻出現的耀眼的明星讓古老的山塘喧囂、沸騰,於是,新的山塘成了姑蘇又一不夜城。

一條街的歷史有時就是一座城市的歷史。今日山塘七裡,衣袂翩翩、舷歌聲聲,續寫著“神州第一古街”的千年繁華。

蘇州山塘老街的'導遊詞3

引領著好友看上海,去了豫園、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東方明珠、人民廣場,外灘自然也去了,卻依舊是一片大工地,連那堤岸觀景平臺都整個被封閉了,說要到國慶節才開放。

去蘇州吧,蘇州是要去的,名聲在外嘛。

到得蘇州,問人,說拙政園部分在維修,可能看不盡興,遂臨時改主意,決定去同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並一併去看看同一方位的山塘街。(回來後又問別人,說拙政園並沒在維修,看來被誤導了。)

就我去過的次數而言,蘇州排第一(約三十次),杭州排第二(至少二十次),不過蘇州這山塘,雖久聞其大名,卻一直沒去看過,尚不明白那裡究竟是怎樣個景貌。

山塘街位於蘇州西北角,東連閶門,西接虎丘,全長3600米,故也稱七裡山塘。又由於是在唐寶曆元年(825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疏河築堤所建,故又稱白公堤。明代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可見古時候山塘之盛況。

我們挑了中間一小段精華走走看看,即閶門到廣濟路新民橋的最東一段。這裡有七八個景點可看,套票45元,其中玉涵堂最精彩。

玉涵堂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故居,也是蘇州城外唯一一座明代建築,亦是蘇州城外最大的古建築群,為江南名宅的典範之作。我們從後門進去,進去即是後花園,花園秀氣雅緻,有荷花池、小橋、假山、船廳等等江南氣色的幾般小巧景物。

玉涵堂高牆封圍,屋宇緊湊,廳堂樓閣齊備,磚雕木雕精美。裡面展示有一些介紹,一看,才知道原來江南赫赫聞名的南社就是在此誕生的。堂內還有些展覽,那還原了山塘老街過去生活場景的長長一幅聲光幻燈景觀圖卷活靈活現,很有些妙趣。臨街這邊的樓上是一間可聽評彈的茶室,屋子當中有一間雕飾精緻、掛了門簾的三四平方小小單間,像一抬花轎,比花轎大,唱者就坐裡面唱,聽客看不見唱者臉。這倒有點意思,耳聽軟軟糯糯美妙鶯語琴聲,心或會有所動呢,懸念了。

從面臨古街水巷的正門出去,走過始建於明弘治初年的通貴橋,此橋為單孔石拱橋,中間高高拱起,從遠處看,橋孔與水中倒影形成渾然一個圓,宛如碩大一輪滿月。

過了橋即是山塘街,一條長長窄窄的老街。兩邊有不少老式店鋪,還遺存有好些兩層樓的木構老屋,一間間依依稀稀恍若隔世遺老,兀自在那敘說著曾經的輝煌風光。賣絲綢刺繡類大小物件的店稍多,也有些小吃食物店,還看到了五芳齋,三四間門面,在小街上很顯眼。

走著看著,在閶門與廣濟路之間轉了個來回。看了創建於1925年的安泰救火會,當年的各種消防設施完完整整在那兒陳列著。又看了白居易紀念苑,院落是仿古新建物,除了有座銅塑像,並無其他可看處。走進蘇州商會博物館(原汀州會館),這是全國的第二家商會博物館,資料照片不少,介紹也詳實,從中可略知蘇州商會的百年發展史。隔壁是紹興會館,展示著古今各種用途的一些船隻模型。街邊還有一座古戲臺,是仿唐式建築,蘇州有很多古戲臺,大多藏身於深宅大院或園林內,惟有這山塘古戲臺是坐落在繁華街道上,是百姓可以看“白戲”的地方。在山塘街東口,還看到了一座御碑亭。

山塘,原來就這麼的一街一河,街傍河,河依街,街叫山塘街,河叫山塘河,它既是江南水鄉古鎮風貌,可幾步一走,又見得了車水馬龍城市景觀。窄窄的山塘河上停了好些旅遊用小船,像是沒什麼人來租遊。倒是靠近閶門與外城河交匯處,不時有載客的遊船自東而來,拐個彎向南而去,絡繹不絕,在外城河上行遊觀景。

看過山塘,去看留園。留園路在修,車子進不去,就一公里,慢慢走去吧。

留園雖和拙政園並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但顯然拙政園更精彩些,雖說各座園林各有特色,不太好作比較,但直感還是明顯的。

留園,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由太僕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莊,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諧音改名留園。俞樾所作《留園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留園佔地2.3公頃,園內分為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木見長,東部以庭院取勝,北部為田園風光,西部具山林野趣。

留園很早以前來過,時隔久遠,印象已模糊。此次一圈兜下來,對太湖石印象深刻,尤其那座著名的冠雲峰,細腰苗條,婀娜風姿,把個皺、漏、瘦、透之意趣圖解了個明明白白。美哉,冠雲峰!想起了豫園裡的鎮園之寶“玉玲瓏”,那是漏和透的絕頂典範,而這冠雲峰則是瘦和皺的最佳代表。不過此石只能正面看,背面卻一片平坦,看背面,所有的美感盡失矣。

因時間倉促,只去得這兩處,趕到觀前街吃了飯,即乘車回上海。

蘇州車站依舊未見完工樣,計程車司機說,車站的大架子大概到年底可現身。但他又說,但願不要因為換領導而來一番新折騰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