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廣東開平碉樓導遊詞

才智咖 人氣:2.83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遊覽景觀、遵照一定的遊覽路線、模擬遊覽活動而創作的。我們該怎麼去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廣東開平碉樓導遊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廣東開平碉樓導遊詞

廣東開平碉樓導遊詞1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們要去的是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但是從外形來看大致是相同的。如果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成:石樓、夯土樓、磚樓和混凝土樓。

我們現在要去的自力村碉樓群到了,請大家拿好自己的行李,排隊下車。一眼望去,幾座碉樓聳立在平原上。大家看,這座碉樓夠碉了吧。它就像碉堡一樣。大家來過這座木板橋,注意不要摔下去了。看,橋邊停著的秋紅蜻蜓輕輕地拍著翅膀,多美呀!小朋友們不要去抓它們哦,它們是益蟲。

我們要看的碉樓到了。這座碉樓暫時沒有開放,大家可以先拍幾張照片再走。

瞧,這是銘石樓,是15棟碉樓裡最精美的一棟,它花了三年時間建成。銘石樓的主人方潤文是自力村人,早年的時候在美國謀生,也開過餐館,有了錢之後,他就像許多的自力村人一樣,花巨資回家鄉興建了碉樓。方潤文先後娶了3位太太,結髮妻子吳氏,妾梁氏、楊氏。現在,銘石樓的首層正中懸掛著方潤文同他的3個太太的大幅照片。看,照片用鑲著金邊的相框包著。相片中,方潤文先生戴著眼鏡,打著領帶,身穿西裝,一副洋派頭。他的右邊為元配吳氏,吳氏右邊是二太太梁氏,方潤文的左邊是三太太楊氏。三太太是歐洲人,當年的村裡人都說她長得很漂亮。

銘石樓的外形壯觀,高6層,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材料中除了青磚是國產的以外,鐵枝、鐵板、水泥等都是是從外國進口的`,水泥是英國進口的,鐵門是德國進口的。中下部分結構簡潔,剛才大家參觀的第一層是廳房,2到4層是室。

大家請看牆壁上的鹿角,是他們用來當衣帽架的。每層都有鹿角貼在牆上,對面還放了鏡子,這樣方便換裝。

大家注意一下銘石樓的窗戶。所有碉樓的窗戶都是這種結構。窗戶有三層,最裡面的一層是玻璃,能起到提醒主人有土匪來了的作用,土匪從窗戶爬進來時,會打碎玻璃;中間的那層是鋼架,防止土匪進來;最外面的是一塊結實的大鐵板,能擋住子彈。

5層以上比較複雜、豪華。第5層是祭祖場的場所。看,他們祖先的靈牌是大理石,中間用玻璃封住,外面用黃金包。大家來看第6層,第6層平臺正中間有一個望亭,能看到有沒有土匪來到。為了防禦土匪劫掠,銘石樓也設有槍眼,這種槍眼,裡大外小,有開在牆體上射向院外的,也有開在地板上,射向闖進樓內的土匪。

當時的人們多聰明呀!碉樓,是他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他們最好的禦敵場所。

廣東開平碉樓導遊詞2

廣東開平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距廣州110公里,東北距江門市46公里,位於江門五邑中心,是著名的僑鄉。數百年來,華僑文化的興盛和發展,造就了僑鄉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和民風。

自明朝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匪盜猖獗,治安混亂;加上河流眾多,每遇颱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國內動盪不安,而此時恰是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出現淘金熱,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時期,開平許多地區的社會底層民眾或被“賣豬仔”,或作為契約華工,或以家庭移民的方式離開家鄉,踏上一條未知的天涯之路,很多人從此一去便杳無音信。但中國人“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情結讓那些倖存的“金山伯”們掙到錢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匯錢回家或親自回國操辦“三件事”:買地、建房和娶親。

“金山伯”們以他們帶回來的居住國建築的印象碎片和從國外寄回來的“普市卡”(鄉民叫做“公仔紙”)上印有世界各地風光與不同國家建築的明信片為依據,邊施工邊指導工匠建造他們的“理想家園”。

從清末到民國初年,開平兵賊如毛,“金山伯”們不得不考慮建樓兼有居住和防禦功能。因此,開平碉樓把中國傳統鄉土建築藝術與西方建築風格融為一體,成了“金山伯”們的記憶力和土生工匠們想象力的結合物。

在鼎盛時期開平有3000多座碉樓,民間一直有“無碉樓不成村”的說法。現存的碉樓有1833座,主要集中在塘口、百合、赤坎、蜆岡、長沙五鎮。

廣東開平碉樓導遊詞3

開平景點已實行聯票,包括四個景點:立園60元,自力村碉樓群50元,赤坎影視城20元,馬降龍碉樓群50元。聯票收費130元,可以去四個景點,兩天內有效。除四個經典的聯票外,也可以購買馬降龍和自力村碉樓群兩處的聯票,票價90元,但只給開收據,無正式門票。馬降龍村落的售票處早9點以前通常無人值班,即無處購買門票。瑞石樓沒有正式售票處,要想進樓,需在樓下向當地村民交些錢才可進去。現在要價漲到30元,但可以砍價,砍的多少視個人本事和當日生意好壞而定。

廣東開平碉樓旅遊景點簡介:

開平碉樓的歷史

1842年鴉片戰爭以後,開平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客械鬥,人人自危。此時,恰遇西方國家在我國沿海地區招募華工去開發金礦和建築鐵路,大批開平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遠赴外洋,開平逐步成為一個僑鄉。衣錦還鄉的人回國操辦“三件事”:買地,建房、娶老婆。於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了僑房建設的高峰期。

但當時的中國社會兵荒馬亂、盜賊猖獗,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佈,常有洪澇之憂,其所轄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

防衛功能顯著的碉樓應運而生。

在建造的過程中,開平碉樓有意識、無意識地仿造了國外的各種建築風格。多數吸收了古羅馬的風格,也有的採用西歐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有柱廊式、平臺式。城堡式、混合式……最能夠顯示西方古襄建築神韻的是碉樓的柱飾,開平的雕樓彙集了各種古典柱式而又有所變化。除了古典的柱式,還有歐洲文藝復嫩、巴羅克建築風格的方柱和壁柱也被充分地運用其中。

在碉樓建造高峰期全市多達3000多幢,後由於諸多原因大量廢棄,現存碉樓1466幢,分佈於不同的城市和鄉鎮。其中,分佈比較廣泛的是水口.月山、沙岡、塘口、蜆崗、百合等鎮。

開平碉樓是僑鄉開平一帶特有的鄉土建築群落,始建於明朝後期,完善於20世紀初,現存1833座,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及中國古典的風格,遍佈開平城鄉,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千米連綿不斷,以塘口、赤坎、百合、蜆岡等鎮較為集中。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

開平碉樓始於清初,為防澇防匪而建。清末,開平一帶土匪集中,製造了大量慘案,連縣長也被擄去。1922年12月土匪們打劫至開平中學,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鄉團及時趕去營救,救回校長及學生17人。這件事,使當地人意識到碉樓的作用。海外華僑節衣縮食,存夠錢財,回鄉建碉樓,逐漸形成了近3000座的規模。現存1833座碉樓。

碉樓大多相同,只有大小、高低區別,高的多達七層,矮的也有三層,屋頂造型各有不同,有中西結合、古羅馬式、美國城堡式或歐美風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