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景點導遊詞(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2.72W

作為一名導遊,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西安景點導遊詞(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安景點導遊詞(精選5篇)

西安景點導遊詞1

各位遊客:

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

“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v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裡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簷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西安景點導遊詞2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是以險峻著稱的西嶽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千米的華陰市以南。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華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整個山體線條簡潔,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山”。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還有云臺、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等景觀,均給人以仙境般的美感。

各位遊客朋友,華山不僅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人文景觀也令人震撼與歎服。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裡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數十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華山還是道教名山,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華山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遊記和傳說故事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為廣泛的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20_年,華山景區以其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從玉泉院出發,去遊賞眾多驚險瑰麗的景觀。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青柯坪,請看東邊的一塊巨石,名叫“迴心石”,前面是華山第一道險境千尺幢,以前體弱者到此石處嚮導就勸其回頭下山,故有“迴心石”之名。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元朝道士賀志真帶領兩個徒弟在華山開道鑿洞,每鑿一洞,就讓給別人,這樣天長日久,兩個徒弟就有些不高興,認為本想跟師傅學點東西,現在不但沒學到什麼東西,而且天天吃苦鑿洞,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這天,師徒三人在南天門外懸空鑿洞時,兩個徒弟心懷叵測,砍斷繩索,眼看師傅墜人深淵。兩個徒弟隨即下山,當走到迴心石處與師傅相遇,因此知道師傅已經成仙,不是凡人了,於是悔恨不已,決心回心轉意,又隨師傅上山修煉。後來兩個徒弟也都修煉成仙了。

千尺幢是一條峭壁上的大裂縫,陷在兩旁的巨石之間,共370餘級臺階,坡度極陡,每級臺階的寬度不過三分之一的腳掌,幸好兩旁都有可助攀爬的鐵鏈。仰望天際,一線天開。俯視腳下,如臨深淵。石級頂端猶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鐵蓋蓋住,通往華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稱之為“太華咽喉”。

出千尺幢不遠是百尺峽,這裡是登華山的第二道險關。兩壁高聳,中間夾有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上刻“驚心石”三個大字,遊人要從石下小路穿過,確實驚心動魄。此後還有仙人橋、俯渭崖、黑虎嶺等小險處,就到了登山的第三道險關老君犁溝,這是夾在陡峭石壁之間的一條溝狀險道,深不可測,有石級570有餘。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華山的精華部分——西峰。西峰,又稱蓮花峰,得名於峰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峰奇拔峻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初。此峰最髙處有“摘星臺”,登臺俯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賞此景後曾寫下“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美麗詩句。西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餘米,石色蒼黛,形態好像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西峰上美麗景觀比比皆是,還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佈,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特別是蓮花洞,也叫蓮花石,太乙蓮臺,此石頭如蓮花瓣覆蓋石上,頂上的松樹在氣象站沒有砍去一半前,就像蓮花的蓮蓬一樣,很有意思!各位朋友,華山景區還有東峰、南峰、北峰等美景,請大家一邊攀登一邊欣賞,3小時後在山下停車場集中返回。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裡,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歡迎大家再來華山。

西安景點導遊詞3

兵馬俑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

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二號兵馬俑坑於1994年3月1日開始正式發掘。全坑劃分20X20米的24個探方。

每個探方又以十字隔樑分成4個大小相等的小方。二號俑坑上部覆蓋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遺蹟已揭示出來。圖中所示是二號俑坑發掘現場的區域性情況。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狀。出土戰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它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陵銅車馬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20M處,1980年區域性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後恢復原狀。秦始皇帝陵位於西安市臨憧區東的驪山北麓。通過考古勘探,在陵園內外已發現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員的墓葬500餘座。陪葬坑中比較重要的有:兵馬俑坑、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青銅水禽坑,以及各種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園內外還發現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大量的宮殿建築遺址。整個陵園猶如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它是中國曆代帝王陵中規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園。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

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碟梯。

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西安景點導遊詞4

釣魚臺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臺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臺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臺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根據記載,太公釣魚臺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咸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臺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臺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臺”、“乞子崖”、“釣魚臺”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臺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敘,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說。古往今來,釣魚臺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遊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群峰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鬱鬱蔥蔥,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近看,奇峰聳峙,翠柏蔥綠,廟宇巨集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岩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如泰山”,充滿著神祕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簷斗拱,雕樑畫棟,古香古色,為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著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說為唐代所植,此為釣魚臺景觀之一。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簷,佈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模更加巨集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_”中丟失。據釣魚臺碑得記載,這裡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臺共40餘間,現在多數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遊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岩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釐米長,15釐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後,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臺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臺”3個巨型篆字。

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臺水庫”。釣魚臺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1973年開工,1978年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臺樓閣和現代建築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盡收眼底。釣魚臺水庫為這裡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水面碧波盪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遊人乘坐小船或遊艇漫遊水面,恍如置身於桂林灕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丈之遠,日光照在迷濛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雲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遊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築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成為後世人們的俗話。後來他終於被周文王發現。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於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

西安景點導遊詞5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到古城西安,我是你們此次西安之行的導遊,我姓xx,大家叫我xx導好了。今天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就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秦兵俑。景點位於西安臨潼,大約需要四十分鐘車程,等到了那裡,你就可以看到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其實就是秦兵馬俑的陪葬坑。你們知道秦兵馬俑的來歷嗎?原來在以前的朝代,皇帝死後都要活人陪葬,後來到了秦朝,一個大臣對秦皇說:“之前的朝代都是用活人陪葬,這對您不是很妥當,不如讓能工巧匠打造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就答應了下來。其實要不是秦始皇當年的這個點頭同意,就沒有今天這氣勢雄偉的秦兵馬俑。

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秦始皇陵園,請大家依次下車。兵馬俑規模巨集大。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一號坑。在三個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平方米;坑內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個。一號坑上面,蓋起了一個巨大的拱形大廳。我們可以走進大廳在細細遊賞,遊賞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大家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將軍俑。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還有很多精彩的武士傭、騎兵俑、良馬。這些兵馬俑一個個神態各異、精彩絕倫,真是看了大飽眼福。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的模擬軍陣的排列,形象的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時間過得真快,今天的秦兵馬俑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祝大家接下來的旅程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