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

才智咖 人氣:4.37K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遊人員,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進行實地口語導遊的基礎和前提。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村旅遊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旅遊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

鄉村旅遊導遊詞1

各位遊客:

你們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銅錢鄉百姓歡迎你們的到來!下面就由我向大家介紹銅錢鄉,並由我帶領大家參觀旅遊。

對於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銅錢鄉來說,20xx年是一個值得慶幸的年份,該鄉郝坪村的農民們迎來了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和百里竹海長廊風情線旅遊建設的契機,作為全縣百里竹海旅遊風情線景點之一的低埡雲海景觀和魁星樓的精心打造,迎來了川流不息、絡繹不絕的縣內外參觀、考察、旅遊者,他(她)們對優美的山川、壯觀的雲海、滄桑的古蹟、美麗的傳說、寫意的民居、清新的環境羨慕不已。這使得銅錢鄉的名聲響徹大江南北,文化氣息飄散隴原大地。

銅錢鄉位於甘肅隴南市康縣南部山區,是康縣通往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陽壩梅園溝景區的必經之路,距已建的五陽公路20多公里,離成武高速90公里,距縣城60公里,寶成鐵路燕子砭火車站44公里,康陽公路穿越全鄉五個行政村,交通較為便利。

銅錢鄉座落於甘肅省十大景區之一、素有“隴上西雙版納”之美譽的陽壩景區的北側的神奇土地,是康縣美麗的地方和無公害綠茶重要產地之一。銅錢鄉依山、溝谷而居式的聚集區展現出康南山區特有的傳統居民居住格局,以山秀水美的山川河谷、碧綠的鄉村茶園風光和銅錢古民居、古樹名木、碑照文化為特色,以低埡雲海形成的雲景景觀為靈魂,曾被文化界人士譽為“一幅山水相依、山青水綠,人居和諧、悠然自在、生活富足,猶如世外桃源般的畫卷”。

銅錢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據據康縣誌記載: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此地即是康南地區的一個重要商埠。明朝正德五年(公元1151年),朝廷選派官員來此地考察論證選定在這裡開始鑄造銅錢,名為“正德銅寶”,在康南地區和陝西燕子砭、勉縣、陽平關等地流通,故名銅錢壩。清朝乾隆年間,銅錢武家河壩人武伯(俗稱草寇大王),在武家寨聚群暴動,反抗清政府的橫徵暴斂。民國8年(1919年)紅燈教義軍曾活動於銅錢與貧困農民共抗交煙款,反抗官府黑暗統治。1940年設立羅坪鄉,管轄銅錢壩。解放前屬陽壩區公署管轄,解放後先後為鄉、管理區、公社所在地。1958年12月設立銅錢鄉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設為銅錢鄉人民政府至今。

隨著歷史的變遷,特別是2008年夏季特大地震發生後,隨著災後恢復重建的戰役在山鄉的打響,一座座原始的磚木或土木房屋被一層或多層的磚混結構的平房或樓房所替代,讓這個昔日貧困落後的山鄉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2011年尚未實施新農村建設和開發旅遊專案以前的銅錢鄉僅僅是一個極為偏僻的小山鄉,一直處於全封閉狀態,全鄉十三個村直接通往康縣縣城連線康陽公路的是條簡易土石公路,當地的村民生產方式落後,生活水平低下,絕大多數農民連火車都沒見過,幾乎與外界無法溝通,人們已經習慣把常年生活在銅錢的百姓稱為“山裡頭人”。在外人看來,這簡直是一個“荒蠻”的窮山溝。

2012年銅錢鄉黨委、政府以他們非凡的膽魄和勇氣在這裡實施了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遊,並以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慢慢地向外界撩開了銅錢神祕的面紗,露出她俏麗逼人、脫塵出世的清新容顏。

下面就讓我們身臨其境地走進銅錢鄉,感受這片神奇之地。鋪滿樹木的群山,蒼蒼茫茫,逶迤起伏,伸向遠方。崎嶇的山路一側,山花爛漫鋪天蓋地,樹木挺立。林間各種鳥兒的婉轉啼鳴,鮮花野果的濃郁香息,使人如入畫中,如闖仙境。山上果實累累,鮮美誘人。山水是生靈豐潤的搖籃,在這裡,果林是山水滋養的最美的風景。

南北流向的燕子河和東西流向的秧田河兩條河流依戀圍繞著無數個小山丘,每當到春秋時節,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山水連體倒影,水波一線,似一條巨龍盤旋在春色的山谷河壩中,水是這片土地上流動的神韻和風情。一灣碧水,彷彿是這裡群眾崇拜的神靈遺留在這裡的一條綠色的玉帶,平靜、光潔、碩大而頎長,延伸數公里。水潔風清,水面平靜,視野寬闊,兩岸青山翠綠,彷彿是一首江南山水詩。

銅錢鄉群眾居住房的選點依山傍水,座落分散,全為木瓦結構,造型別具一格,獨特而古老。有古老的四合院,又稱轉角樓,依地勢而建,正房為五間,也稱長五間,全架子,三面樓梯,門面全用木材裝修,兩側二至三間不等,有大門和過廳、走廊,有正房、樓房、睡房(廂房)之分。廳房因地勢較高,多為一層,側房多為兩層,一層一般堆放雜物和農具,二層堆放糧食用作臥室。也有亮簷房,多為二層五間構造,牆體中立有木柱,門前有一排廊柱,房屋間隔為黃土夯築,正中間稱堂屋,有沒有樓板根據主戶家情況而定,兩頭房中間有木質樓板,一般長15米,寬為8米,建築面積在130平米左右。在康縣南部山區傳統民居建築風格中尤為獨特。矗立在該鄉環路村低埡山樑上新建的魁星樓,在當地郝坪村人的口口相傳中,悉知當地在久遠的年代有一馬氏家族,富甲一方而耕讀傳家,族人中曾高中武狀元一名,該家族為紀念這一榮耀,特修建魁星樓一座,百年之後該樓毀於兵禍或毀於天災無從考證,但從其廢墟上出土的石匾、石雕、基石等可見當時樓宇的巨集偉與風光。相傳,魁星為執撐讀書人命運以及文壇盛衰的神明,“仰觀魁星而得高科,夢魁星之降而奪錦標”,世人多相信魁星可帶來好運,能使莘莘學子金榜題名,故周圍民眾紛紛前來虔誠膜拜。精巧結構,那鏤花的小窗上細膩入微的圖案花紋,無不昭示著這裡曾是一片文明而歷史深厚的土地。這裡的每家每戶,都是磚砌的圍牆、石鋪的庭院,磚頭與石頭之間銜接自然,和諧一體。它們形狀多樣,多邊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橢圓形的,全都能夠因地制宜,各有妙用,並在花草和樹木的點綴與裝扮中顯得生機而富有詩意。

地處康陽公路邊上的響水泉,具有“天然空調”之美譽,這裡是一個清心世界,與其隔絕的是外界的那種噪雜和喧囂,撲面而來的是安靜和芳香。泉,在路邊不遠處。右行,不足百步,可至泉邊。但見一股山泉從數十米的'懸崖上飛流而來,墜入泉谷,發出“叮咚”之聲,響水泉之名,即取意於此。泉邊多奇石,亦多白柳,這是康縣南部隨處可見的一個樹種。泉水沿石縫北行,遂成小溪。有深潭,大石出其中。援石而登,鳥飛若墜。不止有鳥,還有隻只白色蝴蝶,戀於泉邊,不忍離去,像是要給這美麗泉水一份點綴似的。其實,在我看來,既便缺少這些翩翩而飛的美麗蝴蝶,這,已是康南大地給所有困頓旅人彈奏的第一樂章。我們在這裡,可以等一等被我們落在後面的心靈,關照一下被我們冷落的我們的心靈。心靜下來,身心愉悅起來。

銅錢鄉人民勤勞勇敢、純樸善良、熱情好客,卻又悠然而恬靜。風吹起銅錢鄉女人自己精心繪製的門簾刺繡,是在歡迎客人們的到來。她們水一樣流淌的眼睛,就像夜晚高遠的天幕上那盞最為明亮的星星,為每一個客人和逝去的光陰引路。這裡最剛健的銅錢鄉青年,擁有結實健壯的肌膚,將在喜慶之日把她娶回別具一格的洋樓,並在那些細水流長的歲月中,守候著那份與世無爭的悠閒、淡定與溫馨。那些銅錢男人雄渾的歌喉和女人柔美的嗓音正在唱著歌謠,就像山泉清洌洌地濺落在石頭上,隨著清爽的夜風,又像青煙一般一縷縷地縹緲和邐迤。

他們最喜歡唱的是《打鑼鼓草》:太陽娃娃起得早,上山陪我來薅草。我唱山歌誰幫腔,林中自有百靈鳥。

薅草薅到涼水坡,雙手給郎掬水喝。三河兩道你打聽,誰的心腸能筆我。

想你想得睡不著,抬個凳子院裡座。星星數了十八便,數到日出月亮落。

薅草薅到趙家樑,日落西山齊發忙。只有一個懶女人,給鋤頭把兒在餵奶。

薅草薅了整一天,眼看太陽快落山。扯根葛條綁太陽,草不薅完不下山。

這首帶有濃郁的康南山鄉風情和山水農耕文化色彩的鄉村民謠,表達了銅錢鄉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形象地描繪了銅錢的山水特徵和純樸的民俗文化風情。

銅錢鄉村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溼潤溫和,植被茂盛,景色怡人。這裡有雙河、銅錢壩高山茶園織錦、康陽公路過境段的竹海走廊、茶味村的銀杏古樹、四合民宅院落;也有迷人的雲海、春天的滿山櫻花和深秋的滿山紅葉;有云遮霧繞的斷頭山和以“雲海”著稱的低埡粱、陽家山及燕子河谷、秧田河谷;有將晒壩、斷頭山、竹坪寺、天池湖、將軍崖等自然生態景觀;行走可達一天時間,是徒步運動的理想場所。

坐在銅錢農家小院,不僅可以品嚐到當地的特色農家菜,您還可以嘗試原汁原味的山珍,甚至自己在農戶房前屋後採摘各種水果(櫻桃、石榴、大棗)和農家菜,動手做上一道拿手菜,與這裡的農戶一家人過上一天地道的鄉村生活,其樂無窮。在購物方面您可以選擇當地銅錢人自制的茶葉、臘肉、二腦殼酒、木耳、香菇、天麻、山野菜等獨具當地特色的無公害綠色食品。

我想經過銅錢鄉村旅遊,這裡也成了你十分嚮往的鄉村神話般生活境地,大家還意猶未盡吧,那麼好,歡迎下次再到銅錢鄉來旅遊,我們熱情地歡迎你們再來!

鄉村旅遊導遊詞2

歡迎你們來到‘世界遺產’之稱的古村落——皖南潛口古鎮遊玩。我們潛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時期官宦住宅與富商回鄉後的建築。有句俗話說的好,‘看皇宮到北京,看民宅到潛口’;大家熟知的電視劇——聊齋就在我們潛口老宅拍攝的。

我們潛口古鎮的建築與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築一樣,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僅容一人通過。因此,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深幽巷,顯的安靜、安祥,生活氣息濃厚。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條鋪砌而成,顯得格外雅緻。那花紋豐富多變的青石板經過雨水的長期沖洗後,更加令人留連。大家可以隨出看見很多石頭上面佈滿青苔,向人們默默展示歷史的年輪。

我們潛口古鎮隨處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門樓上仍刻有‘大夫第’‘尚書第’‘天官上卿第’等,潛口的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可見端倪。這些官宅的門檻較經商富戶民宅的門檻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謂的‘高門大戶’之意吧。進入廳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間一般都留有溝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說,上面四方空間,採光極妙。室內兩層木樓,無論是牆壁,屏風,樓梯的扶手還是窗戶都有精美的圖案連結,讓人不能不對古人高超的建築、審美藝術神往。

這裡重點給大家介紹這座‘小姐樓’,顧名思義就是小姐住的樓。相傳,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實的敦厚夫婦,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視為掌上明珠,待到出閣的年紀,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終其一生未曾出過此樓,故名‘小姐樓’而大家看到此樓目前仍在住的這位老者,就是那位小姐的後代,大家若有興趣不妨與他攀談攀談。

好了,我給大家介紹到這,剩下的時間自由活動,希望大家玩的開心,謝謝大家。

鄉村旅遊導遊詞3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州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瓜嶺古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的佈局在戰亂時代,有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到護村的作用,岸邊有全村最高的建築碉樓(相當於現在9層樓高),可以觀察遠方的敵人;對岸有生長上100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豐收的季節,場面應該十分熱鬧;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築成一字擺開在水道的岸邊,能防禦外敵入侵,起到保護村民的作用。

瓜嶺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裡有廣州惟一的水上清代建築民居群。據說在公元1856年前後,就有當地村民乘坐三支桅船到海外謀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熱潮,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更有大批村民到紐西蘭等地謀生。因此,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卻有2000多鄉親旅居在海外,多數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也有一些。

瓜嶺村是個華僑村,所以村子不大,但族人遍佈世界各地,可貴的是,有人走出去,有人留下來,有人願意看看世界,有人珍惜身邊的機會。

每年都有海外遊子回古村祭祖,他們其中有的人已經在海外生活了五六代,有的人不會講漢語,在家鄉也幾乎沒有什麼親人了,他們總是在碉樓前照張像,算是“回家”的紀念。

小小的村子有祠堂,有學校,有碉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雖然小但是卻有豐富的內涵。前後左右都是崛起的城市,所以和其他古村比起來,瓜嶺村更像是一個水鄉的標本。

瓜嶺村是著名僑鄉,有700多村民,僑居海外的華僑反而是當地人口的幾倍。可能正是因為這些華僑的努力,瓜嶺村能夠領風氣之先,古村內建築型別豐富,村落佈局嚴謹,既有明清時期典型的嶺南民居,也有深受西方建築影響的碉樓等建築。

瓜嶺村有兩座碉樓,矗立在從瓜嶺村流過的瓜洲河之上的叫做寧遠樓,四層高,三層以上的四隅各置1個小碉堡,因而被稱作是四角碉樓。

水上碉樓有其獨到之處,首先如遇外敵入侵,可以拉起與河岸相連的吊橋,這樣碉樓就變得易守難攻。

碉樓首層正中有一塊石碑鑲嵌牆中,記載著建樓的經過。修建碉樓是因為從19世紀50年代起瓜嶺村就不斷有村民出洋謀生,村裡多是婦孺,僅1919年,土匪就進村綁架了僑眷36人。1928年,為防盜匪劫掠,該村旅外僑胞捐資修築兩座碉樓,其中一座就是寧遠樓。抗戰期間,該碉樓還抵禦過日本侵略者,現在還可以看到碉樓鐵窗上的彈痕。

村子以果樹種植為主,以村子為中心,一河兩岸,裡層環繞著荔枝樹,外層環繞著大香蕉樹。從村中間流過的是瓜洲河,河水從村子以南的香山流下,一路匯入東江。河上一座石橋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名為東安大橋,據說修橋之前,村民都是擺渡過河。以前河水清澈,裡面多有魚蝦。河兩岸全部是荔枝樹,想來春天荔枝開花,潔白一片,滿河飄香,而荔枝紅時,倒映在碧波之上,又是別有風味。

河西岸,小村最寬闊的一條街道叫舊街,臨街的是祠堂、書院,全部朝東而立,共有八間祠堂,多是兩進的格局,比較簡樸。規模最大的是四房黃公祠,是三進佈局。11條狹窄的麻石巷分列其後,背後是大約200間新舊民居,既有鍋耳房,也有小別墅,佈局已經不是特別整齊。

河東岸是荔枝林,河湧兩個小小的分支,大約二三十米長的小支流,裡面各停泊著一艘龍舟。每年端午,村裡都會將龍舟沿河道劃出,與各村競賽。據說其中一艘龍舟參加今年廣州的龍舟比賽,還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划龍舟對於嶺南水鄉來說是一件大事,所以村史上對村裡的龍舟還有詳細的記載,解放前村裡有三艘龍舟,解放後先後翻裝和新裝了三艘,都停在岸邊,等待來年的比賽。

雕樓建在河上,用一個吊橋和岸邊相連。站在雕樓頂上北望,河邊高速公路旁是一座小小的北帝廟,始建於乾隆年間。村子北邊的高速路連線廣州和東莞,瓜嶺村距離兩地均不超過半小時車程。高速公路對面就是新塘鎮區。瓜嶺村以南,遠遠可以見到南香山,山腳下是新塘的沙埔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