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導遊詞【推薦】

才智咖 人氣:2.58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導遊,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足石刻導遊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足石刻導遊詞【推薦】

大足石刻導遊詞1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蔣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市大足縣,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世界聞名,有著悠久歷史的大足石刻。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範。石刻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是古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給大家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

我們馬上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小心路滑。

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這裡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知道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隻手,這麼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裡分別拿著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非常壯觀。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啊!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次旅行畫上了圓滿說完句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慢慢欣賞。再見了!

大足石刻導遊詞2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 62年),通編為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儲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 174年-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絡,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通編為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元年,通編為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通編為6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大足石刻導遊詞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儲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大足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區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足石刻其規模巨集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寧,遍佈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大足石刻導遊詞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大足石刻,我是陪同你們的小溫導遊。首先我,我對各位來到這兒表示歡迎,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儲存冠好,藝術精湛,而且達到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為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個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裡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一定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保持環境衛生喲!

大足石刻導遊詞5

尊敬的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大足石刻,今日將有我帶領大家遊覽大足石刻。首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我姓溫,大家能夠叫我溫導,也能夠親切一點二直接叫我小溫,其次女人,我對各位來到這兒表示歡迎,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儲存冠好,藝術精湛,並且到達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為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頭,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個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裡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必須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堅持環境衛生喲!

大足石刻導遊詞6

今天我將帶大家去遊覽美麗的大足石刻,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祕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十萬多軀,其中尤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岩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巨集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北山,即古龍岡山,共有290龕窟。但由於今天的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遊覽了,希望大家以後有機會去細細遊覽。

遊客朋友們,我們即將遊覽寶頂山了,請大家注意腳下臺階,以防摔跤。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詞,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千手觀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這尊觀音形體比例勻稱,肌膚線條柔和,臉龐圓潤,略呈微笑形,神態動人,再加上衣帶飄舞,服飾華麗,給人飄飄欲仙之感。“千手觀音”是一個非常壯觀的雕像,她的1007隻手如孔雀開屏般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手裡拿著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大家覺得棒不棒?哈哈,小朋友都點頭了。

關於“千手觀音”雕像,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呢。大家想聽嗎?那好,就聽我慢慢道來:從前,有一個妙莊王國,國王叫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分別是:大女兒妙金,二女兒妙銀,三女兒妙善。妙善從小一直信佛,妙莊王想給妙善找一個富人做丈夫,妙善不願意,妙莊王很憤怒,硬是把她嫁給了富人。妙善在婚禮前一天,逃了出去,在一座廟裡做了尼姑。妙莊王無論如何勸,妙善也不回家,妙莊王一怒之下也不管她了。幾年後,妙莊王得了一種怪病,全身奇癢無比,有人告訴他,要治好此病,要用親骨肉的一手一眼。無奈之下,妙莊王去求妙金,妙銀,但她們都不願意。妙莊王只得去求妙善,妙善聽了之後,毅然獻出了一手一眼,她的孝心感動了佛祖,佛祖給了妙善千手千眼。從此以後,妙善成了千手觀音。

接著我們再去看看“九龍浴太子”吧。它是因地制宜建築的典範,此地以前是一個缺口。山水彙集於此,終年不息。工匠們並不消極的引水而去,而是先將水積於臥佛上面的池塘,再用石頭把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釋迦太子,然後通過暗道,流水有節制地從最大的龍嘴裡緩緩吐出,沐浴金盤中的釋迦太子。這裡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特殊地形,解決了排水問題,使佛像靜中寓動,表現出高超的園林景觀建造技藝。

大足石刻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更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好了,今天的大足石刻之旅就到這兒了,希望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朋友們,下次再見了,BYE-BYE。

大足石刻導遊詞7

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我叫xxx,非常高興今天能夠帶領大家遊覽美麗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總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始建於公元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南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造像5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根據行程安排,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寶頂山的摩崖造像: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內城東北15千米,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支援開鑿而成,歷時70餘年。其中以大佛灣為中心,大佛灣造像是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儲存最完好的。大佛灣東、南、北三壁石崖上,刻有19組佛經變故事造像,系統的講述了若干佛經故事,配以頌詞、經文,恰似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古代連環畫。主要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等。

這裡,著重為大家介紹一下“千手觀音”: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以及後來的遊客能夠看到,我要先提醒大家一點,就是為了保護千手觀音,是不允許照相的。

一般來說,觀音造像只要有10之手,便可稱“千手觀音”。常規的千手觀音多數是遭32隻手貨48隻手,以示觀音的32變相和48大願。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已達到“千”的含義。

而我們古代的藝術家卻在這88平方米的石崖上打造了一尊擁有1007隻手的,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些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心搖目眩,感覺千手觀音的手多的無窮不盡,從而也你相信千手觀音的無所不能和法力的無邊無際。千手觀音它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觀世音”即:普觀世界救苦救難之聲音。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人們在經典翻譯和日常稱呼中常去“世”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的千手錶示普護眾生,千眼表示眼觀時間。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來看,千手觀音信仰把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以顯密圓融的方式,涵攝大乘佛教的諸多共性,如對虔誠信仰的強調,對發心立誓的重視,對慈悲之心的推崇,對清靜智慧的崇拜,對極樂世界的嚮往,等等。同時,千手千眼觀音還以其鮮明的個性,為佛教信徒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特別是千手千眼的象徵意義以及各種手印、真言與觀想的綜合實施,為虔誠的信眾帶來無邊慈悲、無邊智慧、無邊神通的震撼,使他們獲得了依賴,獲得了安慰,也獲得了自信。千手觀音的威嚴與慈祥有機統一,智慧與神通隨時雙運,密法與顯教靈活並用,為古今人類提供了一種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對於挖掘人類自身潛力,鼓舞弱者的意志,戰勝眾多的難關以及撫慰創傷、提升境界乃至終極超越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好了,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大足石刻導遊詞8

將曉,周圍萬物還睡得香甜,我便悄然出了門,今天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坐上巴士趕往神祕的大足石刻。

滿心的歡悅順著周圍潤肺的薄霧攀上心梢;眺望遠處,就像把麵粉扎破一般白茫茫的,深呼吸空氣格外清新,給人舒心的純潔感,自己不由得心花怒放。

畢竟,我們馬上要換上書香味十足的漢服。我們倚仗著標牌,沿著花壇來到寫字檯,如同在仙境和天庭學習禮、拜、寫等禮儀,便任長跑飛揚。

近處、遠處山林裡不時傳來鳥兒的婉轉的啼叫聲,再望去霧已經散了,陽光透過葉隙照暖山林。我們懷著瞭解歷史的迫切心情開始遊覽大足石刻。

導遊給我們講解罪行累累就會下看到的那種地獄,善者能飛上天堂。一路走著看到一些小佛,沒有特別之處。突然,走到一座大廟跟前,沒有人高聲喧譁,定神一看,一座金光閃閃的大佛屹立巖壁,他金碧輝煌,光芒撫過每一個參觀的人,身軀那樣高大挺立,無不體現他的威嚴。他慈目平和,有一千零七隻手,每隻手都長有一隻長鳳眼,半覷著,慈祥、安穩,既奪目有令人生畏,頓時感到他的庇佑,聽的佛光普照原來如此。在這些歎為觀止的佛堂中,我們遊覽著,雙目微移。

來到了博物館,館內靜悄悄的,我看起千手觀音的修補影片,那是一座舊佛,滿臉都是日日夜夜守候的疲憊,法器件件佈滿風塵,但他那普照眾生的氣度始終永恆、不滅。影片放映著只見手指金珀慢慢捲起,竟有一根手指落下,他莫不是立得太久了?但我相信他會永久屹立。因為我們的勞動人民會修護他,保護他,讓他香火不斷,名揚中外。

參觀那些古物,就像拜訪古人一樣,每件古物彷彿都有靈魂,我與它們相視良久,探索到它們存在的價值是永恆的,星星多久滅,它們就多久滅。

我不屑於回去的路,因為我深深地震撼了,中國勞動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這偉大的傑作,真是不虛此行。我不想坐車,我想順著祖先的足跡走,去探索、去創造。

大足石刻導遊詞9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帶著你們去去遊。它是重慶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相對,大足石刻不僅儲存完好,藝術精湛,而且達到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

在參觀前,我們先認識大足這個地方。四川的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它規模巨集大,內容豐富,造像集中,技藝精湛,表現“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點,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

據說,北山的石刻造像近萬。這些石刻像的特點是刻工精細,形象生動,其中最精彩的是幾座觀音、文殊和普賢的造像。可惜,時間太短,我們沒有前往。

大家跟我往前走,去參觀寶頂山的石刻。看,這就是寶頂山的石刻。它是我國石窟藝術中罕見的。在風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這裡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組一組的雕像來連續表達一個或幾個不同內容的佛經故事,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行先讓我們看看充滿農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場》。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它所表現的是牧童馴牛的全過程。你一幅一幅看,一看就明白意思的。牛的犟勁和牧童在馴服牛後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畫得非常真切、生動。

下面,我們再看看另一組。這叫《父母恩重經變像》的石刻。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等,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現一個主題,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相當生動、細膩,並都刻有文字說明。我們觀看這裡的石刻,彷彿在欣賞古代的連環圖畫。你們有這個感覺嗎?哈哈,小朋友都點頭了!

大家慢走,要上臺階了,注意安全。大家再看看這組啊!這《釋迦降生圖》是頗有趣味的。釋迦降生後,半身端坐於石盆內,旁邊有兩個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條龍的龍頭,正中的龍頭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為“九龍浴太子”。水從何來?原來在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據這種地形是不適於崖刻的,因為日久天長會把崖壁浸蝕。但是精明的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積水從龍頭排走,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這種匠心獨運,不能不使人感到欽佩吧?

此外,裡面還有的故事也很有教益,如:酗酒有罪,勸酒更有罪;會做事的人聽大事,不聽小事,看大事不看小事等等。你們看了一定收益匪淺的!我就講解到這裡了,請大家自由參觀,也請大家注意保護文物和保持環境衛生。

大足石刻導遊詞10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足石刻,我是你們的導遊 。我將帶大家一起遊覽大足石刻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景內,始建於唐末、宋初。大足石刻群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驅。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像藝術的典範,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

首先,我們最為關注的是在寶頂山石刻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形體勻稱,色彩鮮豔。 它有1007隻手,它身上都貼有金光閃閃的金薄。它的背後上上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都伸出了上千只纖美的手,有的手裡拿著斧頭,有的手拿著寶劍、還有的手拿著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 如孔雀開屏般的美麗。

據瞭解,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說她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徵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徵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是寶頂臥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叫釋迦涅盤聖蹟圖。“涅盤”實際上就是死了的意思,但它和一般人所說的死又不一樣。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釋迦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臥。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釋迦面前從地裡湧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皆作悲慟狀。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今天時間有限,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見,注意安全,保護環境衛生,謝謝大家的支援,與合作,希望大家度過這個美好的時光。

大足石刻導遊詞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大足石刻,這天將有我帶領大家遊覽大足石刻。首先做一個自我介紹,我姓溫,大家能夠叫我溫導,也能夠親切一點二直接叫我小溫,其次女人,我對各位來到這兒表示歡迎,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儲存冠好,藝術精湛,而且到達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為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個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裡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必須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持續環境衛生喲!

大足石刻導遊詞12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十大文化符號,2016年國慶假期旅遊“綜合秩序最佳景區”。

以大足區、潼南區、璧山區、銅梁區為範圍,大足區是重慶市市轄區,始建於唐乾元元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

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三世紀傳入中國後,分別於公元五世紀和七世紀前後,在中國北方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紀中葉走向衰落。於此續絕之際,位於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後的一座豐碑。大足石刻是縣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迄今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雕像五萬餘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

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儲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因為滿足下列評定標準: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寶頂山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東北15千米處,海拔527.83米。北山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和寶頂山石刻同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位於大足區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南山,古名廣華山,位於大足區城東南方向五華里處。山頂上原有道觀,名玉皇觀。石門山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東20千米處的石馬鎮新勝村,海拔374.1米。石篆山位於大足區龍崗街道西南25千米處的三驅鎮佛惠村,海拔444.6米。

圓覺洞在圓覺洞的洞口外側伏臥著一尊雄獅。獅子造像在國外是呈自然狀態的居多,而在我們中國,它蘊涵的人的意識和精神方面的東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著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時也象徵佛說法如獅子吼,能威震四方,讓眾生豁然開朗。圓覺洞深十二米,寬九米,高六米,是大佛灣內最大的洞窟造像。

在洞壁的兩側儼然整齊地排列著文殊、普賢、普眼等十二位覺行圓滿的菩薩。他們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正輪流跪於佛前請示,佛各別作答。這一問一答記錄形成的《大方廣修多羅了義圓覺經》便是這窟造像的經典依據。

在道場的正前方刻著結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間是法身佛;左邊是報身佛;右邊是應身佛。在三身佛前長跪著一合掌菩薩,為十二圓覺菩薩的化身。這尊化身像的處理是比較別緻的,如果沒有他,就不易表達主題,而流於一般的說法構圖了。而且,從任何一個座位上搬下一尊菩薩都會造成整窟造像內容和構圖上的不完美。

因此,匠師們大膽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間,以示十二位菩薩輪流問法。同時,為了突出“問法”這一主題,匠師們還刻意把進口的甬道拉長,並且處理得外小裡大,形成狹梯狀,使洞內光線暗下來,然後在洞口上方開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強光,把觀眾的視線引到佛前長跪的菩薩身上,正如舞臺上的聚光燈一般,巧妙地點明瞭“問法”這一主題,同時又烘托出窟內斑駁陸離、別有洞天的神祕氣氛。

另外,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洞內的所有造像都與大地渾然一體。圓覺洞並非是一個天然洞窟,它是匠師們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師們的工具非常粗陋,當時又沒有爆破技術的廣泛運用,這樣人工一錘一錘鑿出這個精美的洞窟,必須要求工匠師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嚴謹的態度和嫻熟的技巧之外,還必須付出艱鉅的勞動才行。我想,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讓工匠師們創造了奇蹟。

六道輪迴圖位於寶頂山第3龕,宋代作品。此摩崖造像,頂部為平頂,頂高7.80米,像寬4.80米。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米的圓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於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即業力的主載者“無常死主”,頭頂“三世佛”,面目醜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沿,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

六道輪可分為四層。內層中心刻結跏跌坐的捲髮修行者。其左側有一隻豬,右側有一隻鴿,座下有一條蛇。此三種動物,分別表示愚痴、貪染、嗔恚“三毒”。佛教認為,人生有諸多惡業因,其中尤以“三毒”為最,成為產生諸惡業的根本,故又稱為“三不善根”,列為“根本煩惱”之首。

另從行者(圓心),發出六道毫光,直射輪外,將巨輪分為六份。第二層的六份即是所謂的“六趣”、“六道”、即六種因“業力”導致的果報。第二層正上方為“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天道”之右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為世人所居,人類之所。“天道”之左為“阿修羅道”,刻一位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第二層正下方為“地獄道”,刻有漆黑的地獄門,一馬面獄卒正欲把一“罪人”扔進油鍋中。此道為眾苦聚集、悲慘至極之所。“地獄道”之右是“惡鬼道”,刻一餓鬼手擎一人,口咬人頭。“地獄道”之左是“畜生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馳驅,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以上“六道”中的前三道被稱為上三道(又稱三善道),後三道被稱為下三道(亦稱三惡道)。其中最悲慘、最痛苦的是“地獄道”,最快樂、最美好的是“天道”。

在佛教看來,一切眾生都處於因果輪迴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滅,彼生此滅。凡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未解脫之前,都“生生於老死,輪迴周無窮”。做善事者隨“善業”而上升,做惡事者隨“惡業”而下沉。“善業”消盡,“惡業”顯報,如此反覆,無有終了。即使“天道”位居“六道”之首,也仍處於生死輪迴之中,不免輪迴之苦。

關於大足石刻的介紹就為大家講到這裡,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按照計劃的時間回到這裡,祝大家玩得愉快。

大足石刻導遊詞13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你們來到我們大足來參觀我們聞名中外的大足石刻,我非常榮幸能成為大家的導遊,請跟隨我一齊欣賞這華美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摩崖石刻而出名。你們此刻所在地方就是面積最大,佛像最多寶頂山摩崖石刻。它始建於晚唐,興於兩宋

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大足石刻導遊詞600字導遊。

從正門出發,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千手觀音佛像前。大家都明白,只要有10隻手以上觀音,就能夠叫千手觀音。而大足千手觀音,才叫真正千手觀音。她一共有1007隻手眼,分佈在88平方米石窟上。

在這裡還有著一個關於千手觀音的傳說呢!在南北朝時,妙莊王有三個公主,長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銀,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銀都常年在宮中,只有妙善出家為尼。妙莊王命妙善回宮,但妙善不願回家,妙莊王一怒之下趕走了僧尼,可這驚動了天神。他們讓妙莊王身上長滿了膿包。有一位大夫說,要用親身女兒手眼方可治好。於是,妙莊王求助於妙金和妙銀,但兩位公主都拒絕了。妙善明白後,便獻出了手眼,治好了妙莊王病。這件事讓佛主明白了,便送給了妙善一千隻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說千手觀音刻好以後,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見了千手觀音。便在原先手眼中又加上了7隻手和眼。能找出這七隻手和眼人,便可長命百歲!

本次參觀圓滿結束了,謝謝你們光臨,祝你們一路順風!

大足石刻導遊詞14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以北山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 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臺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儲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 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儲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它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 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其中,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

大足石刻導遊詞15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員。在這次行程中,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現在我們乘坐大巴由重慶市區出發,估計兩個小時以後就能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大足石刻——寶頂山時刻。在此之前我將就我們的目的地寶頂山時刻給大家進行一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以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山縣為範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中國晚期的石刻造像藝術。重慶大足石刻規模巨集大,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規模之巨集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建於公元1179—1249年間,歷時70年,沿巖壁開鑿,長500米,造像近萬尊,其中尤以舉世無雙的千手觀音(準確數字是1007隻手)和長達31米的臥佛著稱。

1999年12月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行列。

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石刻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建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歷時70多年,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大佛灣是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佈在東、南、北三面,趙大師先雕刻小佛灣,然後把小佛灣為藍本,雕刻了巨集大的大佛灣。大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精巧,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臺,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臺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槃聖蹟圖、九龍浴太子、孔崔明石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六耗圖、地獄變像等。其中,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