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2.67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大學》讀後感800字1

孟繁偉;《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說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功底,再不看註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閱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說的是什麼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於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裡的意思。接著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為人君、為人臣、為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於至善”四字進行閱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瞭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於至善”的意思。止於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說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後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於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國小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後“明明德”。怎麼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說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鑑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於至善。

可惜現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於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詩》雲:“於戲,前王不忘!”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學》讀後感800字2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把它從《禮記》中抽出,單獨成篇,並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開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把它稱之為“三綱領”。實現三綱領的途徑是“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心正意誠,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養成美好的品德。對於子女來說,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在家裡孝敬父母,將來在工作上才能夠做到忠和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比如,趙善應就是這樣的人。

趙善應是宋朝人,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趙善應的母親得了一種怪病,他四處尋醫為母親醫療,但母親的病還不見好轉。後來靠皇室親族的關係,請來御醫為母親診治,御醫說要用人血和藥,趙善應二話沒說,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藥一起給母親服下,不久,母親的病就好了。但卻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鳴。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趙善應就去陪伴母親。曾經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回來,手下人要敲門,卻被趙善應給制止了,他說:“不要敲了,我怕驚動母親。”就這樣,趙善應和手下人在門沿下過了整整一夜。趙善應做到了“百善孝為先”,也正因為趙善應孝敬母親,才被大家擁護稱讚,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也正應了《大學》中的那句話:“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與《大學》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與古代聖賢相比,我做得還遠遠不夠,比如在家裡,我有時會不聽話、和家長頂嘴;有時家長讓我寫作業,我想出去玩;還有時會挑食。在學校,我有時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同學鬧不和,還有……。

《大學》提出:“為人子止於孝,與國人交止於信”。所以說,作為青少年,在家聽家長的話,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學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學習考高分;與同學交往言而有信,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學習。做到這些,就做到“止於至善”了。

我愛《大學》這本書,愛裡邊的名句,愛聖賢的智慧,更愛《大學》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後,我要努力鑽研這本書,以古代聖賢為榜樣,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大學》讀後感800字3

很淺面地讀了《大學》,《大學》概含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包括修身養性、以德服人、仁愛等中心思想。下面談談我讀了《大學》的後感。

“大學”之所以是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代表著“博大精深的學問”。正如第一句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弘揚正大的品德。只有這樣做了,我們才能實現自己要達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堅定,從而心安理得,思慮周詳,有所收穫。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古國,禮儀之邦。我想到當今的社會中,往往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因素。插隊、隨地吐痰、謾罵等只是冰山一角,更有老人摔倒無人扶的現象,這不僅是道德的喪失更是人性的冷淡。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孔老夫子的“仁愛”。這樣的'現狀,我們如何能夠思慮周詳有所收穫呢?

那些想要弘揚正大品德的人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身態度,提高自身修養。這是我從《大學》中學到的。雖然我們只是宇宙中的一粟,但是“Indiv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古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這樣的說法,這些說法在當今社會仍然是試用的。我們每個人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修養,才能夠為他人做表率作用,才能夠為他人所信服。而提高自身修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知識。

在這個日新月異,事物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知識顯得極其重要。會認字不叫有知識,我認為有知識是指能夠將自己所看所聽所學用自己的思想轉變為所想,進而轉化成我們需要的東西,提高自身。這樣的人才叫做有知識的人。

當今社會,大學氾濫,大學生也氾濫,但是大學生的質量卻下降了。大學中,隨處可見那些混文憑自甘墮落的大學生,我對這些人心存鄙夷。大學其實也是“大學”,那是一個思想交流碰撞,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的一個殿堂,擁有這樣一個機會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奮鬥拼搏。有些大學生每天打遊戲、宅寢室,幹著80歲也能幹的事情,那我們要青春何用?趁著年輕,多學點知識,多培養道德情操,多去參加社會實踐,多做志願者活動,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學生。畢業後走上社會,心存感恩之心,以德服人,誠實守信,與時俱進,即使沒有大出息,也會是個受人尊重的人。

《大學》讀後感800字4

《大學》是我國古代儒家重要的教育學著作,較全面地論述了儒家大學教育目標、教育方法與教學的步驟等內容,其教育思想對於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大學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育目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將美好的道德發揚光大,使民眾面貌日新,達到最高的善的境界。第一條重在修己,第二條重在治人,第三條是最終目的。

為了實現大學教育的三個目標,《大學》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步驟。“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八條的核心是修身,正如文章所說的“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中前四條體現修身的過程,從接觸事物開始,獲得正確的知識和認識。(範_文_先_生_網)在這個基礎上逐漸調整和淨化自己的思想觀念,樹立堅定的志向和意志。最終使內心達到純正的境界。後四條體現修身的成果,由自身,到家庭,再到一個國家,再到全天下。修、齊、治、平是所有正統儒家士人努力的共同目標。八條目前後相續,逐個遞進而又相互聯絡,體現了過程與效果的統一。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自我教育。在整篇文章中,都強調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修身”“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才能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讀後感800字5

現在正值開學季,不少學子正步入大學的校園,可是我們有多少人明白大學的意義,認識自己的責任。我們有必要了解大學的內涵,找到自己正確的人生方向。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我雖知《大學》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作,但可惜過去從沒有認真習讀過。現在靜下心來細讀全文時,不禁被曾子的赤誠教化世人之心所震撼。《大學》的文辭樸素簡約,讀著朗朗上口,每句話內涵深刻,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作為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大學》在古代一直是孩子必讀的啟蒙書。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是人人需要的思想,它與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息息相關,從點滴的行為和實踐開始,指引我們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完善自我。而《大學》的思想對人們更具有啟迪性,它從思想上指引著我們的人生方向。

1、何為“大學”

宋代朱嘉認為,“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古代兒童八歲上國小,主要學習“灑掃(人生基本的生活衛生和勞作)、應對(是人與人之間的言語、禮貌和態度等)、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十五歲後方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大學”還有博學之意。從古代註解的意義上推斷,“大學”應該是如何實現自我,成為完整的大人的方法。

2、何為“大人”

“大人”這個名詞,在古代主要指做大官的人,或是年長的大人。但《乾卦和。文言》上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如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這裡似乎把“大人”定義為與天地合,與日月合,與四時合的人。也就是說,大人就是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中的人。

南懷瑾先生對“大學”的解釋可謂最透徹,他認為,凡有志於學,內心修養能達到某一個水準,即稱之為“大人”。

並且他大膽地提出,大人即人人。這種提法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因儒家思想主張人人可成堯舜,那人人即是大人,皆可成聖人。

這種提法更是一種勇氣和承擔,如果人人都明瞭自己即是大人,即是聖人,自然人人思大人之意,行大人之事,人人自可心安矣!

細細品讀《大學》,字裡行間都能深刻體會到曾子的用心良苦。回顧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迷失自我,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我們更應該從當下開始,立心成為大人,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人生才能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