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000字

才智咖 人氣:1.45W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4年-1877年間創作的小說,被廣泛認為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代表。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以下讀後感由應屆畢業生讀後感網站為大家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歡。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000字

相信凡是讀過或者接觸過托爾斯泰作品的人,都會被他的文學作品深深吸引。這位頗具傳奇的文化巨匠通過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著19世紀的俄國風貌。其展現的社會畫面之廣闊,蘊含的思想之豐饒,融匯的藝術、語言、哲學、歷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學等各種知識之廣博,常常令人欽嘆不已。

在托爾斯泰全部作品中,《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這三部代表作中有著極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鉅著之中藝術上最為完整的一部,並且體現了託氏思想和藝術發展道路的過渡與轉變,可以稱之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據瞭解,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的社會背景是在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那個時期關於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一幕幕殘忍的畫面接連展現在他眼前,而一個婦女因為愛情問題而臥軌自殺的訊息,更是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課上我們瞭解了托爾斯泰的幾部作品,當老師在講解《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時,還讓我們看了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並由美國女星蘇菲·瑪索主演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不能像文字一樣將人物的思想與心理描寫的特別細緻,所以我特意又找來《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來細細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書中有著兩條几乎是平行的線索,我們甚至可以將之看成是兩個劇場:一個是以安娜為中心,一個以列文為中心。而中間,全仗奧布郎斯基一家的連線,才使一部書不被分成兩部。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表面上似乎是在寫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失足的事情,而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藉由此文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高層首長卡列寧的妻子,一次舞會上邂逅了年輕的伯爵渥倫斯基。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用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並在當時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從而展開了一場愛情悲劇。經歷了重重波折、在社會的巨大壓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打擊後,與渥倫斯基那所謂的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被遺棄,最後安娜身著那一襲與渥倫斯基初次見面時自己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安娜獨自承擔了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後果,給人們留下了無限悲傷。

有人說在描寫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無疑是一流的,在萬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為豐滿的一個。她敢愛敢恨,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當時的那個時代這無疑是極具反叛精神的。當時的社會婚姻只不過是政治的附屬品,是極為物質和利益化的。因為婚姻大都並非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後會出現有情人的行為,但是人們為了名譽、地位卻極其虛偽的維持著這種表面的婚姻關係。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卻在這種情況下突兀的顯示出了自己的瘋狂,對真愛追求的瘋狂,記得小說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有一天,安娜與丈夫卡列寧一起去看一場盛大的賽馬會,比賽中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情不自禁地大聲驚叫,這無疑是她的真性情,而這一“不檢點”的舉動也將她的私情“暴露”了出來,並且在事後瘋狂的她竟然還對丈夫說出了“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隨你高興怎麼樣把我處置吧。”這樣的話。 安娜愛她的兒子,用她的話說兒子是她的命根,當她想用自己的名譽換兒子時遭到了拒絕。她曾經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卻因為她對真愛的追求而遭到了社會的巨大壓力,受到種種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連她舊日的親戚朋友都拒絕與她往來。可是這些還不是主要的,令安娜傷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個她奮不顧身愛上的渥倫斯基的冷淡,一場大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一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終於在這種打擊下結束了自己的年輕生命,是抗爭還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麼的真實、血肉豐滿,讀到她死去的時候,彷彿一切就發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種反叛精神使她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當然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列夫·托爾斯泰還塑造了渥倫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寧等許多在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具光輝的,最為激情與活力的。

雖然小說只是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單位而展開的,但托爾斯泰目光十分的銳利,並且能夠穿透生活的壁壘而發現隱含其中的"真實"。托爾斯泰是一個圖解自我觀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作品,主題上的聯絡十分清晰,他的小說是真實的,是當時俄國的“一面鏡子”。而這來自於他的智慧,來自於他敏感而浩瀚的心靈,更為重要的是來自於他的誠實。我相信託爾斯泰和他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會觸動著當時乃至今後很多的人。

記得老師在講完《安娜·卡列尼娜》時說:“當愛情成為一個女人生命全部的時候,也就是她悲劇生活的開始。”雖然不能只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過這部書的女性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有更大的觸動,托爾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紀的俄國,但是托爾斯泰想表達的安娜思想還在,並將與《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隨時間輾轉下去,不再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