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讀後感範文600字

才智咖 人氣:2.84W

篇一:《活法》 讀後感

《活法》讀後感範文600字

帶著疑惑之心翻開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幹法》,懷著感激之情拜讀到這兩本勵志經典的最後一頁。稻盛先生樸實、真誠的話語,使我這個生活在“世道迷離”的時代,“看不清前途”的青年豁然開朗,並滿懷信心走向工作崗位。

在這兩本書中,稻盛先生以自己奮鬥的一生為佐證,給我們講述了獲得事業成功的要素:積極的思想、努力的工作。

積極的思想,就是指要有一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引導我們朝幸福、光明的目標前進。一旦思想出現錯誤,我們付出的努力越大,就會在歧路上走得越遠。如何才能把握好人生的大方向呢?稻盛先生指出:單純的原理原則就是人生的指標,這個原則用簡單話來說,就是不違背基本的倫理道德,不違背自己的良心。這道理看似簡單,卻是直指人心,讓你在做出每一個決定之前,直接與自己的良心和靈魂對話。世界各國文化、各種信仰千差萬別,但人們對良知的定義卻十分相近,“善良、正直、不貪婪、不自私”等等是古今中外,各個名族都推崇的,人們只要遵循這些基本的良知,就不會走向錯誤的方向,否則,即使暫時獲得利益,終將為自己的行為加倍償還。

努力的工作,就是指“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稻盛先生相信造物主的存在,認為神靈會垂青於那些擁有“美好善良的意願,勤奮努力的工作”的人,而一個懶散的人是羞於向神靈祈求成功的。“努力”,一個多麼普通的詞,從記事起,身邊的人就不斷的教導我們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等等,似乎大家都曉得“努力”是走向成功的必經途徑。可是,教者與被教者又有幾個人做到了真正的努力呢?至少,我只能很羞愧的對自己說,我一直都不夠努力,不夠認真。這麼多年來,我竟然真如稻盛先生在書中所說,喜歡拿“生活總是不遂人願”來掩蓋自己不夠努力的事實。面臨即將到來的工作,我曾十分憂心自己不能勝任,甚至想,實在幹不來就換個工作吧,畢竟以前學的專業跟電池材料不是十分對口。現在對號入座的想想,這又是一個拿“生活總是不遂人願”作擋箭牌的例子。稻盛先生一針見血的話,一方面讓我那單薄的藉口再無容身之處;另一方面更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努力去學、去鑽研,哪有什麼不可完成的可怕的工作!

當下新能源領域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鋰電池作為一種技術較為成熟且

應用廣泛的綠色能源,所處的大好優勢不言而喻。作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鋰電池材料研發和生產者,我們肩負者為全人類提供更好的綠色能源材料的重大使命。在今後的工作中,我當牢記這種使命感,以稻盛哲學為指導,努力的、全心的、誠實的對待工作,通過為公司、為社會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提升自己的靈魂。

篇二:稻盛和夫《活法》讀後感

讀完稻盛和夫的《活法》後,深深被他的哲學觀和人生觀所折服。其實他的企業經營哲學和生活哲學都很簡單,就是不許撒謊,不許給他人添麻煩,要正直,不得貪得無厭,不許只考慮自己的私人利益等等。就是這些簡單的理念,幫助了稻盛和夫走向成功,也幫助了京瓷走向成功。而很多精於算計,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最終在商業世界中慢慢地消失了,甚至成為了商業醜聞的主角。

其實有的時候,做人是很簡單的,成功也是很簡單的。稻盛和夫談到他自己的成功時,也說自己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也就是擁有強烈的願望,推崇高尚的價值觀,並執著地對待工作而已。

在本書的第一章裡,我很喜歡裡面提到的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水庫式經營”,他說經營企業就像修建水庫一樣,使水量不受天氣和環境左右並能保持一定的數量。用到企業經營中,那就是當企業景氣時要為不景氣做好準備,保留一定的後備力量,做到未雨綢繆。這種經營理念在許多企業身上都能夠看到。譬如國內的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一直強調要備好棉襖過冬,要事先想到企業可能會陷於危機,具備良好的危機意識,準備充足的現金流,去迎接企業慘淡經營的寒冬。可以說,這種思想對於保持企業的危機感與進取心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當稻盛和夫談到成功的兩大要素時,他列舉了樂觀與悲觀這對矛盾的極致應用。在事情的推敲設想階段,需要積極的樂觀心態,而在設想向具體計劃轉移時,則應該以悲觀的理性分析為主,必須想象所有可能存在的風險,慎重、小心、嚴密地推敲計劃。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只有以樂觀的心態去設想問題時,才會放開了去想問題,才能吸收一些看似不可行但實際很有前景的好主意。而在計劃階段,悲觀點才能做到佈局謹慎,思考周密。很多人就是因為在這兩者間權衡不好,以至於錯失了很多機會,甚至釀成很多苦果。有的人在設想問題時,以悲觀的態度對待之,結果很多本來很好的點子都被否定了,其實它們只是暫時不具備完成的條件而已,將來沒準很有前景。還有的人在計劃和執行時過於樂觀,以為自己資源充足就能做好一切,結果很多細節上的問題都被忽略了,最終導致整個計劃系統的癱瘓。其實這樂觀與悲觀的應用也是對人心態上的一個考驗,能做到適時,適事,適勢才是強者。像李嘉誠所說的一句話:光景好時決不過分樂觀,要帶點悲觀去看待它;光景壞時決不過分悲觀,要帶點樂觀去看待它。這種平衡的思想用我們的古話說則叫中庸。

稻盛和夫先生在做事情時總是堅信鍥而不捨必定成功,他認為,哪怕是無能為力的事,那也只是現在的自己無能為力,將來的自己一定能行,用“將來進行時”考慮是很重要的,應該相信自己還有潛能,從而等待機會喚醒、迸發出來。對待困難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無能為力了,而稻盛和夫認為,無能為力只不過是過程中的事,再努力一下沒準就能看到好的結果。竭盡全力直到極限就一定能成功。

在第一章裡面,我比較喜歡稻盛和夫先生總結出的一個結論:解決問題的答案總是在現場。只有身處一線,親身感受,並對問題進行層層剖析才能深刻地認識問題並解決問題。說得好,答案總是在現場,一切創意也都在現場。大多數企業不斷地進行市場分析,不斷地接觸顧客不正是奉行這一原則嗎?

在稻盛和夫的經歷當中,他要我們牢記有意注意的人生,具備準確的判斷能力。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和核心,具備準確的判斷能力。這給我的啟示就是凡事要多用心,要多注重細節,去觀察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稻盛和夫先生有一道“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思維方式指一個人的原則和方向,在今天的企業用人當中,思維方式可能不是企業一開始就能看出來的,所以企業招攬人才之初,主要著重人在熱情與能力上的顯現。一個人有能力,有熱情才能為自己所在的公司或集團做出價值。在我個人的觀點裡,在這兩者間,我是覺得熱情比能力更重要,因為有熱情至少說明你是認同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的,你也能夠為公司的成長而努力工作,如果能力不夠,只要你有熱情,那麼能力是可以在公司的成長氛圍中慢慢提升起來的。但空有能力的話,如果你不能付出百分百的的熱情,那對公司的作用也不會很大。有些人自恃能力卓越,不會站在團隊的角度把一些機會讓給其他人,從而帶動整體的成長,甚至會不把公司和其他同事放在眼裡,結果影響了整體的協作效率。這種人在公司和團隊當中也只會起到負面作用。韋爾奇也說過公司裡最棘手的人是那些有能力但是卻不認同公司價值觀的人,這些人現階段能夠創造良好的業績,但是卻不擅長引導團隊成長,不會從公司的利益上去考慮問題。雖然棘手,但是韋爾奇最終的選擇還是果斷讓這些人離開。因為這些人空有能力,對公司和團隊缺乏基本的熱情。

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位高尚的企業家,他也主張把對領導者的考核標準中加進更多“德”的比重,不能一味地強調“才”。他強調人格第一,勇氣第二,能力第三。然而,他說道,目前的領導挑選方法本身還是存在著問題的,很多組織的領導不是以人格而是以才華和能力作為單一的選拔的標準。與人格相比,現在的人才配置普遍更重視用考試結果和測評成績表示的能力。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因為能夠在紙上顯現出來的東西通常比較直觀,而人格這些東西卻只能靠慢慢去挖掘,因此企業招攬人才之初通常偏向於選取最為直觀的辦法。他們想,與其重視人格這種模糊的因素,還不如重視才華這種容易直接帶來成果的要素來選拔領導。然而小贏憑智,大贏靠德,無德者對整個企業來說最終也將會成為阻礙因素,因此雖然選人之初難以直觀地看出一個人的品格,但是在之後的日子裡,加強對人思想道德的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無德者,難擔大任。商界當中,很多一時叱吒風雲的企業家就敗在“德”字之下。黃巨集生、黃光裕等人因為

過不了“德”這一關而走偏了,鑄下大錯。而柳傳志、王石這些人因為恪守企業家精神,不違背企業道德而受世人推崇至今。我們的古人一直強調德才兼備,到了現在,這些傳統觀念都依然是值得我們永遠恪守的金玉良言。

當讀到第四章的時候,我被稻盛和夫先生那種利他精神所感染了,我甚至一度相信,他的活法,是一種超越世俗的禪道,是一種無人能及境界。稻盛和夫先生是這麼對待利他精神的:為家人工作,幫助朋友,孝敬父母,通過這種虔誠而細小的利他行為一點點地延展為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那樣的大規模的利他行為。稻盛和夫先生是那麼想的,也是那麼做的。他主張降低長途電話費,不求利潤的最大化,有一定合理的利潤就好,讓廣大國民都能付得起錢,打得了電話。他還為了整體的國民利益而不惜放棄公司產品競爭,把市場拱手讓給對手。這種利他境界,我想能夠匹敵的人寥寥無幾。有人說,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為自己私利的,但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得到快速發展,資源得到良好配置。其實追求個體的最大利益並不會得到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就像博弈論一樣,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其結果往往不如每個人作出讓步,為共同的利益而戰來得好。

只有追求整體利益,社會資源才會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有的人說,人生性就是自私的,當連自己的需求都不能完全滿足的時候,怎麼去進行利他呢?其實,就如同書上所說,利己和利他總是辯證的關係,利他的同時也是利己。如果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看事物,立足於更大範圍的個人行為上面,我們就可以發現,小單位中的利他在大單位看來就轉變為利己了。當我們幫助同事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在為共同的公司做貢獻;當我們為公司做貢獻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在為我們所處的社會謀福利。這樣一來,既是利他,也是利己。在實際的企業運作當中,稻盛和夫先生是這樣詮釋他的經營活動的:不要以為只要公司賺錢就可以了,應該也為合作方獲取利潤,還應該為消費、投資方、區域性利益作出貢獻。在現實的商業活動中,我們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寶潔公司設立客戶生意發展部,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經銷商更好地發展。因為寶潔認為,只有經銷商發展起來了,自己才能夠在他們的幫助之下更好地成長。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阿里巴巴的馬雲總是向員工強調不要緊盯客戶口袋裡的5元錢,公司應當幫助客戶賺100塊,然後自己再從他們那100塊中拿5塊。想到利他,我又突然想起之前看過的關於人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成長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實現個人價值,第二個階段是幫助他人實現價值,第三個階段是為社會帶來價值。我想,這也就是利他精神由微至廣的一個發展歷程吧。

本書中第五章的標題是“與宇宙相和諧”,稻盛和夫先生認為,人生受“看不見的手”所駕馭,第一隻手是命運,第二隻手是從根本上掌控人生的無形巨手,叫“因果報應的法則”,簡單來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命運和因果定律,這兩大原理支配著每一個人的人生。他認為,思善事,做善事,就能將命運引向美好。人類一方面受命運的支配,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善事善行來改變命運。可能大家會認為這是迷信,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種良性的生活態度,是心靈上的一種有利趨向。因為這個法則可以不斷地去鞭策人們去拼搏進取,戰勝困難,同時日積一善,積善成德。三尺之上有神明,不要拋棄對上天、對自然基本的敬畏,這樣才能做到自律,做到謙遜,做到佈施,做到忍讓。有人說自己做了很多善事,平時也很努力工作,可生活卻屢遭不幸,為什麼做好人沒好報,付出之後沒有收穫呢?其實不是這樣,這只是命運一時凌盛與因果法則罷了,只要他不放棄,到時他一定會得到應得的收穫的。有的時候,因果報應法則難以被人看清並

輕易相信,是因為人們只用很短的時間來衡量和判斷事物。思想、言行作為結果表現出來還需要相應的時間,在兩三年這個短暫的時間單位裡難以看出結果。這正應了中國的古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長遠地來看,誠懇地不吝惜善行的人不會永遠時運不濟,而懶惰、敷衍了事的人不可能榮華一世。

寫到這裡,我想也差不多結尾了,但我對稻盛和夫先生的崇敬之情卻不會到達盡頭。在這裡,我以對稻盛和夫先生的一個整體評價來作為我讀書筆記的結尾,以此表達我對他的尊崇。在《活法》通篇當中,我讀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是這麼的一個人:心態良好,為人豁達,富有原則,公私分明,懂得感恩,為人謙遜,善於自省,樂於進取??當然,還有許許多多我尚未發現的品質,我會努力進行進一步的鑽研與探討的,在此也感謝老師所提供的閱讀材料。

篇三:《活法》讀後感

《活法》一書,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對他的生命哲學的講述。我一口氣讀完,身心踴躍。書中的句句都從嘔心瀝血的實踐中來。文字平實無華,但是撼動人心。

可以感受到,稻盛先生是一個在生命的實踐中努力貫徹佛教智慧的模範。由此可知,佛教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要精進創造“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事業。稻盛創立、壯大企業的過程,就是他秉承孜孜完善人格的宗旨,在為人的基礎上做事、在人生的每一刻體驗佛教智慧的歷程。

一個實踐偉大事業的人,其實在心靈深處,有著最簡單的人生觀。稻盛和夫認為,為人就是要堅持做人最基礎的規範,堅持行善。對身邊人,對社會,擴大到對整個世界心存利益之心,並且孜孜不倦、不畏艱難地去實踐這種善意。生命的價值就在這種實踐中展現。企業經營之道很簡單,“不是公司的利益或面子,而是對社會或人類是否有益”。儘管資金十分充裕,但是他拒絕投資房地產賺取浮財,因為“只有自己辛苦賺取的錢財才是真正的利益”。

乃至大到國際事務,也是“大道至簡”。日本不能就侵略他國做誠實的道歉,就是因為帶了太多複雜的想法。做了罪惡,就應該真誠道歉,這是簡單又合乎最基本情理的表現。這樣直心去做,一切都很簡單。世界各國出現貿易爭端,那是因為有國界,於是有了在此基礎上的國與國的爭奪。如果統一貨幣和政策,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國家,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稻盛和夫崇尚“化繁就簡”,這是禪意的表現。

稻盛認為,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三個基本素質。有厚重沉穩的道德,一切努力的方向都不會偏差。其次,有鍥而不捨、廢寢忘食的激情。最後是能力。他認為,思維方式是根本的。那就是,始終把穩立身的基本道德。黃光裕們不是缺乏經營的熱情和能力,而是最簡單的方面被忽視了,那就是,做一個有道德有正義的人。

在他的書中,可以讀到一種真正謙虛和清淨之心。作為全球兩個500強企業的創始人,稻盛和夫仍然自我約束,個人享受保持在最低。並且時時在反省自己,“是否還有些許的私心”?他認為,能力和智慧,是用來利益社會的,自己小小的身軀,能享受多少呢?這種實踐,就是小我與大我既有分別又有完美的合一。稻盛主張在現實人生中,實踐佛陀教導的六度: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保持純正的利他之心;抑制自己的貪婪、怨恨、傲慢等種種習氣;全心全意地應對任何事情,不讓一日空過;對任何的苦難,不屈服,不逃避;在紛紜浮躁的事務中錘鍊風雨不動的佛心;在生命的種種努力中,體悟佛智。從他的實踐歷程可以看到,他是在努力如此要求自己。

如果因為崇拜經營之聖的光環而去讀稻盛和夫的書,還不如把他作為一個在人生中實踐佛理的普通人的書去讀。每一個人,都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分子而已。但是儘自己的心力發光發熱,在每一個當下昇華自己的靈魂,每一個小分子,都能創造偉大的生命。一個所謂“成就大事”的人,只是日復一日地把細微之處做得精益求精、在每一刻每一處毫不放逸地自淨其意,而自然成就了博大的影響力。不僅是經營企業者或者其他所謂做“大事業”的人,任何希望在人生旅途中尋找到生命真諦和精神家園的人,都可以從稻盛的人生體悟中得到受益。

書中舉了一個叫做二宮尊德的農民的例子。二宮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毫無學問,他所堅持的只是日復一日披星戴月地耕田勞作。由於他的精進,一個凋敝的農村成為富裕的村莊。因為他的事蹟,後來他被德川幕府任用。雖然二宮沒有學過任何禮儀,但是在宮中他的舉止言談自帶威儀,讓人敬佩。這是一個在平凡的崗位上升華生命的例子。二宮通過專心進行田間的精進,陶冶了人格,生命也達到了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