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感悟」

才智咖 人氣:2.73W

《呼蘭河傳》是長篇小說,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於1940年寫於香港。那麼你們看過這本書嗎?有什麼樣的感悟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3篇《呼蘭河傳》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呼蘭河傳》讀後感「感悟」

《呼蘭河傳》讀後感【一】

最近在讀蕭紅的《呼蘭河傳》,其實最初是在兒子讀國小時看到過節選的-火燒雲這篇課文。

第二影響加上去年國慶節那段時間電影《黃金時代》已上映了,湯唯演的。陸陸續續只是記得電影中蕭紅是懷了未婚夫的孩子,跟了蕭軍。後了懷了蕭軍的孩子,又跟端木結婚了,最後在香港病逝才31歲呀。

 

她的黃金十年。我想這應該是那時代造成的。她的追求生活最接近自己的內心吧,隨性。書的內容寫的很樸實。接近當時生活的狀態。很容易看懂。有時都不忍看下去。呼蘭河傳中描寫後花園跟祖父勞動場景童年的美好記憶。

生死場---中王婆買老馬的場景,

月英是打魚村最美麗的女人的下場竟是…

金枝最後想做尼姑,廟庵已空了…

小城三月---其中翠姨應該就是蕭紅自己的影子吧,想當年逃婚是為了表哥。王阿嫂的死---身懷六甲王阿嫂被地主無情地剝削,但是貧窮地鄉親們還在關心著她,最終…

是否也有蕭紅自己的影子,想當年自己也是身懷六甲住在東三順旅館走投無路向報社投稿,文青年想繼在接救她而認識了蕭軍…

手---這一篇節,王亞明家人開染缸房的,因此手染的,藍的、黑的,又好像紫的,從指甲一直變色到手腕,

王亞明努力要讀書,這也是蕭紅的.影子,相當年也是逃婚到北京來上學。

再想想我自己是不是身處在黃金時代,一生中遇見的人和事…想想一切都源於愛。

把美的句子摘抄一段。

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兒在牆根靠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你們也變了……”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鬍子了。”

天上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等人騎上它的背,它才站起來似的。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尾巴可不見了。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變模糊了。

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那條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後邊似乎還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小狗不知哪裡去了,大狗也不見了。

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跟廟門前的石頭獅子一模一樣,也那麼大,也那樣蹲著,很威武很鎮靜地蹲著。可是一轉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

一時恍恍惚惚的,天空裡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其實什麼也不像,什麼也看不清了。必須低下頭,揉一揉眼睛,沉靜一會兒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愛好它的孩子。一會兒工夫,火燒雲下去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二】

簡單的文字,描述了一個冷漠冰冷的人心眾生相,通過對小時候鄰里街坊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個混亂黑暗的年代。人心惡,人心冷,都在鄰里街坊間的互動間體現出來。

無論是開篇的泥水坑還是那些不幸人的描述,都赤裸裸的描述出人性的薄涼冷漠,人總是尋找合適的理由將對自己有利的、不利的合理化。可是一旦不符合自我的內心需求,反而怪罪他人,怪罪世道不公,天道無眼。

野崗荒山,壘亂石,埋摞枯骨幾何。年年歲歲衰草新,黃紙燼。裹素銀,默人心,百鬼吟。

對於蕭紅而言,童年的祖父是唯一個關心她的人,可是因為戰爭和苦難讓她逃離短暫的甜夢。

亦如初戀,亦如佛說夢境。

人心叵測,永不饜足。

但是呼蘭河小鎮上的人們,只是想要滿足那心底最小的慾望,活著。

遇到至親離世,且哭一場,過後,依舊是過那柴米油鹽的日子。麻木而冷漠。

《呼蘭河傳》讀後感【三】

近幾年看多了通俗小說,習慣了熱熱鬧鬧敘事,對於文學名著有種望而卻步的感覺。這次因為師父佈置的作業,才硬著頭皮啃了蕭紅的《呼蘭河傳》。

看起初幾頁時,我是浮躁的——當真看進入後,卻產生了物我兩忘之感。不得不說,名著之所以為名著,是有原因的。

蕭紅的筆觸細膩,溫婉,動人。她的敘述,畫面感極強,甚至於不用逐字逐句的細品,一目數行的掃過去,在腦海裡自然會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圖畫。這圖畫不是大寫意,不是印象派,而是細緻到了骨子裡的工筆畫。

看完小說第一章,呼蘭河城的東二道、西二道、十字街,乃至那個吞噬了無數頭牲畜的泥窪坑,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裡。這畫面是具體而鮮活的,常憶常新。

好的文字是會形成通感的。呼蘭河傳描繪的是東北的小城,我讀的時候,眼前出現的畫面,卻是我小時候居住的那個弄堂。那個僻處繁華城區一隅,彷彿被世俗遺棄的弄堂。這裡的一切都是懶洋洋的。只能容納一個人走過的街道,斑駁的土牆,帶著泥土腥味的風,牆角上趴著的慵懶的貓,隔壁傳出的飯菜香味,以及在弄堂角坐著晒太陽的老太太。

小說的某些段落讓我產生了閱讀《百年孤獨》時的恍惚感:雖然小鎮的一切在蕭紅筆下是如此鮮活,色彩是如此豔麗,而這裡居民的生活,卻是靜止的。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靜悄悄的,每個人彷彿都演著默劇,每個人都悄悄的生,悄悄的死,每個人都只是別人生活中可有可無的配角罷了。

這裡的人們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殺人大案,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就消於無形,以至於人們談論起來就像是幾個世紀前發生的一樣;這裡不允許任何標新立異的東西,容不下任何打破小城平靜的東西。如果有這個苗頭,小城的人們會齊心協力把它扼殺。

這是一幅惡魔的畫卷——畫卷裡的每處景色都美輪美奐,而畫卷中的人,都沒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