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雪讀後感600字餘秋雨

才智咖 人氣:1.43W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餘秋雨寫的陽關雪這篇文章呢?你們看過以後有什麼樣的感想呢?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陽關雪讀後感6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陽關雪讀後感600字餘秋雨

陽關雪讀後感600字一

寂靜的夜裡,萬物都睡去了,告別了白日的喧鬧與繁華,心歸於平靜,手裡是一本餘秋雨文集,讀著陽關雪,我被深深打動。

我不曾到過陽關,只是在十五歲那年,離家出走,攜著少年的憂傷和孤獨,奔赴敦煌,在漫天飛舞的風沙裡,感受了幾許流浪的疲憊與悲涼,我不曾體會它背後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小時候,從課本上讀這首詩只覺得陽關很遠,腦海裡出現的是肆虐的風沙,和將要遠去的朋友,牽著馬離去的孤獨的背影,離別的不忍,只好勸朋友再喝一杯酒,陽關迢迢再無故人。

今夜,讀餘秋雨先生的陽關雪,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行者在漫天飛雪的茫茫大漠裡艱難行進奔赴陽關,在他身上揹負的是一箇中華兒女厚重的歷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層疊的樹影,樹下流水不斷,不遠的山峰上呈現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陽關了!

自古屯紮兵馬之處,必是具備此條件的,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走進,視野裡坍塌的烽火臺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後的寒風裡佝僂著身子,悲壯地見證著當年歷史古戰場的慘烈。餘秋雨先生所觀看的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神聖的廢墟,蘊藏著千年的歷史文化。

是一個懷著悲哀無言的陽關,一個響亮著戰爭號叫和將士吶喊的歷史呼聲的陽關。這兒是軍事聖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流放地。這兒有著無數個墳堆,這兒有著無數不屈的靈魂,卻在淒冷的風中孤獨地哀吟,歷史留給了他們的是什麼?是淡漠,是無情,是遺忘!那麼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

那麼深奧的文化,就這麼被深深地掩埋?餘秋雨先生不禁慨嘆大詩人王維的唐人風範,在這悽慘之地,竟纏綿淡雅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境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歷史吹拂下,終成廢墟,終成荒原,無人與他做伴,惟獨那幾個土墩。也許,再過幾多歲月,就連那土墩,那廢墟也將化作塵灰蕩盡!陽關,不正是我們中華歷史文化的縮影嗎?

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的大雪之中。撥開濃重的歷史面紗,清掃沉壓在這歷史文化廢墟身上厚厚的積雪,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久遠的,悲壯的故事告訴世人,告訴我們的子孫後代,歷史的一頁不應被掩埋,我們有責任讓那歷史的廢墟上重新開出豔麗花朵,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神,決不能被大雪掩埋,陽關迢迢,征途漫漫,我們需早日動身!

文化的陽關寂寞著。肆虐的北風在耳邊吼叫,漫天飛揚的風沙狂笑著,枯澀的蘆葦柔弱地嘆著氣,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餘秋雨先生漫步長嘆,繼續著苦旅文化的悲程。陽關大雪又呼嘯而立,文化的哭泣開始縈耳。這是誰在哭泣?也許是文化廢墟,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的人,更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後,又來悲憐文化的人......

陽關雪讀後感600字二

提及陽關,頗為熟悉,不少人都熟悉那別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然而,又有誰來到這通向西域的關卡。 餘秋雨先生告別了莫高窟至此,送走的不是故人,而是陽關廢墟,是中華之文化。這位“漂泊者”,是那麼深愛著中華文化的廢墟。大雪飄然,大漠茫茫中艱難地行進奔赴陽關,就為了看那幾個土墩?不,絕不是。

他所觀看的是一個偉大神聖的廢墟,蘊藏著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一個懷著悲哀無言的關卡,默默地告訴人們中華還有一個籬落的陽關,文化的陽關,永遠存在著的'只是多了些清淡的陽關。這兒是軍事聖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冷血地。這兒有著無數個墳堆,在冷風中孤獨地哀吟,卻被歷史長河衝得一乾二淨。那麼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那麼深奧的文化,就這麼被深深地掩埋?餘秋雨先生不禁慨嘆大詩人王維的唐人風範,在這悽慘之地,竟纏綿淡雅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境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歷史“吹拂”下,終成廢墟,終成荒原,無人與他做伴,惟獨那幾個土墩。“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餘秋雨先生無奈地嘆息。陽關不再是陽關,大雪不再是大雪,那是中華之文化及已被淡忘的掩埋。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又倒在歷史長河的大雪中。阿房宮被毀了;圓明園被一把火燒了;莫高窟裡的“東西”被運走了一車又一車……換來的是損害身體的毒藥,是惡魔鐵蹄,是戰火,是絕望。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但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於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亙古墨客鴻篇鉅製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我們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動乾坤的華夏!誰知道中華文化廢墟還長眠著,它在等待我們把大雪抹去……“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盡”的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悲憐,“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文明。文化不僅是簡單的文化,而是向世人宣告中國是什麼的標誌。文化的陽關寂寞著。勁颳著刺骨的北風,飛揚著漫天的狂沙,飄搖著枯澀的蘆葦,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

餘秋雨先生漫步長嘆,繼續著苦旅文化的悲程。陽關大雪又呼嘯而立,文化的哭泣開始縈耳。這是誰在哭泣?也許是文化廢墟,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的人,更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後,又來悲憐文化的人。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化,留存於世的不要只是靜靜的兵馬俑,蜿蜒的長城與幾個石窟,它應該是不計其數,可千萬不要被大雪所掩埋呀!我們的中華文化,快醒一醒吧

陽關雪讀後感600字三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誦,正是這道陽關,隔離了友誼,分別了親人,而常被寄託無盡的思念、眷依。

陽關在古人筆墨下無限溫柔寧靜、深入人心,卻從未發現是暗藏如此波濤洶湧,當作者餘秋雨懷著崇敬與好奇的心靈去探索歷史深深埋藏的那一頁,不會想到恬潤的陽光雪竟如此的寒風凜冽,古戰場上毫無一點綠色的印跡,不見一絲生命的劃痕,冬雪裹著黃沙,勁風埋藏了生靈,那些蒼白的屍骸遺骨驚駭地祼露在永遠陰沉的天地之中,隨煙塵翻滾在荒漠,人們似乎早已遺忘了這裡,好似憑空出現的土墩、沙地鐫刻了它的過往,石碑上的“陽關古址”是它唯一的身份。

的確,中世紀有這麼一族人,他們早已恬然隨和,他們沒有深極人心的嘆息,沒有無奈尖銳的憤恨,他們有的只是寧靜、無懈可擊的微笑,他們的心底,自信的力量感染他們豁達,塑就寬容的心胸,那樣的微笑,值得21世紀的我們細細體會,不再埋怨,不作痴想,學會堅強。

誰說文人都尖銳地看待社會?我不同意,他們與眾不同但不代表他們小家子氣,他們看透了人生只是用另一種角度說明命運綿長悠遠,而不被理解,只不過現實給文人留下的道路太窄、太可悲,“羌笛”消散,“春風”不再,只留下幾塊碑來為世人想象曾經的刀光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