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400字左右

才智咖 人氣:1.72W

他忍辱負重寫下了《史記》,他是誰?你們知道嗎?他就是司馬遷,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史記》讀後感400字左右的範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史記》讀後感400字左右

《史記》讀後感400字左右【一】

有一個人,他被皇帝關進了大牢,他忍受了4百個杖擊,在獄中發憤圖強,寫成了一本文學鉅著。他,就是司馬遷,而這本書則是,《史記》。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這本書的文學價值之高。《史記》篇幅很長,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約3000年間的歷史。將每一個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據說司馬遷為了證實真實歷史,搜尋了各種史料。其中有一個人物讓我深受感動,他就是韓信。

韓信家境貧窮,而別人都笑話他自己不能自食其力。後來,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別人的跨下爬了過去,讓所有人都對他毫無希望。後來他犯了罪,被斬首之時,他大聲對蕭何說:劉邦不是要統一天下嗎?為什麼還要斬殺壯士?蕭何很新奇,帶他走了,從此他的政治生涯開始了。

他背水一戰,大敗敵軍,多次向劉邦獻計獻策都取得了成功,因為戰功赫赫被封為淮陰侯。但他志得意滿不聽良士勸阻,起兵反對劉邦,被蕭何用計給誅殺,結束了一生。

說明人不能驕傲自大,否則會引火自焚。必須忍辱負重,要將屈辱變成一種證明自己的動力,司馬遷也何嘗不是。《史記》一出來,至今司馬遷一直以太史公的稱號聞名於世。

還有一個人就是張良,他原本是韓國公族,祖上全是高官,家境十分富裕。後來韓國被秦國所滅,他懷著愛國之情,他寧可把家中全部財產來收買此刻刺客刺殺秦始皇,未遂。得遇良師,因才智出眾,被劉邦重用。他智勇雙全,但體弱多病,從來沒有帶兵打仗,但他的計謀無一不準,連劉邦也佩服得五體投體。

從這看出,我們應該有一顆愛國之心。人家張良寧放金財,也要為國雪恨。如今中美韓關係惡化,將來必有一戰,他們嘲笑我們沒血性、沒骨氣,但是我們必須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是熱血沸騰的。

《史記》讀後感400字左右【二】

從小就特別喜歡歷史,藉著一次書市,終於買到了《史記》。

我最不屑一顧的是書的序言,尤其是名著的序言。不是這個學者,就是那個學者。語言也不過那幾個詞——這個第一,那個第一。再不就是說說司馬遷的生平。最多是那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云云。

我通讀全書,從《報任安書》到最後的《太史公自序》。我終於對三千年前那位太史公有了些真正的瞭解。

時間,會改變一切。包括歷史。我並不是否認任何一本所謂的《……百科》,《……通史》中所說的什麼受了宮刑,什麼忍辱負重寫了《史記》。

他的父親,就是太史令。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在一個極為普通的夜晚,展開一卷竹簡。寫下了第一個字。石渠閣外,只有呼嘯的北風;石渠閣內,只有一盞昏黃的油燈,一根根竹簡,還有那一個個墨跡未乾的小篆。

在這一個個墨跡未乾的小篆裡,他為後人記下了皇帝的昏庸,痴迷丹藥,篤信巫術,好大喜功,重用小人,多年發動對外戰爭。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

《封禪書》,《禮書》,《樂書》,《律書》……

被一個叫楊終的皇帝走狗刪去了。

《五帝本紀》《景帝本紀》,被漢元帝的心腹禇少孫修改。

他不能左右自己身後的歷史,但是,他為後人留下了比《史記》更為寶貴的財富。

他明白。作為史官,要秉筆直書,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春秋筆法並不是一個優秀的史官應該的勝者王侯敗者賊。

統治者們,政客們,野心家們,貪官汙吏們。包括某些名人,某些豪商巨賈。他們惡事作盡,卻得到了什麼廉潔,什麼偉大,什麼……

這是對受害者的不公平。

可以想象,貪官汙吏們給他送過白銀,給他送過美女,也給他送過……他沒有收下。他秉著公正的心,手中握著正義的筆,寫下了真實的歷史。

不明白為什麼,歷史上人們都對他大說特說,好想他創下了什麼豐功偉績。實際上,他只是做了一個史官該做的事情。後人便對他如此推崇。

歷史,就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責任。

信念,就是相信自己的文章被統治者刪去,他們要想方設法讓它們儲存下來,等到有一天,石破天驚。就像“魯壁出書”的故事一樣。

精神,就是百折不撓,同流而不合汙。這樣的人,當時人們會排斥他,但是,歷史會永遠記住他!

責任,已經說過,就是小到對自己負責,大到為民族負責,而不是對統治者負責,對政客們,野心家們負責。

政客們,有他們自己的史官。而民族,有民族的史官!!!

《史記》讀後感400字左右【三】

司馬遷認為腐刑是一件恥辱的`事,他幾乎想自刎。但每當這時,他總會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史命沒有完成,不可以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偉大的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城,從小就讀了不少有關歷史書籍。

為了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壯遊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招開會議的地方;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家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故事……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養料。

以後,司馬遷變成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不斷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民情。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因為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一直想寫書的他,正在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大將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官刑。他苦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轉念間,又想到:從前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流放,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都寫下了《國語》。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努力把這部史書寫好呢?於是,他就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偉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卻鬱鬱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 地位。

讀《史記》就是讀司馬遷用血寫出的歷史和記憶,品味著它嚴謹的敘述,我不禁感慨萬千:《史記》未嘗不是司馬遷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