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的流動》讀後感400字

才智咖 人氣:1.5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禮物的流動》讀後感4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禮物的流動》讀後感400字

《禮物的流動》讀後感400字1

跟著鄭欣老師上課、學了一個詞、叫“抓手”。作者想研究農村社會的人際關係網路特徵、“禮物交換”就是他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研究物件。通過考察禮物的流動、可以重建流動之中的人際關係網路。按理說、禮物交換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婚喪嫁娶等特殊儀式上、但是作者將關注點往後延伸了一步、即觀察禮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流動。比如、我們日常所說的走親戚、看望病人等等。作者將禮物分成表達性禮物饋贈和工具性禮物饋贈。前面所提到的都屬於表達性禮物饋贈。工具性禮物饋贈就是“送禮”了、溜鬚拍馬、求人辦事用的。禮物在中國社會中是個非常複雜的角色、因為其不僅和“感情”有關、還和“面子”有關。不遵循隨禮義務的人、很可能會失信於全村、並且因為其沒有關係網路而被孤立。禮物交換構成一個道義的體系。禮物饋贈遵循兩個規則:

一是常人總是以互惠的方式與他人往來;

二是無論在親屬意義上還是在社會意義上、隨禮不能打破現存的社會地位等級體系。

讓我感興趣的是在禮物饋贈中女性的'角色、尤其是在婚禮這一重要儀式中的作用。北方家庭男女訂婚有“彩禮”和“嫁妝”一說。通常情況下、新郎家給的彩禮成為新娘嫁妝的主要來源。在作者的田野地點、很多時候彩禮和嫁妝的價值並不匹配。當嫁妝的價值只佔彩禮的少部分時、會被人稱做“賣女兒”;當嫁妝的價值等於彩禮的價值時、被稱為“嫁女兒”;而只有當嫁妝的價值大於彩禮時、才被稱為“陪送”女兒。儘管有些富裕人家除了讓女兒帶走彩禮之外再陪送一大筆錢、但是在商議彩禮錢時卻分毫不讓。這是因為、在當時那個時代、很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結婚的時候要的錢、都注入的新郎新娘新的家庭中去了。以往的訂婚關係中、新郎新娘都沒有發言權、所有事宜均由雙方父母支配。在訂婚時除了彩禮錢、還有一份錢、是買東西的錢、這部分錢直接交給新娘。但是後來隨著社會政策的變化以及文化的變化、“買東西”這一部分錢所佔男方給女方禮金的比重越來越大、新娘自身在婚姻決策中擔任了更大的作用。其在所要高額彩禮時更大膽了、但是新娘從婚禮操辦中的錢越多、她在自己的私人用品上的花銷就越少。在商議訂婚時、新郎往往會支援新娘多要彩禮、充當背後的好人、女性則扮演“自私”、強悍的形象。正如前面所說的、因為非獨生子女、所以、年輕夫婦結婚後往往傾向於“單過”、這也是產生所要高額彩禮強烈願望的一個重要原因。新郎父母對此很少持反對態度、因為所有的財務最後都直接或間接地流入新婚夫婦的家裡、而在他們的眼中、那是兒子的家。

《禮物的流動》讀後感400字2

在《禮物的流動:一箇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路》中、作者提到禮物的饋贈對於維護關係網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禮物的流動》讀後感。而關係網路在傳統中國社會起到如下幾個作用:

1、經濟功能。農業社會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勞動環節需要提高效率以趕天時、這需要關係網路來支援。另外私人融資也需要關係網;

2、社會保障。在災荒時期、關係網給生活危機提供了緩衝和社會援助;

3、社會支援。主要是指關係網在紅白喜事時候對主家的精神支援。特別是葬禮上;

4、政治功能。在中國傳統絕對權力的背景下、一個關係網可以緩解上層權力對下層的直接損傷。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我保護手段。從這幾種功能來看、特別是前兩種、是很重要的經濟功能、在農業社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計。因而它們成為維護關係網的驅動力、而交換禮物則是維護關係網的主要工具。另外、作者還提到、在中國的人情倫理體系中有三個結構性維度:理性計算(指經濟上的直接盈虧計算)、道德義務、情感聯絡。這幾點構成了人在維護關係網時所考量的三個支點。在我看來、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絡可以看作是長效機制。道德義務用來維護群體利益不受損害、情感聯絡則在於加強彼此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兩點可以直接保護群體中的成員一致對待危機和災難。而理性計算、特別是經濟上的計算、可以保證個體在短期內不至於在經濟上出現不平衡導致危機。在南北文化的區別上、有個突出的群體性格特點(或者是看法)便是:南方人們比北方人們更加善於計算、而北方人則更加憨厚義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通過《禮物的流動》這本書、或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求證。南方相比北方而言、在過去幾千年中、生活更加穩定、富足、較少受到戰亂和災荒的影響。而且發展出了一套精耕細作的勞動技術。在這套技術的指導下、南方人們更加能保障自己的溫飽。而且南方的商業比北方更加發達、這一點可以從南宋、明朝的經濟文化交通史中看出。從這個意義上說、南方人們之間、對於關係網的依賴度相對較低、關係網的第一第二個功能就較少體現。那麼南方人們在禮物交換、人情體系中、對於起長效作用的兩個支點就相對薄弱。而北方則恰恰相反、經常的戰亂和災荒則直接驅動他們去盡力維護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絡、以應對危機和保護自己。這樣就體現出、南方人們對於理性計算比較注重、而北方人們則對於道義和維護感情特別熱衷。江浙一帶、人們的群體性格就體現出“精明”和善於“算計”。北方人們如中原一帶、人們的群體性格就體現出講“義氣”重“親情”。群體性格的異化、隱含的原因就根源於經濟基礎的差別、這就是我讀這本小書的一點點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