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500字

才智咖 人氣:2.75W

《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500字1

好久沒有讀過這樣的人物傳記啦,今天零距離地接觸著《世界因你不同》封面上李開復那張微笑的臉,感覺自己內心空曠,思緒亂了,一下子找不到自己了,像斷了線的風箏。打開了這本書,就像打開了阿里巴巴之門一樣,遊歷這一切的傳奇故事。

《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500字

我感覺就書本身而言,它除了是本自傳外,更是本勵志的、明理的書。就書作者而言,我深深地被他的真誠、堅韌(鐵人精神)、正直所感染,被他的中華民族情結所感染,似乎稱他為開復老師遠比稱他為總裁、博士來得更為貼切。他讓我學到對待人生的態度、對待學習的態度、對待工作的態度乃至對待民族的態度。在書中,他反覆提到要“追隨我心”(follow my heart),要不斷“叩問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又何嘗沒有過激情碰撞的火花,但是總是到了 真正付之行動之時便戛然而止了,變得畏首畏尾了,很多理想和夢想就這麼胎死腹中。我們多數人缺少的正是開復老師的這種闖勁、韌勁和敢於放棄、勇於探索、不斷挑戰的精神。書中,讓我感受頗深的是兩個字“捨棄”。從26歲的副教授開始一直到谷歌中國總裁他總是能夠不斷地捨棄安逸和高收入的工作。他說,“每一次放棄與選擇,都是‘舍’與‘得’的對應。在這之後,我不再害怕放棄。我相信,只要從新開始,每一個選擇背後,都隱藏著一片新的世界。當每個機遇來臨,只要正確評估自己的潛能,融入對人生的理解,就能獲得這片新的世界。”

在品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東、西方教育文化理念的差別,公司企業制度和模式文化的不同。

首當其衝的是教育問題。可能他的家人正因為看到東西方教育制度的差異才把他帶到美國接受教育,從而成就了今天的開復老師。美國社會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和寬鬆自由的研究氛圍向來對處於應試教育牢籠中的中國青年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李開復的成功不能不說得益於此。

其次,在企業的管理制度和模式上也千差萬別。我們的企業是人管制度,一味的看重領導的意見,丟失了自我。書中開復老師提到“對於天才工程師們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制度,無疑是讓他們的天分得以發揮的制度”。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曾經勸慰年輕人:“不要被信條所惑,盲從信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再有,就是我們企業沒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在我看來企業就像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航母,而企業文化就像航母上的動力裝置,給企業源源不斷地輸入無窮的能量,這樣,航母才能開得更穩、開得更遠。

在書中,開復老師也通過他的工作經歷向我們展示了谷歌這樣一個國際網際網路公司的文化個性,我們可以看到谷歌員工是快樂地工作著,輕鬆和諧的工作氛圍、優質的食物、寬鬆的環境成為谷歌吸引全球最聰明人才的法寶。過去數年,谷歌每年都被評為“美國員工心目中最嚮往的僱主”。我想他們所看到的不應該單單是這些光鮮亮麗的外表。後來他到中國創辦谷歌中國時,同時也把google“平等、創新、快樂、無畏”的精神帶到中國,也就是希望中國企業和中國員工能夠理解其中的真諦。

在合上《世界因你不同》這本書時,我不得不說開復老師他把生命的意義綻放得是多麼的絢麗多彩,心中不由得哼起歌手汪峰唱響的那首“怒放的生命”: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

《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500字2

“一個世界有你,一個世界沒有你,讓兩者的不同最大,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這是對李開復博士震動最大的一句話。

《世界因你不同》是迄今為止李開復博士的唯一一部自傳。字裡行間,是歲月流逝中沉澱下來的寶貴的人生智慧和職場經驗。搗蛋的“小皇帝”,11歲的“留學生”,奧巴碼的大學同學,26歲的副教授,33歲的蘋果副總裁,谷歌中國的創始人。他的每一次人生選擇,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李開復對中國的大學生說:“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東西,或者是固執地堅持不該堅持的。所以,要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其實,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總是在即將成功的那一刻卻選擇了放棄堅持,然後一頭鑽進了永遠走不出的死衚衕。想要成就點兒什麼,先拿出點毅力和勇氣來,主動改變身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理性地分析現實狀況,有胸懷來接受那些不可以改變的事情;但是你必須能分清楚哪些事情是可以改變的,而哪些又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樣才能讓你少走彎路。

《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500字3

用幾個平靜的夜晚看完了李開復的自傳《世界因你不同》。看完書的那一刻,我重新把視線定格在書的封面,再一次望著李開復那張掛滿微笑與穩重的臉,陷入了深思……

跟以往看過很多名人、成功者的傳記一樣,每看完一本書,心中多少會重燃久違的那份激情,為自己疲憊的夢想加點油!可與此同時,也深感書中的這些成功人士的事蹟離我們太遙遠,他們似乎只能是我們觀望的一個神聖角色,讓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縱然李開復也重申,“成功的定義不應與財富、地位和權力畫上等號。”無奈,如今在中國這樣的教育制度與幾千年遺留下來的觀念中,社會上大部分人包括我也是依然為此追求著。想想今天自己所幹的營銷工作,不也是為了赤裸裸的追求金錢嗎?奈何金錢也是來之不易啊!

李開復半生的時光致力於他的事業,幹得那是轟轟烈烈,其本人對夢想的追求,工作的不懈進取和愛國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結合書中種種事蹟對我的啟示,由此產生了很多的想法與思考。可介於年齡和閱歷條件的有限,也不知道自己能真正理解多少,就只能把我真實的一些想法簡單表達一下。

1、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母親的愛和正確的教育方式,將為孩子的一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

2、 人生每走一步都要面臨一個選擇,而如何果斷的選擇真正自己想要的東西,關係到今後的路。

3、 要欣然的接受生命賦予我們的每一段經歷,這些都是人生永恆的財富和成長的源泉。

4、 同樣是面對困難,但不一樣的人總能體現出不一樣的素質。

5、 人的一生其實是很短暫的,所以我們要儘量的活得有意思。

6、 欣賞李開復的不單是他事業的成功和有幸在世界級的很多企業任職,更是他那顆深深的愛國心和致力於國內計算機發展做出的貢獻。

7、 “學會如何管理人,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怎樣處理裁員的問題,當你邁出了這一步,你已經在不知不覺的成熟和長大”……對於一個上級來說,不能創造業績和利潤的下屬是沒有意義的!

8、 每一個企業的成長曆程也是一個不斷裁員的過程。

9、 有時候升職的人不是你,並不是你的能力不行,而是位置太少。與此同時,在一個企業熬久了,也自然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情況。

10、 好的教育環境和高的學歷真的可以影響一生,起碼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比一般人多很多機會。

11、 回國或許不需要任何理由,但面臨現實懷才不遇的工作環境,也是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嘆。

12、 對於一個職業人來說,唯一的盡職就是在所在的崗位認真負責,對得起拿在手裡的那份薪水。而實際上,正因為有不斷的跳槽機會,企業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13、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默默為其付出和鼓勵的女人”。李開復一生的幸運之一就是遇上先玲(他的妻子)。

14、 書中的很多句話都讓我深醒。

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

1、 是不是每個成功人士在成長過程就開始有遠大的夢想?並把自己的事業與改變世界結合起來?

2、 如果某天我出名了,按道理我的童年經歷和母親對我的愛也應該可以寫得像模像樣。

3、 書常常成為表達藝術的載體,很多平凡的事其實可以寫得相當精彩才對。

4、 李開復不一樣的人生,還在於他至今只有一段簡單的愛情婚姻。難道像他這麼優秀的男人,就沒有幾段外遇?

5、 原來世界上那麼有名的微軟公司也有那麼多小伎倆,對付人的手段也是蠻多的嘛!

6、 現在的很多跨國公司也慢慢的學會以華制華的管理模式。哎!誰讓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根深蒂固呢。

7、 關於中美教育問題的確有很多差距,但畢竟沒經歷過美國那邊的教育,說不出好在那裡。但身為中國應試教育下成長的孩子,無奈啊!

8、 像李開復一樣在國外混得不錯的人還是有很多的,但回國的畢竟還是少數。

9、 每個人多少都有些愛國心,但像我們這種普通的人的愛國心沒人會去發現什麼。誰讓我們為改善自己的生活還成為一個問題。

10、 書中沒有提及李開復與中國官員打交道的場景(也許書不宜表達吧),但能在中國混得下去,證明他在處理一下人際關係方面還是相當有水平和有技巧的。

11、 中國的官僚體制和強權氛圍確實比較嚴重,但幾千年來養成的規則也並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還是得按這種環境辦事啊!

12、 學校為教育經費在教育部門低頭的現象,看來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學校都不例外。

13、 有能力的人就是有資格狂放自大。如科技界的喬布斯、影視界的卡梅隆。誰讓人家能創造世人驚歎的成績。

14、 李開復的生活背景和工作環境離我們一般人真的太遙遠了。面對現實,身為每天還在為生計奮鬥的人,有我們要走的路。

《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500字4

《世界因你不同》是李開復先生的一本自傳,書中講述了他如何從一個調皮搗蛋的“小皇帝”,11歲的留學生,26歲的副教授,33歲的蘋果副總裁,谷歌中國的'創始人,一直走向全球化的職業經理人,成為員工們喜愛的開復總裁,成為學生們尊敬的開復導師。通篇讀來,字裡行間充滿著自信的光芒,在多個全球頂尖公司裡擔任高管的職場經驗讓人眼界開闊,那份歲月流逝中沉澱下來的智慧和勤勉更讓人心生欽佩。

在書中,他描寫了一次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著種種艱難的選擇時對自己說:“Follow your heart,聽從內心的聲音,全力以赴地為那個聲音努力、拼搏,直到到達彼岸”。1990年他放棄了做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加盟了蘋果公司,加入了“用產品改變世界”的隊伍。一般人看來,他放棄了穩定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教授在社會上相對受人尊敬的地位,是否衝動多過理智。但是,他卻覺得自己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視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因為,這個選擇是他內心真正的期待:“想好了,不再動搖”。同樣多年後,他依然遵從內心,懷著一顆永不泯滅的中國心, 放棄了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谷歌,選擇回到祖國建立“創新工場”。這,需要多大的掙扎和勇氣。其實,每一次放棄與選擇,都是“舍”與“得”的對應,但人們只有傾聽內心的聲音,真正做到“捨棄”,才能讓自己全力以赴,到達心中的下一個理想國。

李開復在書中提到:make a difference是他的大學哲學老師最為推崇的人生態度:試想一個有你和沒有你的世界,然後對此作出比較,或許這就是人生的哲學意義所在。我想,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平凡人,這個廣袤的世界是否有你,或許並不不會怎麼樣。但是,每個人生存的意義,就在於要認識到自己的存在,讓周圍的人和事物因為你的態度與選擇而產生有益的影響,發生有益的變化,哪怕是一點點,也足以讓我們執著無懼,追隨夢想,邁步向前。

別人的路,始終是別人的,無可複製。但是追隨我心,做最好的自己,並把最好的自己呈現出來,就是你一生的意義。

《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500字5

李開復是國際IT界的知名人士,也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1998年,李開復加盟微軟公司,並隨後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之後加入谷歌公司,並擔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一職。20xx年9月4日,宣佈離職並創辦創新工場任董事長兼執行長。

李開復曾經在蘋果、SGI、微軟和谷歌這樣的世界一流的IT公司任高管,而且還使微軟和谷歌因他的去留問題而對簿公堂,可見他的能力非比尋常,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這就值得我們去思考了。

李開復在《世界因你不同》這本書中,向我們介紹了自己在小時候、大學中以及工作後的經歷,我們可以從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中看出來,正是李開復的努力、樂觀、寬容等等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功。

我最喜歡書中的一句話“人生在世時間非常短,如果你總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麼一生過去了,你留下來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惱。我常常說追隨我心,當然追隨我心必須是要在負責、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這個前提之下,冒一些風險也是值得的。雖然經歷風險的日子可能會比較艱難,但如果我不這樣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後,我可能會後悔終生。”是啊,珍惜時間對於我們來說是最基本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利用有限的時間,創造出無盡的財富,那麼我們才真算是真正的成功。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的感覺到,李開復的成功絕非偶然,正是因為他有讓世界因自己而不同的信念,這個信念也支援著他,使他產生向前、向上的動力。

我們在生活中,有幾人能像李開復一樣努力、一樣積極向上呢?讓我們抓住一切去探尋生命的意義,總有一天,世界將因我們而不同!

《世界因你不同》讀後感500字6

李開復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堅持著一個價值觀:“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他成功了,無論是在蘋果、SGI、微軟還是谷歌,他都創造了奇蹟。世界,確實因他而不同。

其實,李開復的道路並不平坦,可以說是跌宕坎坷的,可是,他又能自信地面對一次又一次挑戰,成功地攀上一個又一個高峰。所以在我初讀《世界因你不同》時,我有種輕視它的感覺,因為自傳在我眼中一向是“自誇”、“吹噓”的代名詞。可是當我沉下心來讀下去的時候,我不是被他的崢嶸歲月深深地吸引,而是被他的自信抉擇所觸動:大學裡的轉系;離開蘋果到SGI;幾次離職又幾次上任……到20xx年辭職創辦創新工場任董事長兼執行長。也許在我們看來,如果他沒有加盟谷歌,並使它更出名,那他會是一個傻到透頂的人,因為他放棄了那麼多於我們而言的“肥差”。可是,反過來想一想,他的成功也正在於他對他的抉擇很有信心,並且認真的走下去,才成就了他今天的名聲和事業。

古往今來,還有很多與他一樣歷經坎坷取得成功的人。他們的成功就在於:也許常常失望,但卻從不絕望。他們相信自己並且不停地與命運搏鬥,勝利了,將命運踩在腳下,失敗了,從頭再來。海倫·凱勒相信“信心是命運的主宰”,將命運的絆腳石遠遠拋開;居里夫人深諳“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克服重重困難發現了鐳;卓別林堅信“人必須有自信,這是成功的祕密”,於是締造了他在電影界的不朽地位;莎士比亞也說過:“對自己都不信任,還會信任什麼真理?”歷史上的一個個英雄因為自信,他們的世界也變得精彩絕倫、與眾不同。荊軻,勇敢地刺秦王;劉翔,跨越了多少障礙……

我很贊同李開復對成功的理解:不要小看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世界會因你不同。我們崇拜的每個偶像不是天生就是別人的偶像,他們都是由於自信才獲得機會直達成功的。哪怕是天才如周杰倫,若他沒有足夠的自信承諾10天寫50首曲子,今天也不會出現周董的名號了!

世界因我不同,世界會因自信的我而不同。同學們,讓你的世界因自信的你而不同,做好準備了嗎?Just believe yourself!世界,因你不同!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