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讀書分享

才智咖 人氣:2.64W

你們想不想知道有關《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內容呢?那麼下面小編給你們分享兩篇別人寫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分享,給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讀書分享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對於專業書籍的過多複習,偶爾想看看別緻的其他書籍。隨意翻姐姐的書,一本封面像火焰一樣的書奪取了我的眼球——《追風箏的人》。

它講述的是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這部小說是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戰亂之後的美國為背景,小說高潮殘忍卻夾雜著美麗,令人不忍揭露。

作者胡塞尼在書中這樣闡述當時的阿富汗戰亂:在喀布林,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為了獲得懸賞或者因為受到威脅,人們彼此告密,鄰居告發鄰居,兒童揭發父母,兄弟陷害兄弟,僕人背叛主人,朋友出賣朋友。喀布林人分成兩派,告密的和沒有告密的。最麻煩的是,沒有人知道誰屬於那一派。裁縫給你量身時,你幾句無心快語可能會讓你身處波勒卡其區的黑牢——教師裡面也有這樣的人,他們教小孩監視父母,該監聽些什麼,該向誰告發。戰亂帶給人的不信任、恐懼、陰影,戰亂摧毀的那些美麗,書中讀的到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和平的.美好向往。

末尾作者用“我追”來結束全文、昇華全文、詮釋全文。作者追的是當年那個藍色的風箏,還是追尋當年幸福的童年,亦或是在追尋和平的故鄉……不盡的遐想。

這部小說共360頁,用業餘七天時間,將它一氣呵成,留戀的片段回頭重複,彷彿我看到了那些畫面,那麼美好、悽慘、富有色彩。所有世間美好都抵不過戰爭。作者將當時的畫面真實地展現給讀者,讓我們瞭解世界歷史,拓展我們價值觀的同時,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我也非常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喜歡作者闡述畫面的別緻方式。作者的這部大氣之作,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瞭解並懂得悲憫阿富汗人們,明白和平的偉大意義。

不斷的深思、不斷的遐想,和平的正真意義是什麼?敏銳、真實的東西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而《追風箏的人》就是對和平的反喻解釋,走在當下和平主義的社會大道上,我們是幸福的,我們並不需要多麼偉大,僅僅需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的這段青春,經營好自己的這番田地,努力工作,關愛他人便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