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讀後感1500字(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3.2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紅樓夢的讀後感1500字(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紅樓夢的讀後感1500字(通用5篇)

紅樓夢的讀後感1500字1

我不是“紅學家”,不懂得專業或專門的“紅學”研究法。然而我自認為算是《紅樓夢》的忠實的讀者。《紅樓夢》對我這個讀者來說是唯一的一部永遠讀不完、永遠讀不厭,可以終身閱讀的書,不論從哪一頁翻開都可以讀。

讀來讀去,我個人覺得《紅樓夢》其實並不夠切題,思來想去還是是《石頭記》的名字更好一些。

從補天遺石引出絳珠仙草,引出木石前盟的故事。而石頭卻進一步上升為玉石,又引出了金鎖,引出金玉良緣的故事。歸根到底,總體還是以“石頭”為線索的。雖然全書猶如南柯一夢、莊周夢蝶,但是僅僅有“夢”之說法,“紅樓”雖在文字有所提及,但確實一筆帶過,有點牽強之嫌。

不得不說《紅樓夢》是中國封建文學的落日餘暉、巔峰之作。歷代評論家都認為這一本奇書,其中融入了中國的佛、儒、道三大精神領域的各種思想,包羅永珍涉獵的範圍也極其廣泛。用詞之精妙絕倫,構思之神來之筆,謂為驚歎。

記得在《紅樓夢》第二回寫到賈雨村和冷子興的交往,不過兩句話:雨村最贊這冷子興是個有大本領的人,這子興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最相投機。但是這可以用“狼狽為奸”的文人與商賈的聯誼,文人敬佩商賈的大本領,商賈豔羨文人的斯文名,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在很多解讀中,林黛玉是超脫世俗的,但我覺得林黛玉其實也是很會變通的,她的心事重重,寄人籬下、如臨深淵的慎重心態,以及入鄉隨俗的人情世故。比如飯後喝茶等等瑣碎小事上,黛玉便注意到賈府與林家的不同,而且十分的隨和。如此看來,黛玉並沒有那種病態中的脆弱與毫無城府,而是懂得委曲求全。或許有人會說那黛玉對待寶玉是何等的任性。其實這只是多面性之一,人們面對愛情總是盲目的和大膽的,黛玉在長時間的壓抑之下,愛的太痛太痛,在寶玉的那裡好不容易求得一份釋放與“特權”待遇。要是不在寶玉這裡爆發,難道要像魯迅所說那樣“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去!”這只是黛玉小女人的一面,難道這都不允許嗎?

不知道曹雪芹是否想到自己的作品被無數的人在解讀,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是該含笑九泉還是啼笑皆非;不知道曹雪芹是否會為自己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而欣喜,這或許是中國文人的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節吧。但作為學生,卻對古人可謂恨之入骨,你好端端的寫什麼名著,搞得後面一群后學者中產生了一大批學術流氓“紅學專家”,吃飽撐的去寫什麼研究報告,讓學生的考試苦不堪言。(確實有很多大家,比如王國維等等,但我還是較為贊同宗璞對王蒙“作家學者化”的說法,並且王蒙在自己的《紅樓夢啟示錄》一書中很謙遜地稱自己的這個不是解讀什麼“紅學”,僅僅是以札記體的記錄自己的讀後感。)

很多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解讀所謂的名著,不論是平頭百姓還是學者專家級的,最多會產生了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區分,但是歸結起來都是在寫自己的讀後感。只是因為人們的世俗觀念和尊卑秩序,於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卻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這並非在否定馬克思唯物主義的人民創造歷史論,只是殘酷的現實讓人們在仰望巨人,滾滾洪流剩下的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作為一個業餘的讀者,我有一個直覺。曹雪芹深知他的作品的巨集大與細緻,越寫越是陷入生活的大海,越是難以收筆。這對作家是多麼幸福啊,這也給作家帶來無際的煩惱和壓力。或許曹雪芹寫完了後四十回,不慎丟失了無法傳承下來,也或許曹雪芹的《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他便“出師未捷身先死”。至於後面四十回誰人所寫那都無關緊要,就算不是很理想,但也大體在曹雪芹的思路下完成。反正作為讀者,我也深感幸福,能夠在這支“未完成的交響樂”裡品讀,感悟自己的理想國,多麼美妙啊!

《紅樓夢》是一本挖掘不盡的書,其豐富的內容和思想將會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歲月的積澱,被解讀出新的東西,產生新的認識。

紅樓夢的讀後感1500字2

寶釵一向都是封建社會裡的完美人物,她識大體又不似熙鳳般狠辣,有才氣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訥,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極端。寶釵,能夠用完美來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脫俗,恍若仙子般傾城;熙鳳的美是傲,她機關算盡太聰明,傲瞰人間,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雲的美是憨,是芍藥花下的天真爛漫;而寶釵,則是那句“淡極始知花更豔”,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傾國,默默獨居一隅,卻不知早已驚豔了滿堂搖曳的春風。

一向在想,寶釵在乎的到底是什麼?妙齡少女,黛玉有她的風露清愁,熙鳳有她的機關聰明,而寶釵,似是無慾無求,真真“淡極”,卻顯得“更豔”。

寶釵是封建主義絕對的擁護者,她從來不喜像黛玉那樣的傷春悲秋,從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賈寶玉就說過,寶釵並不喜作閨怨詩,也不許寶琴作,可見她對閨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會去望著“花謝花飛飛滿天”悲慼,更不會嘆“紅消香斷有誰憐”,她心裡的女子,或者說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晝掩門”。她和林黛玉一樣擁有傾世芳姿,卻不像林黛玉一樣想將來將何去何從,只想如何過好此刻,這是她“淡極”,更是她對封建制度的崇尚。

寶釵的“淡極”也與她的生平遭遇有關,自小父親亡故,哥哥又愚笨無用,雖是女兒卻也要持家掌事,寶釵早早便接觸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這個封建的社會,她的性格也許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還是正因她要過得好而被修整過的。黛玉能明白現實的殘酷,而寶釵卻知道怎樣去應對殘酷的現實。不得不說,寶釵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正因此,她的“淡極”並非她無慾無求,是她已經有了潛質和氣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間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正因她已經融入了現實,已經能讓自己在現實裡過得很好,甚至讓自己完美無暇,淡極更豔。

寶釵“淡極”,但並非“無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適應著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寶釵的“德”是讓人讚歎的,可也是為她自己悲嘆的,寶釵一心想讓寶玉早日步入仕途,為他謀一光明前程而費盡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會成為榮國府的寶二奶奶,寶釵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於對寶玉的真情上的,正因她明白封建社會的定理,正因她遵循並信奉著封建社會的規則,她便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告訴寶玉,於理,寶釵的一番苦心苦意著實令人讚歎。但是於情,這偏偏不是適合寶玉的路,寶釵有“停機德”,可寶玉卻沒有“懸樑悟”,寶釵的良苦用心也就適得其反,讓寶玉心生厭倦。寶釵是理性的,她知道這樣對寶玉有益無害,誰叫寶玉卻如此輕視功名還罵其“祿蠹”,寶釵之德,也只能付諸東流了。

而對於黛玉,寶釵一向都是友善的,儘管剛進府中黛玉曾多次明著嘲諷,她也沒有多說一句,在聽到黛玉用《牡丹亭》裡的句子作酒令時,寶釵反而句句真誠地勸了一番,連向來對他人言語極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寶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專程遣人送燕窩來;之後搬出大觀園又獨獨寫了四賦贈與黛玉。對於同為才女佳人的黛玉,寶釵是惺惺相惜的,但她們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與寶釵的遵從和信奉水火不容,她們無法成為同道中人,卻能做彼此憐惜的姐妹,是正因寶釵始終如一的友善和情誼。

正如湘雲笑說的,縱是黛玉,也挑不出寶釵的一點短來。寶釵在這個波濤暗湧的封建社會裡已經學會了如何處事應變,在榮國府裡博得了眾人的喜愛,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寶玉,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無法擺脫命運,也無法爭取自己的`幸福。寶釵的悲哀,是她從來不知道她的堅持一向就是錯誤的,她爭取的東西並不是屬於她的,只但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變什麼。

嘆只嘆,如果寶釵遇到的不是寶玉,她必須能在屬於她的社會裡綻放她獨有的風雅,一如傾國的牡丹,融了滿院淡淡的香,詮釋著她的完美。

紅樓夢的讀後感1500字3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紅樓夢》這本書,並曾一度沉浸在書中那個世界,它應該說是我在文學方面的一個啟蒙老師吧。那時候我形容程度必用“真真是”,說話、寫作文也是半文不白、用字極簡的,而整日的情態,用閨蜜的話來說,就是“活脫脫一個林黛玉”。我可以一個早上賴在床上不起,同住的大姐姐投入地按著手機聊QQ,我便樂滋滋地看我的簡版《紅樓夢》。我寫的一篇作文《緣》裡這樣描述:

“天剛矇矇亮,一睜眼,手裡就多出一本《紅樓夢》,雖然是少兒版的,仍是看得不亦樂乎。黛玉滴在帕子上的眼淚,湘雲醉臥芍藥裀的姿態,晴雯撕扇時的大笑,這些場景好像都從書中跳出來,在我的面前上演。通常是一個早晨看上一遍,心裡五味雜陳,身上彷彿多了許多塵世苦樂,令人唏噓。”

更令我著迷的是電視劇87版《紅樓夢》。這部優秀的影視經典,在當時,如此深深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心靈。裡面的每一個人,每一種神態都歷歷在目,我百看不厭。回看時最常點播的就是“判冤決獄平兒行權”這回,丫頭們在大觀園裡自在地發展自己的天性,我真愛這種情趣。

七年級下學期,因為父母工作調動,我轉學到了山下。開始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夥伴。孤零,野草一般,在陌生的環境裡時而不安。這時候讀紅樓,依然喜歡平兒,喜歡湘雲,卻更在我們的悲劇主人公黛玉姑娘身上找到了共鳴。我在語文書的扉頁上寫“一年三百六十夜,風刀霜劍嚴相逼”,我把冬日裡凍死的一隻雛鳥埋在一株牡丹花旁。現在看,有點太矯情了。

後來我開始看一些紅學界的評論,知道了脂硯齋、畸笏叟、周汝昌、劉心武,才反應過來,我的枕邊書《紅樓夢》裡竟然還有那麼多隱祕,那麼多可待研究的內容。草蛇灰線的結構,名字的隱喻,詩詞對人物命運的暗示,如江南水網一般密密交織的生活。那時最愛聽劉心武講紅樓,至今還記得,有一天中午看《百家講壇》,正好是劉心武講黛玉。我看了之後去歇中覺,卻還在想著剛剛他所講,就怎麼也睡不著了,太想發聲了,就爬起來碼字,寫了一篇《葬花吟》,裡面這樣寫到:

“曹雪芹塑造的你,真實可愛,卻有一點超前的藝術境界,你的葬花就是一個行為藝術。我們甚至都能想象得出來:一日,天氣較好,你拿著特製的輕巧花鋤,沿著早已設定好的路線,緩緩走著,你手裡還拿著早已準備的葬花辭,來到一條小溪邊,開啟裝有一路收集來的落花的花袋,開始葬花。輕輕地掩埋,輕輕地吟著詞。

你那靈氣的文字,那滿是哀傷的詞調,那詩魂,無不讓我們傾倒。”

可不是,歷史上那麼多有才華的女詩人,謝道韞、朱淑真、李清照的形象如今都有些模糊了,可大家卻都還記得有那麼一個多情的女子,她是她們之中最能被想象的那一個。

學習壓力最大的高三階段,《紅樓夢》又成了我的枕邊書。很久沒讀,這次又完完整整地讀完了前八十回,我說不出那種感覺,我覺得之前看了那麼多紅學學說和評論解釋,都不如看原著那麼靠譜,像“撥開雲霧見青天”。一方面,如形容科普作品的一段話:“科普最重要的作用應該是消除你對繁冗知識的恐懼,提升你學習的興趣,同時預先給你一個淺顯易懂的理解方式,使你不至於太迷茫。直白地說,就是看完文章第一反應應該是‘原來XX挺有意思的啊,也不難懂,我去好好看課本了!’而不是‘原來XX就是這個意思啊,你一說我就懂了嘛。過!”不能以看紅學界的百家之言,來替代看原著。別人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另一方面,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本就可以很純粹地去讀一本書,有自己的思考啊。比如這次讀,我就對「識分定情悟梨香院」這回印象很深,這回主要講的是梨香院的小戲子齡官,戲唱得特別好,寶玉就特意跑來央她唱一套嫋晴絲,她冷冷地拒絕了。這可讓受萬人寵愛的寶二爺討了一個沒趣,原來自己並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各有各的緣分。於是齡官衷情於賈薔,他便半點嫉妒、毀滅之心都沒有。

紅樓夢的讀後感1500字4

《紅樓夢》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記敘了四大家族的興衰榮辱,其中刻畫的人物形象都有著獨特的風景,供人們慢慢品評,細細回味。

多少次讀紅樓,方知道人生竟是咫尺天涯,那座繁華的大觀園也只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卻隔絕了許多院外的汙濁,當院外的黑暗勢力一點點的侵入院內,便是無法挽回的悲劇開場。林黛玉的瀟湘館,十二女伶的離鄉怨,薛寶釵的恨無緣,直到賈寶玉懸崖前撒手離紅怨,無不讓人淚落沾襟。

林黛玉,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子,桂撫秋難耐,她的海棠詩技驚四座,冷風敲窗時引出了秋窗風雨夕,在水邊付出了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賈府,只有寶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共讀西廂,情愫暗生,那是她對封建禮教的直接挑戰;兩方舊帕,幾多情思,那是她為自己的愛情做鬥爭。一次次,她用久病的身軀擔起愛情的希望,但大觀園的高牆是她的障礙,沒落的封建世家不是她的依託。一則“調報計”讓黛玉在憂傷中孤獨的死去。正如一片落葉從樹上落下,再風中打著轉卻不肯入土,最終還是免不了零落成泥的命運。黛玉得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看不得寶玉和別的姑娘共下一盤棋,她在為自己的愛情做了無數次抗爭卻失敗了,太虛幻境才是她的淨土,瀟湘館裡瀰漫著她生命的芳香。

薛寶釵博學多才,她知曉許多風土人情和古今故事,雖然她也留居賈府,卻有這么做寶二奶奶的青雲之志,處處留心觀察,“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是她的處事態度。金釧兒被王夫人逼死,事後王夫人心中不安,寶釵冷酷地說釧兒是失足落水死的;在賈母給她過生日時揣摩賈母的心思選戲選食……寶釵的這套處世態度得到了賈府上下的喜歡,她勸寶玉多讀些仕途經濟為日後獲得高官厚祿做準備,卻讓寶玉對她愈發方案。寶釵空有一副婚姻的軀殼卻得不到寶玉的真愛,最終落了個獨守空房的悲慘命運。

“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是《紅樓夢》中興兒對王熙鳳的評價。王熙鳳是《紅樓夢》中的一個勢力人物。嗜錢如命的王熙鳳為了自己的私利,私扣僕人月錢,敲詐丈夫賈璉,謊騙尤二姐,此外,王熙鳳因利益關係對自己的親人呈現出不同的親疏,足以證明她的自私。王熙鳳的大肆揮霍最終導致賈府走向衰落,為應對賈母八十大壽不得不變賣府中物品;因還不起一名暴發戶的五千兩白銀而將探春遠嫁;王熙鳳藥方中的二兩人蔘無法供應……王熙鳳一生用盡心機,最後卻是淒厲的死去,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不好讀書,最喜歡和姑娘們在內帷中廝混,他認為“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見了男人便覺濁臭逼人。”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她和黛玉共讀西廂;受到父親毒打後仍不忘安慰黛玉,為晴雯撰寫祭文……他和黛玉的愛情卻沒有得到封建家長的贊同,他們認為只有捍衛封建制度的寶釵才配做他的妻子。寶玉生性叛逆,偏僻又乖張,他蔑視功名利祿,不願走“學而優則仕”的仕途;鍾愛和憐憫女孩,鍾愛她們的純潔美麗和過人的才智,憐憫談們的不幸遭遇。他尋求的愛情是志同道合,兩情相悅,卻忽略了周圍的一切,這是一起普通人的悲劇,而普通人無法避免的悲劇才是真正的悲劇。

在那個世態炎涼貧富懸殊的社會,階級不平等和地位的不公正是形成黑暗社會的根源,紅樓一夢寫盡了大觀園的繁盛和豆蔻年華的熱烈,也寫盡了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劇。那一個個鮮活的紅顏,或純潔善良,或有著幾分才華,又一個個被成年男子所扼殺:李紈年輕守寡,迎春被折磨致死,惜春出家,金釧兒跳井自盡,可卿含冤而終……這樣的紅樓,是為那個黑暗社會潸然淚下的感慨,是對大觀園女性的憐憫。那樣一個小小的大觀園只是當時黑暗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那個溫柔富貴鄉,有勾心鬥角,又凶狠殘暴,在這個烈火焚燒的世界裡塑造了大量勇於抗爭的人物形象,他們不被世俗所汙染,而是用高潔的姿態去面對黑暗,讓我們看到了那世間生命的覺醒。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斯人已逝,風景依舊,曹雪芹用他那帶有墨香的筆和銳利的筆尖揭露了黑暗社會上的種種不公,寫盡世界種種生命的風景。

紅樓夢的讀後感1500字5

還記得我最早讀到的名著就是世人皆知的《西遊記》,那個降妖除魔的孫悟空,他從不在困難面前低眉折腰,更不向任何人屈服。我由敬佩孫悟空,轉而喜歡名著。不久,我又讀到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那裡我認識了保爾?;柯察金,他讓我真正理解了“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含義。再後來我見到了《金瓶梅》,可是我只讀到了橫溢的物慾肉 欲。為此我曾一度的彷徨迷惘,原來小說竟然也有如此的惡俗。那一段時間,我幾乎對小說產生了懷疑,以致一度不再相信真善美,直到我讀到了《紅樓夢》。

《紅樓夢》的確讓人耳目一新,我為之折服沉迷。那個歷來被人視為圓滑世故工於心計的薛寶釵,即便有許多人稱她為“冷美人”,對她大加討伐之詞,我依然認為她“任是無情也動人”。

寶釵是個封建社會典型的大家閨秀。她舉止端莊,性格穩重,溫柔體貼,而且聰明機智博學多才。她既慷慨大度禮數週全,又不拘於小節。當王夫人急需二件衣物給投井的自盡丫頭金釧妝裹時,薛寶釵主動拿出自己的兩套新裁的衣服以解王夫人燃眉之急,毫不考慮衣服給死人穿的忌諱。薛蟠從外地帶回一些南方特產,送給薛寶釵,她又將此分送給每一個人,連趙姨娘都感激不盡,誠可謂禮數周到。在賈府眾人(除寶玉外)的眼裡她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少女。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說她工於心計。難道說只有厚此薄彼才能顯出她待人真誠嗎?我鄙視那些當面把你贊成神,背後把你貶成鬼,斤斤計較於小事,看領導的臉色行事,媚上欺下的人。

薛寶釵無論是在長輩面前還是在丫頭面前都一團和氣。這就無怪乎賈母、王夫人對她青眼有加,襲人、麝月對她敬佩無比,就連一向心存芥蒂,懷疑她“有心藏奸”的林黛玉也一度把她當作知己。試想,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討好長輩,怎麼可能讓所有的人都一直對她有額首稱讚?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即使薛寶釵一直都在作假,如果她永遠如此,那又何妨呢?我們又何必指責她呢?我曾為此痛心疾首,既為寶釵也為那些本來毫無瑕疵,卻因此遭人嫉恨,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的善良的人,因而十分希望世人能多一些客觀少一些偏見。

當我看到她成為“寶二奶奶”時,我由衷地替她高興。儘管寶黛二人未能結下美滿的姻緣,黛玉含恨而終,挺讓人遺憾的。但我認為她更應該得到這份愛情,因為她付出了,而付出就應該得到。她的成功只能說是“好風憑藉力,扶我上青雲”。我們為什麼非要過多地因此而指責她呢,世界上有多少人不是因此而成功的呢?

寶玉那樣一個痛恨讀書頑劣不堪的男子,如果娶了整天哭哭啼啼耍小性子的黛玉,他如何讓家族興盛呢?莫說賈府早就是一個瀕臨滅亡的“百足之蟲”,縱然是正處於興旺發達之際,如果交給寶黛二人,也定然會落個既死且僵的下場

。試想婚姻陷入了僵局,愛情又怎麼會美滿呢?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接受薛寶釵呢?她待人隨和,處事謹慎,肯定不做第二個“王熙鳳”,騎在別人頭上作威作福,自然賈府也不會那麼快就“唿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我們沒理由不相信她的才幹,要不高鄂怎麼會寫出日後的“蘭桂齊芳”?

正如溫飽是一種幸福,飢餓的人才能體會;寧靜是一種幸福,喧囂才能體會;自由是一種幸福,戰亂才能體會。也許薛寶釵的追求只有她才懂。而她那種追求完美的精神,則讓我深深地敬佩。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她那樣為了理想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我堅信“我的未來不是夢”,因此“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

我的眼前又一次浮現出薛寶釵那雍容大度的笑容。在大觀園那百花搖曳生姿、各盡其美的群芳之中,她顧盼生輝“任是無情也動人”。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曾說“我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我要說我獨愛薛寶釵這在大廈將傾之際依然追求完美的“冷香”。我因此更愛世界文化長廊百花搖曳之中那獨放異姿的名著。它的語言優美著我的視覺,它的思想啟迪著我的靈魂,它的精神激勵著我一步步走向成功,一點點地體味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