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6篇

才智咖 人氣:1.3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6篇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1

讀《三國演義》有感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

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2

我用一個寒假的時間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改編的,主要講了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故事。在以前讀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只覺得曹操很奸詐,很不喜歡他。但是讀完原著以後,我對他的認識有了“180°的大轉彎”,覺得他身上也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樂觀對待。在曹操打敗仗後走華容道時,他在每一個險要的關卡都笑諸葛亮沒有想周全。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後,都會出現一員大將,將他打的落花流水。雖然自己在最後因為關羽的忠義而放了他,但只能說算他走運。在華容道上,曹操差點喪命,也折了很多兵馬,但是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認為敗兵乃兵家常事,非常樂觀。正是因為這份樂觀,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敗後都東山再起,贏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生非常愛人才。曹操在長阪坡之戰中不讓手下傷害趙雲,只擒住他,是因為他想收服趙雲,讓他為自己效力。曹操為了讓徐庶成為自己的謀士,也費了不少心思。曹操知道徐庶是一個孝子,父親自幼去世,便處處都聽母親的。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親請來,然後每天給她送禮,徐母便寫信答謝,然後曹操再讓手下模仿徐母的字跡,給徐庶寫信,叫他來為曹操效力。這兩件事說明了曹操非常喜歡有才華的人,即使以前曾是敵人也無所謂,所以很多能人都聚集到了曹操的帳下,使得自己的隊伍漸漸壯大了起來。

曹操身上雖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很多缺點。

曹操非常多疑,不聽取別人的勸告。曹操在晚年腦袋裡長了一個瘤子,經常頭疼,並且疼起來就生不如死,很多名醫都束手無策。這時曹操請神醫華佗為自己醫治,華佗說要用鋒利的斧頭把腦殼撬開,然後去除腦瘤。這也就是開顱手術,現在說來很平常,但是在古代沒有這樣的醫治方法,也只有神醫華佗可以做。但是曹操認為華佗要害他,就放到監獄裡嚴刑拷打,華佗年邁,便死在了獄中,不久曹操也死了。雖然曹操的多疑讓他打了許多勝仗,但是也誤殺了許多能人,還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曹操特別的奸詐。曹操在刺殺董卓失敗的情況下,與陳宮一起逃難到了父親的好友呂伯奢家裡。晚上呂伯奢到遠處去打酒,家裡人則準備殺豬招待他們,正當他們磨刀商量怎麼殺豬的時候,被曹操聽見了,以為要殺他,然後殺了呂伯奢一家老小。再後來,他到廚房裡看見了綁在門上了豬和一鍋開水,才恍然大悟,是主人要殺豬款待他。這時他逃出呂伯奢家中,正與打酒回來的呂伯奢相遇,也將他殺死。與曹操同行的陳宮憤怒不已,棄他而去,而曹操卻說:“寧教天下人負我,休叫我負天下人”。

曹操的性格是複雜的,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成敗,使他與劉備、孫權、三分天下。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3

三國,一個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時代,也就此在羅貫中的筆下慢慢拉開了帷幕。

可以說,《三國演義》成功的塑造了很多人物,如仁義雙全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奸詐卑鄙的曹操等等。從文學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部偉大的文學鉅著。但是如果從歷史方面看,《三國演義》必須受到人們的正視,演義和歷史畢竟不同,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為了小說的可讀性而在歷史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和渲染,和歷史真相已經大不同了。

《三國演義》這部書對曹操的黑化嚴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們印象中是個奸臣,曹操從一代亂世奸雄成了白臉奸相的亂臣賊子,受到老百姓的厭惡和文人的口誅筆伐。殊不知,曹操的文學造詣極深,挑出來個詩歌都是經典。曹操率兵打仗可謂是出神入化,他詮釋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用兵之道。後人詬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可事實上,曹操只是說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本是就事論事,但加了寥寥幾字,將曹操推進了萬丈深淵。而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太片面,那並不是曹操的想法。曹操的謀士獻計,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敵方勢力為了把他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才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沒有曹操,東漢亡得更早,曹操早期是漢室忠臣,只不過後來野心膨脹,也理所當然。漢室氣數已盡,必須有人來開創一個新的王朝。曹操代表了寒門庶族打壓士族,欲開創一個新的王朝,卻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寫成奸佞。可悲可嘆可惜,但曹操依舊是曹操,是那個胸有韜略、頗有英主之氣的曹操。過了千年萬年,他依舊是曹操。

至於劉備,則是為了曹操而生。有反面就要有正面,有對比才會有傷害。他將劉備塑造成了一個仁義禮智信的梟雄,一個儒家思想的產物。在演義中,劉備成了仁義雙全的人,也是個靠眼淚吃飯的人,但他實則是個豪氣沖天、英姿勃發的亂世梟雄。卻因為演義和歷史中劉備形象的反差,造成了劉備又一個奸詐虛偽的名聲。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了一番話,簡單來說就是“這孩子你看的上的話就輔佐,看不上的話就廢了他”,這是個試探,諸葛亮也不傻,所以承諾輔佐幼主,至死不渝。很多人因此說劉備虛偽,可是他們又如何懂得帝王心術,都是被儒家思想蒙了雙眼。還有等等事例,梟雄如此,筆桿子的責任有多大。

還有很多人被神化,比如關羽,還把孫堅斬華雄的戰績扣到了關羽帽子上,大力渲染,好事都歸劉備他們了,尊劉貶曹的主旨毀了人們的三國觀。但主要原因還是讀者,對演義要正視,對演義和歷史要區分,不能混淆一談。

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三國鼎立,三雄都有各自的過人之處,李宗吾的《厚黑學》中寫到“曹操黑,劉備厚,孫權又黑又厚,卻黑不過曹操,厚不過劉備”,這是個簡明扼要、一針見血的評價。我也希望大家正視歷史,正視演義,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思想,正確對待、理性思考每一個問題。做一個智者,是學生的目標,更是天下學子的責任。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奸雄曹操,據陳留,討董卓,徵袁術,平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後破馬超,敗韓遂,拿定西涼,欲徵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赤壁,從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風雲變幻,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文爭武鬥,英傑輩出。

蜀漢丞相諸葛亮原在南陽隆中躬耕隱居,本不想聞達於諸侯,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共圖“匡復漢室”大業,他深受其感動,遂與劉備暢論天下大事,未出茅廬已三分天下,出山後,博望坡初次用兵用幾千人馬殺退曹操十萬大軍,接著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智激周瑜,促成了著名的赤壁之戰,燒得曹操八十萬大軍灰飛煙滅,片甲不留,使他再無力發動大規模南征,狼狽逃回北方,大大挫傷了曹軍的銳氣。並且進一步智激周瑜血戰曹仁,他則趁機取南郡,奪荊襄,建立蓄軍養兵的根據地。先帝伐吳失敗,諸葛亮受託孤之重,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盡心輔佐漢帝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病死軍中,諸葛亮足智多謀,機警善辯,忠心謹慎,執法嚴明,是封建時代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的藝術典型。

東吳水軍都督周瑜,年少氣盛,但卻深曉韜略,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是一個頗具軍事才幹和政治才幹的人物。當年曹操南下侵吳,就是他和諸葛亮共同指揮孫劉聯軍大破曹軍於赤壁,戰前,他曾利用蔣幹使反間計除掉了曹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並利用蔣幹第二次過江之際讓龐統給曹操獻上連環計,讓曹營戰船作繭自縛。但此人心胸狹隘,自負好勝,缺乏容人之量,最終落得被活活氣死的下場。

我沒有關公的英勇無比;沒有張飛的赤膽忠心;也沒有劉備的仁義善良,我只是我。在和平的年代裡,這裡沒有戰爭,沒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也做不了英雄,但兩千年來,天變、地變、國邊、人變,滄海桑田,無不變的事物,然而社會構成的相生相剋,此消彼長,強弱退換,進步退化的生存法則卻從未變過。我們期待桃園三結義的兄弟,雖不用出生入死,卻想一起去奮鬥美好的未來。不一定要兵戎相見,考的卻是應變能力,在這個社會上,弱肉強食依然是社會的法則,無形的鬥爭每天都在上演唯有學會應變,變得強大,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最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馬炎統一三國,其實也沒有最後的勝者,也沒有失敗者。司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孫權也不是失敗者。他們都在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出他們最絢麗的光彩,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5

寒假裡,我利用課餘時間,完完整整地把《三國演義》看了一遍,《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政權瓦解後三個國家三足鼎立,相互牽制併發生戰爭,最終司馬昭結束三國分裂狀態,統一中國。在這本書裡,有很多人物都是人中龍鳳,聰明並且驍勇善戰,但是,我最佩服和欣賞的人是諸葛亮。我對他真是讚歎不已。

諸葛亮是個將才,在軍隊中起到很好的領導作用。有一次他帶著五千騎兵去送糧草,突然斥候趕來報道說,司馬懿帶領了15萬大軍,向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身邊沒有可用之大將,只有2500名老弱殘兵駐守城中。他身邊的幾位文官聽到這樣的緊急軍情急得團團轉,不知所措。但是諸葛亮卻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開啟四個方向的城門,每個城門裡派20名老兵打扮成農民的樣子打掃街道。”他自己便攜帶著古琴和兩位琴童,微笑著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的軍隊來到城門前,看見大門敞開,反而起了疑心,懷疑諸葛亮是誘敵深入,不敢進城,他們擔心城內有埋伏,於是反而退兵40裡地。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空城計”。“空城計”是諸葛亮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特徵,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更重要的是,這次空城計考驗了諸葛亮和司馬懿所能承受的心理壓力,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諸葛亮不僅聰明,而且還非常忠誠。《三國演義》中白帝城託孤這段故事說的是當時劉備病危,召諸葛亮和李嚴託孤。名為託孤,實為禪讓,君王之位有德者得之。諸葛亮哭著說發:“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裡展示了諸葛亮對劉備以及他兒子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在我看來,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有能力一統天下的人才,但是他沒有野心去取代劉禪,反而是一心一意地輔佐劉禪,他的忠心日月可鑑,這讓我非常佩服。

最後,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也讓我大開眼界。古代沒有汽車飛機可以快速運輸各類軍需用品,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 ,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書上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裝置,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裝置,相當於汽車的車廂。在蜀地行路難的實際地理環境中,木牛流馬為蜀軍運輸糧草做出了很多貢獻。諸葛亮還自己設計了諸葛連弩,平常的弓箭只能一次射1支箭,諸葛亮改裝設計後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10支箭,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鬥力。

諸葛亮聰明又忠誠,而且有很強的統帥指揮本領,他是千古以來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流芳百世,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00字6

讀完《三國演義》,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劉備的蜀國在道德、智慧、品質、勇武方面都無與倫比,為何結局慘烈?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蜀國首領的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縮影。“劉玄德攜民過江”一節集中表現了他的仁愛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極度熱愛。獵戶劉安為了熱情招待流落中的劉備,竟瞞著劉備,殺了妻子做成菜餚,可以說劉備是小說中“仁絕”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最終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聲中告別人世。一個“空城計”就能擊退司馬懿大軍十五萬,可謂“智絕”。還有“義拔雲天”的關羽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明,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為了兩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訊息,便千里萬里地去投,我認為他不但仍算忠,而且還算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張翼德大鬧長板橋”,可見張飛是“勇絕”。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蜀國,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殘酷的現實讓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當中,不由得思索其失敗的原因。

蜀國的失敗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劉備等領導人總是將“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放在次要位置,這對於一個以政治追求為最終目標的領導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華容道義釋曹操”,釋放了曹操,說明關羽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顯然是把“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這雖然顯出他的“義”,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統領!劉備在聽說張飛和關羽相繼身亡時,不顧眾人的勸阻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再一次將“政治”利益放在兄弟“義氣”的後面。我認為這才是劉備蜀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換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時要犧牲道德上的“義”。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哪個帝王之家不是腥風血雨的。譬如:曹操長子曹丕即位後,擔心曹植會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詩,最後曹植賦詩,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沒有殺曹植,但也將其軟禁。隋煬帝楊廣善於掩飾,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詆譭了太子楊勇,最後殺父自立,楊勇也被他賜死。太子李建成本來就忌憚李世民功勞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殺李建成就不能確保自身安全,於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父讓位。

另外一個原因,是從寫作的角度考慮的,作者一方面將劉備蜀國描寫得如此美好,同時又將他置於失敗的境地。這樣,讀者就會從深深的惋惜當中,受到強烈的悲劇美的衝擊,品嚐到悲劇美感的韻味所在,既給人們帶來陶醉,也給人們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間。

因此,《三國演義》的結局雖然以蜀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我看來,“悲”也不失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