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門》讀後感1000字

才智咖 人氣:4.91K

《三重門》是中國新銳作家韓寒所著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三重門》讀後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三重門》讀後感1000字

《三重門》讀後感1000字一

今夜剛讀完韓寒的小說,《三重門》。單純就小說文字味道而論,整體上不難感覺出此小說文字幽默性強,靈動味素不少。的確是一本蠻有趣、有特色的校園小說。但是我個人亦判讀出,打假衛士網路名人方舟子對該小說的嚴重質疑,即所謂代筆之論有相當合理性存在!此小說真正的作者到底是何人呢?或許永遠也無一錘定音的答案。諸位看官你我可嘆,碼文字者,誠實與真相到底有多遠?抑或只能笑問永遠有多遠?

常言道:沒了解就沒發言權。所以,之前網上熱鬧非凡的方韓之戰,本人一直沒表現立場。因為還沒看過韓寒的代表作。而今拜讀完矣。竊以為,韓寒這文字如果不完全是他人代筆的,至少也是與他人合作完成的小說。當然,網上主流質疑似乎是鑑於其父親專業背景和經歷,嚴重懷疑此作品最有可能是其父代筆。對韓父,此處不多議論。基本上,對韓公子小說的存疑,可套用網上一評論語大致概括為:“小說所體現出作者豐富的古今和中外文學名家名著的閱讀量,與幾年前對媒體公開承認自己其實不太讀書,基本不讀經典名著的韓寒先生,與其表現出來的談吐非常不符!”。由是,大眾質疑是正常的,質疑是應該的。

另外,茲亦閒議一番:《三重門》書中有兩首詞,書中作者已經說明平仄亂套,此就不繼續探討關於落韻或平仄出律等詩詞格律知識問題。眼下社會,大學生沒幾個懂格律,更何況中學生。所以其自嘲平仄亂套,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這詞的真正作者不懂詩詞格律或故意裝不懂皆有可能,皆屬正常啦。我在這單純從此詞韻味意境說,話說一個高中生,能如此填詞已經展示出乃很有詩心,很有天分的人才了。而且整篇小說時不時都透出作者對宋詞,對唐、宋詩人的文字甚至是不常見的典故有相當的老練和幽默風趣的運用。作者一出手小說就插入如此有意境高度的詞兒,常理應該是作者時有習作詩詞。否則,讀者我似得驚歎遇見天人。特此,轉一轉,其二首詞:

第一首《少年遊-忘情》:

待到纏綿盡後,願重頭。煙雨迷樓,不問此景何處有,除卻巫山雲。

兩心滄桑曾用情,天涼秋更愁。容顏如冰,春光難守,退思忘紅豆。

文中緊接下面是第二首《蘇幕遮-絕情》:

斷愁緒,空山居,天涯舊痛,盡染入秋意。緣盡分飛誓不續,時近寒冬,問他可尋覓?

緲蒼穹,淡別離,此情已去,願君多回憶。我欲孤身走四季,悲恨相續,漠然無耳語。

各位看官,對上面這兩首詞,我們先不論平仄押韻之道。單從吟讀的韻味和意境。請問如何?相當有詩人天分吧,如果真是高中生的靈感,乃天才之相吧?!詞中連巫山雲雨之典故,男歡女愛爽歪歪之夜的名典都化用得如此專業自然,情味綿綿無絕期。請問,一個不寫詩詞的中學生,一個自己公開對媒體承認其不太讀書的,經典讀物不太讀的年輕人。一出手的詩文就如此了得?並且在本小說之外再無其他詩詞習作示人。封筆不練啦?多可惜,多不可思議的天縱英才啊?要知道,詩有別材!又所謂,懷才如懷孕。蘊藏培育久了,該生出來的時候誰也擋不住的哦,包括自個。

深夜,我手捧此《三重門》,眼前浮現這兩首詞的時候,近乎拍案叫絕,驚為天人之作也。如果說舊體詩中,五絕、七絕,對少數人來說,靠天賦、靠性靈是有可能寫幾首不錯的'。不必有多深厚的國學功底,常識和閱歷告訴我,這有可能的。但律詩特別是七律和詩餘也就是詞,常識告訴詩詞愛好者,不論是少年遊或是蘇幕遮或其他什麼詞牌之習作,幾百年來的詩詞愛好者,基本是必須大量閱讀為基礎才能寫得有味道像樣的作品,且不說閱歷幾何。

《三重門》讀後感1000字二

無意間在某應用中看到一句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頓覺興奮,再看是摘自韓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遂馬上下單購買,忽然想到,還未曾拜讀過《三重門》,便一併夠入。《我所理解的生活》反而被推後了。

一日間看盡嬉笑怒嘲,領教筆鋒如刀,只感辛辣老練。不禁想問為何一個18歲男孩能如此刀刀見血鍼砭教育、社會的弊端,而自己而立之年卻依舊隨波逐流?是這個少年精通古籍之故?還是他已閱歷豐富見識廣博?是少年年少無知?還是我們其實是一臺臺只有幾條固定程式的機器,將平凡平庸當成了人生的真諦?

不管答案如何,如今那個少年贏了,贏了金錢、贏了名譽、贏了尊重,更贏了自己的人生,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標杆。本來想把題目寫成《三重門後時代》或是《那些門》的,但心有餘而力不足,且試問我輩中人又有幾個韓寒?還是正經寫篇讀後感。

記得大學聯考成績公佈的夜晚,平時要好的一個朋友來我家找我,進門只說了一句話“喝酒去”,他落榜了。我們兩個人坐在昏黃路燈下,他不住的灌自己酒,我能做的也是說些不痛不癢的安慰,他言語中透露著對未來的擔憂與恐懼。那時的我天真地慶幸著自己有努力地學習,總算可以上一所大學,不用像朋友那樣彷徨無助,對未來不用那麼的恐懼。

後來才發現,生活跟我開了個玩笑:在大學的四年,沒有了“我要上大學”這個目標,我反而變成了那個彷徨無助的人,而朋友早一步進入社會這所大學,在各方面的成長均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象牙塔裡的人們,那時我就在問:我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直到我畢業找工作,我知道意義就是要找一塊敲門磚罷了。

工作後,不知人情冷暖,不懂遊戲規則,時常都有小鞋穿。但為了買房、結婚、生子等各種“門”只好硬著頭皮幹。從來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感興趣什麼,但從來都知道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一開還能以運動或和三五好友聚會為樂,後來就是在發工資那天能感受到工作與活著的意義,再後來就只剩滿腔的怨氣了。而朋友經過三五年不斷的試錯(光我知道的就不下於十個行業)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工作,做好了自己的定位。經過兩三年的拼搏,現在以小有所成了。而我為了這份工作,丟棄了家庭的責任,放棄了自己的自尊,拋棄了頭角崢嶸,獲得了圓滑世故和滿心的疲憊。

我想問:活著只是為了活著嗎?沒有了快樂那活著還有意義嗎?

家庭責任要盡,社會責任要盡,可一個人難道不應該先對自己的人生盡責嗎?就這樣庸庸碌碌的一生,就是對家庭對社會盡責了?

在學校,或者進入社會沒有人會教導我們面臨這樣的問題是怎樣取捨或是如何進行糅合,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的經驗我們的內心進行抉擇。

面對著現實的壓力我們是選擇隨波逐流抑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憑我們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