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11篇)

才智咖 人氣:2.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圍城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城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11篇)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1

牆外的人羨慕牆裡的人,牆裡的人想到牆外去。我在圍城裡看外面,外面的人想到圍城裡。

一直停留在《圍城》最後一章,因為我不想這麼快就看完這本小說。感覺自己還沒有從故事中走出來,想再看看更多的內容。還希望小說繼續。很喜歡這種小說故事,平淡中又不乏充滿有趣的事。仔細讀會發現每個人物都被作者認真的刻畫,每一句話都像是精雕細琢過的。

記得方鴻漸對唐小姐一見鍾情之後約她吃飯那天對天氣的描寫,是這樣的“他想請客的日子揀的不安全,恨不能用吸墨水紙壓幹了天空淡淡的水雲。”並沒有寫天空中烏雲密佈或者是天氣陰沉之類的詞語,僅是寫想用吸墨水紙壓幹天空中的水雲。讀到這裡的時候我覺得很形象,這種比喻也很新鮮。

小說中有很多這種讓人覺得新穎的描寫,比如“他一忽睡到天明,覺得身體裡纖屑蜷伏的疲憊,都給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皺紋摺痕經過烙鐵一樣。”這一句是方鴻漸以及趙辛楣還有孫小姐等幾人去三閭大學任教時路途上的描寫。

但最有意思還是這一處,“假使真灌成片子,那聲嘩啦嘩啦,又像風濤澎湃,又像狼吞虎嚥,中間還夾著一絲又尖又細的聲音,忽高忽低,嫋嫋不絕。有時這一條絲高上去,高上去,細得,細得像放足的風箏線要斷了,不知怎麼像過一個尖峰,又降落安穩下來。”光是這樣子沒有前後文的看,很難猜出這是描寫什麼的吧?其實這是一處描寫打呼嚕的場景。在去任教的途中,當時路途真的可以說用坎坷來描述。方鴻漸與趙辛楣為了照顧孫小姐,他倆擠一間房子,這是對方鴻漸打呼嚕的描寫,實在是非常的有意思。

剛到達湖南三閭大學任教時,看到被日本人轟炸後的景象“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還有一次“他先出宿舍到廁所去,宿舍樓上樓下都睡得靜悄悄的,腳步就像踐踏在這些睡人的夢上,釘鐵跟的皮鞋太重,會踏碎幾個脆薄的夢。”再比如對廁所的描寫“廁所的氣息也像怕冷,縮在屋子裡不出來,不比在夏天,老遠就放著哨。”

還有描寫一個人的嫉妒心理活動“心裡一陣嫉妒,像火上烤的栗子,熱極要迸破了殼。”還有諸如人生大道理的形象描寫“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這些描寫都讓人記憶深刻,也很有意思。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2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

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

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裡,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終於將圍城的故事讀完了。我很少會完完整整地將一本書讀完,但圍城確是個例外,感懷與自己成長路上“圍城”的困惑,想從中獲得解答一樣,我希望自己快快讀完它;而這部妙語連珠的書也使得讀者讀之並不乏味。

我羨慕錢鍾書的“痴人痴福”,還有就是他的好記性和從小養成的讀書的好習慣,以及他對生活的樂觀豁達,自己找樂子。

學者之為學者並非偶然。對圍城這本書,我也在邊讀邊尋找這些虛構人物身上的真實人物的影子。那些人物是那麼貼切和生動,栩栩如生,讓我覺得似乎某個角色就是我的某個身邊的熟人。其實我想凡人總是可以從這些小人物的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圍城中的比喻運用得讓我歎服,甚至可以有讓人回味的餘地,它不是某幾句話寫得精恰,而是整段話,或者就是你一口氣讀完的這本書。我覺得趙辛楣這個人物最討我的好,我很喜歡這個人物——知世事卻不世故,精明、智慧又不算計,處世靈活卻夠不上圓滑(當然僅僅是我自己個人的觀點)。而圍城電視劇中他的扮演者是英達。所以就更平添了我對這個人物的幾分關切和喜愛。

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裡並不容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3

像花朵已枯萎,無法再次收回;姑娘是因琴聲旋律美妙而來,應是被音韻迷幻吸引,想是遇到知音了。卻被你足以讓我窒息的眼神刺痛。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xx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4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一個被動、無能、意志不堅定的人。小說圍繞著方鴻漸外出留學、購買虛構博士學位證書並回國、及後來抗戰時期等一系列事件展開。

給我很深刻印象的是方鴻漸這一人物,年少輕狂時就自詡不凡,也在最好的年華里獲得了很多人的吹捧,可是紙包不住火,不管是包裝得多好,臉上的面具也遲早會被摘下,最後擺在人們面前的只是造假的文憑、軟弱無能的內心以及毫無用處的傲氣。到後來,他需要去仰仗著曾經並肩的朋友,去接受曾經愛慕她的女子對他及妻子家人的輕視。最終感嘆著婚姻這一座圍城,困住了他,讓他無力、讓他愈發的平庸。

其實他完全可以有著不同的人生,倘若他能在留學時勤奮努力,憑藉自己的能力去拿到博士學位,甚至他完全可以在三閭大學爭取到留下來的機會,可是他沒有,他的軟弱無能,他的退縮,讓他註定有著平庸的生活,讓他註定碌碌無為。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數不勝數的方鴻漸,自命不凡卻又絲毫不知用自己的努力去過到想要的生活,做想要做的人,他們懦弱、退縮、無能……書中的人物總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但願我們都能勇敢,敢於拼搏,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而不是一生如方鴻漸一樣無力又平庸的生活。

除了對方鴻漸的理解,我還想談談小說裡那一句廣為人知的句子:“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在我看來,這裡的“圍城”並不單指婚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無數的“圍城”,比如工作,人際關係等等,會面對很多的困擾與挫折。可能我們也會有很多的無力感,沒有辦法去掙脫,便只好默默承受……但其實不妨換一種思考方式,畢竟面對圍城會是人生常態,不論是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進或是出,我們都還在圍城之中,所以,能夠做出選擇便就是最好的答案了,至少我們的猶豫與徘徊是毫無用處的。而主動做出選擇,主動權就在我們的手中,我們面對這些圍城或許就會有著不同的看法,畢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圍城》的結局採用了留白,沒有寫出具體的最終的結局,“那隻祖傳的老鍾噹噹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裡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裡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並未直接寫出結局,給了讀者想象空間,其實也可以猜想到方鴻漸之後的生活,大致也是如此平庸而無奈的生活吧。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5

錢鍾書先生的書名“圍城”取自書中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乎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

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裡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等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著,無法掙脫。本來就無才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被這隻手掌控住,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入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曉芙的追求還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因此小說最後的結局可以說是必然的。

除了方鴻漸,好友趙辛楣總也踏不進蘇文紈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文中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個面子,這也是當時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可以說,《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那個時期的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說:“心靈也是一座圍城,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只會越困越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走出圍城。”的確,面對生活,有的人因為曾有過失敗,便不敢主動去接觸;有的人因為平凡,便以為無能而不想去接觸;有的人則因為已經取得過成績,怕弄不好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願去接觸……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心靈的陰影中,受到心靈的束縛而不願去嘗試,不願去拼搏,最終也只能在心靈的圍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真正擁有一顆有勇氣,開闊的心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才有可能有所超越。

讀完圍城,誠然,我的心情是複雜的,有同情,有迷惑,有可笑,有可悲。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將我們層層包圍,或許我們窮其一生都無法逃脫這名為生活的圍城,可是人雖在城裡,心卻依舊可以飛得很高,飛到看不見這殘忍冰冷的城牆,飛到看不見城裡一張張生硬麻木的面孔,飛到真正的自由高處,到那時候,自然也就沒有了所謂“城”的存在,你也或許會發現,從未有真正客觀的“城”的存在,困住你的,從來都是自己。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6

早就聽過了這本書的名氣,卻一直沒有讀,說來也是一種慚愧,恰巧這次上線了才有機會去認真讀一讀,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實至名歸。圍城,城裡的人想著出去,城外的人想著進來,彼此都向往著各自的生活,但真到了進城或出城的那一天,那些曾經滿懷期待與希望的城外人或城中人看到的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內心的希望不免會破滅成失望。

方鴻漸,與其說他是一個留學生,倒不如說他是一個遊學生,這是一個遊遍國外靠著糊弄與欺騙手段來獲得一紙學歷的男青年,正如文中所說,學歷有時侯是一張遮羞布,它可以遮掉一個人的才疏學淺與愚笨無知,顯露出來的盡是人性的虛榮,這話用來形容方怕是最貼切不過了。

這一紙文憑也奠基了他的圈層,得益於他圈內的資源與人脈,海歸的他人生雖談不上榮光至極,卻也不失體面,至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為留學生的他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不會低,這樣一來他混的不算慘,至於他為什麼無法達到好友辛楣的人生高度,這一切都源於他性格的劣根性。也許是從小深受傳統家庭封建教育的薰陶,他性格上總表現出一股天生的軟弱,他是一個內心不夠堅定,缺乏勇氣的人,無論是對感情,對生活,還是對事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使得他成為了一個極其平庸甚至無用的人。

對待感情,他拿不出不喜歡就堅決拒絕的態度,也做不到因為喜歡才會結婚,而是會因一時的情緒衝動再加上環境的苦悶與寂寞而選擇和孫嘉柔在一起;對待生活,他總是表現出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興趣寬泛而無主見是錢老對他的描述,這使得他逐漸地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對待事業,他表現出了毫無進取心與上進心,從教書到報社,一切都是得益於好友辛楣的幫助,到後來他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則發展的更為牢固和健全,事業則全然指望著老友和老爹。

方鴻漸的人生儼然就是一座圍城,從上海輾轉到內地後來又折騰回上海最後又想重新回內地,一次次環境的遷徙反映出的正是他對生活的不斷逃離。殊不知,他永遠也只是在城外人和城中人之間進行角色互換,而不管他屬於哪一種,生活都不會因此而變得溫柔。說到他和孫的婚姻,總是讓人覺得過於倉促與脆弱,兩人草率的相戀進而草率的完婚到婚後日常式的拌嘴吵架到最後所有爭吵終於凝聚成了一股爆炸性的力量,最終成為壓垮他們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顯然,婚姻這座圍城也沒有放過他。

於我而言,我想圍城這部小說所能帶給我的東西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座圍城,不管我們是城中人還是城外人,苦與樂總是相伴相生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逃離這座城,而是如何在這座城裡能夠活的更好。只有學會用心擁抱當下,能夠從生活中苦中作樂,努力尋找到生活的樂趣,人生才會過的快樂而精彩。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8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

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

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圍城》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閱歷。不得不佩服錢老的文字功底與創造力和對生活深刻的觀察與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下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圍城》裡說的不僅僅是婚姻和愛情,更說的是人生。

《圍城》裡的故事看似離我們現在的生活很遙遠,可真正仔細思索過後,才發現那就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每個人哪一個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圍城呢?身邊存在著各種誘惑與嚮往,樹立著一道道未知的門,我們不知道門後的東西是什麼,是好是壞,只能等待著好奇驅使我們去開啟,接著通過一座又一座圍城,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慾望、人心、利益,共同築起那一道道堅實的不透明的圍牆,我們無法窺探到裡面任何東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這樣,你不可能預測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順心,唯有自己去親身經歷感受那是什麼,就像賭博一樣。

老一輩的人們總是用他們的經驗教訓下一代,要他們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可是三言兩語對這些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年輕人又有多大影響呢?你不去親口品嚐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巧克力是什麼味道,你不去親自體驗永遠沒有自己的感受,即便那是苦的。還是那句話,外面的人一心想進去,裡面的人一心想出來,人生的無奈大概便在於此吧。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9

圍城這本書,我已讀過多遍了。最初接觸時,是在國中的閱覽室裡,本沒抱多大期望,還以為錢老的作品會像魯迅的文章那樣深澀難懂。讀後卻感覺處處是譬喻,形象而生動;細細體會書中情節,模仿書中各人物說話的神情語調,其樂無窮。

那時年少輕狂,喜歡反覆翻閱圍城,喜歡背誦那些譬喻,喜歡用譬喻來評論某事,喜歡學習錢老在圍城裡說話的腔調,覺得玩弄文字遊戲是最過癮的事了。後來,看的次數多起來了,對圍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才明白圍城能夠這樣通俗親切,從生活中的細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為作者在生活中歷練,體味生活,鞭笞生活,從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真實,並透過生活掀開人生的面紗,用含蓄又不乏諷刺的筆調揭露客觀環境的無奈和人本身的猥瑣,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啟迪。

作者以圍城為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遭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無疑都是在圍城內外反覆轉悠,這一切的經歷無非就是為了說明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方鴻漸經歷戀愛又失戀,求職又降職,最終與孫柔嘉走進婚姻殿堂,然而結婚後兩人都發現對方有雙方婚前未發現的缺點,再加上生活瑣事,工作不順心,經濟尷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終分道揚鑣,闡發結婚就如深陷圍城的道理。這樣的婚姻生活,現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絕對是現實又不新鮮的。

退一萬步講,方鴻漸娶了孫柔嘉,到底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維持的婚姻不長久,可如果方鴻漸得償所願娶了意中人唐曉芙,圍城會不會牢不可破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夠共入圍城,也會發現‘‘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每個人在長大後都會追求自己認為美滿的愛情,追求到了,又一無反顧的進入婚姻,然而真正尋找到理想的婚姻,維繫好婚姻,通過婚姻使愛情美滿,這樣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正如楊絳所說,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現在我們是學生,應對著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等到有一天,我們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愛情。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迴圈,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迴圈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積極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己陷入圍城。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知足常樂。作為學生,愛情、婚姻,對我們而言,還太遙遠,但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10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

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裡,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圍城》中,方鴻漸作為錢鍾書筆下的一號男主角,自然是佔據了很大的筆墨。錢鍾書寫這本書花了大量的時間,裡面的語言犀利刻薄,特別是各種比喻,對人性的諷刺可謂是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其實,志大才疏,懦弱,愛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認為聰明卻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說他真實得可愛,卻也不然,有時也是虛偽的。然而,在作品裡,是一個女性“千方百計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正好愛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裡了。據說方鴻漸身上有錢鍾書自己的影子,呵呵,這就不好說了。

我想,他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一個人呢?也像寫作一樣刻薄嗎?一般不會這樣表現吧。聽說過一個小故事,經常有人向他借錢,他總是借給別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別人歸還。我向來認為,刻薄的人是可以裝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無法刻薄的。從他的書來看,這種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為了寫書而刻意這樣做的。而他對借貸者的這種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蓋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現。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這種刻薄的。都像溫吞水一樣,那就沒意思了。

看到他們一行人開始去往三閭大學的旅程,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給讀者的感覺是物質食糧的誘惑超過了精神食糧。非常值得一看!

圍城的讀後感1000字11

《圍城》中有一句話:“城裡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拼命想進城。”其實,每個人心靈內部或多或少地包圍著一座“圍城”,好的“圍城”幫助我們抵抗外界不良誘惑,可是壞的“圍城”卻連人性的真善美也一併阻隔,使心靈變得陰暗嚴寒。

從某種意義而言,心靈的“圍城”是個體憑藉個人認知而樹立地一道屏障。喜愛的事物暢通無阻,排斥的事物被“無情”地攔截。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善意惡僅為虛假,讓美好汙染為黑暗,讓我們心靈的“圍城”阻止了太多美好事物的光臨,從而人心冷漠,溫暖不再。

問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源於個人良知的缺失和社會的信任威機。從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誣告,人們漸漸建立起一道冰涼的“圍”——自己在城裡幸福的生活,絲毫不考慮外人。而還未從我們內心小便宜處談去的“小悅悅”事件,將這種形勢化為了比漠不關心更嚴重的地步,即對生命的漠視。如此下去,社會如何?人心如何?

王國維有人生“三境說”——昨夜西風凋樹,獨上高樓,望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星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我們的心靈也要有“三境”。一日保持純淨,明辨事非。二日接納美好,寬容為人。三日創造美好,共建和諧。我們內心的“圍城”若能遵從這三點,只怕我們會在城裡幸福生活還不世,外人也想要進來體驗一番吧!

保持純淨是說我們心靈的“圍城”要抵制真正“假惡醜”的東西。只有保持內心的純淨,我們才有一雙潔淨的慧眼生活,做到亭亭獨立於人世。荷花的美除了在於她挺立的身姿,還有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

接納美好寬容為人是說我們要保持內心大度,讓心靈的“圍城”樂於接受幫助。《聖位》裡有一句話說:“凡有的,還要還給他,讓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表面上寫了一種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形式,實際上,它也能解釋為:擁有美麗的,他的美好會更多,內心更純淨愉悅。而拋棄美好的,則美好而會離開而去。只有接納,才能創造。

創造美好共建和諧則是說我們不能生活在“圍城”中一味接納,還要學會創造,開啟城門將美好撒向遠方,作一個無私的奉獻者。這樣,我們的“圍城”才是有活力的,健康的。

心靈的“圍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變成一座“空城”,毫無生氣。心靈的“圍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變成一座“自私之城”。阿爾卑斯山脈上有這樣一塊標語,上面說“在路上,欣賞美啊!”我們的心靈的“圍城”也要學會欣賞,學會接納,學會奉獻。這樣,每個人的“圍城”會因有共同的美好存在而相互吸收、聯絡。如此一來,和諧之道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