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的斑點》讀後感1000字

才智咖 人氣:1.81W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範文1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1000字

今天讀完了伍爾夫的《牆上的斑點》,在幾天前我就開始讀這篇作品,這幾天斷斷續續地讀下去,終於讀完了。原來牆上的斑點是一隻蝸牛。

讀意識流小說最痛苦的是沒有故事情節,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據思想寫下來的,有時會覺得枯燥無味,很多時候都會有讀不下去的感覺,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時間才把它讀完。讀完之後有什麼感想呢?說實在話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感想,只不過有一種終於解放的感覺。

牆上的斑點只是作者聯想的一個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裡,關於斑點的思想並不多,就像中國古代所說的神遊太虛一樣,只是通過某一個東西漸漸進入自己的思想世界。

思想是一個人長時間對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積,他的思想中最多積累的是平時的感受和觸動,是平時最關心關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潛在的意識。

我們的思想總是被身邊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總是在尋找平靜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這樣一句話:“我透過香菸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於在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

這個斑點打斷了這個幻覺,使我覺得鬆了一口氣,以為這是過去的幻覺,是一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在孩童時期產生的。”紅色騎士代表戰爭和不平靜的生活,這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早期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裡面,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擺脫它,直到看到這個斑點,使“我”打斷了這個幻覺,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 “我”思緒一哄而上。

“我”思緒中嚮往的是平靜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樣的人家為老房子掛上一幅小肖像畫,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擁有這樣的生活好像很難,就像火車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輕人一樣,一晃而過。

“我希望能靜靜地、安穩地、從容不迫地思考沒有誰來打擾,一點也用不著從椅子裡站起來,可以輕鬆地從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覺敵意,也不覺地阻礙。”渴望的東西通常是我們生活中所缺少的,因為不曾擁有才特別想要。

很明顯戰爭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時時被戰爭的不安定感困擾著,戰爭意味著死亡,那麼死亡又是什麼呢?來世呢?人死了之後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樹倒了,它的生命也沒有並沒有結束。

“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臥室裡,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樣,雖然死了,但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著。生命是神祕的,而人類又是無知的,就像牆上的斑點一樣,無論你怎麼想它也只是一隻蝸牛罷了。

以上是我對《牆上的斑點》讀後感,不知道有沒有領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確實那是《牆上的斑點》給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範文2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寫的《牆上的斑點》深深地吸引了我,文中透露出的哲理折服了我。

作者在平常的一天,抬頭看到了牆上的一個斑點,為了猜那個斑點是什麼,她展開了深不可測的`思索。作者的思索有時整齊,是線性的:他猜那是個釘子,便想到了要掛畫,又想到了掛什麼畫,再聯想到了畫的藝術性;

有時思路又是混亂,跳躍性的:他猜那是片玫瑰花瓣,忽而想起了特洛伊城,忽而又想到了莎士比亞……這些思索摸不到一點思路,但仔細想想,他們都是歷史,都是文明,都是藝術,是人類的瑰寶。

在經過了無數次的思索之後,作者終於走近看清了那個斑點,只是只蝸牛罷了。暫且不談那個斑點和蝸牛的關係,作者那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思索就多麼令人驚訝啊!

人是會思考的動物,這也是人最美妙的地方。人的思考是無邊無際,不分時間和空間的。你的思想1秒鐘前還在一道物理題上,1秒鐘後就可能會想到明天會不會默寫。1秒鐘前還沉醉在昨天打籃球時的那個完美的晃人動作,1秒鐘後就會在猜在加利福尼亞蘋果總部的史蒂夫?喬布斯腦子中的下一代IMAC長什麼樣……

沒有思考就沒有美麗的油畫,就沒有動聽的歌曲,就沒有形象的雕塑,功利一點說,就沒有你試卷上的一百分。

找一個安靜的午後,坐在那,什麼也別管,就是思考,盡情地思考,放肆地思考,你會發現生活是多麼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