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31W

你們知道司馬遷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寫了《史記》嗎?瞭解司馬遷的人應該知道,下面我們來看看司馬遷《史記》讀後感吧,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司馬遷《史記》讀後感

司馬遷《史記》讀後感【一】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其實,歷史之韻味,遠不止如此。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家喻戶曉。會稽山之戰,勾踐危在旦夕,只能請求投降。伍子胥三番五次勸諫吳王,可吳王夫差一意孤行,不聽忠告,為自己留下禍患,最後被迫自殺。

屈原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王一直沒有重用他,令其萬分感慨。屈原剛正、愛國,楚王卻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楚王最終死於秦國,為天下人恥笑。

魏公子信陵君以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他對人總是謙遜有禮,侯生是個看門人,可公子卻以極尊貴的禮節迎接他。公子的門客都願意效力於他,公子也願意聽從門客的進諫。當公子援救趙國、打退秦軍後驕傲自滿,門客勸告,公子又謙虛恭敬起來。

由此可見,不聽忠告,最終沒有好下場,一意孤行,只會迎來覆滅。只有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不斷完善、改進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再想想我們,不也該如此嗎?歷史,引導我們學會謙遜地聽從勸告。

李廣,震懾了匈奴軍隊,被士兵擁戴。他帶領軍隊,每逢缺水少糧,總要在士兵喝完水、吃完糧食後自己才吃。李廣不僅為官清廉,還常將自己的俸祿分給部下,因此,將士們都很擁戴他。李廣去世時,不管是不是認識他的人,都非常地悲傷。

遊俠郭解,行俠仗義,形貌、語言都不突出,但無論是什麼人,都仰慕郭解的名聲。郭解總是以德報怨,盡力幫助他人,他人也都來爭著為郭解效力。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幫助他人,他人自然心存感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對他人有益的人,大家都會敬仰他。所以,我們也應該儘自己的一份力,幫助他人,不與他人斤斤計較,與人為善。

歷史,引導我們學會時時助人。

聖人孔子曾被困於陳、蔡兩國,糧食斷絕,弟子們都餓倒了。他後來回到魯國後,寫下了《春秋》。孫臏遭龐涓陷害,膝蓋骨給挖去,依然寫下了《孫子兵法》。左丘明即使雙目失明,也撰寫了《國語》。

聖賢之人,即使身處困境,也絕不會自甘墮落。我們雖然不是偉人,但在困境中,也要堅持不懈,絕不退縮。

歷史,引導我們勇敢面對困難。

歷史之韻味,其實遠不止於此。從《史記》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歷史上無數人物的精神光輝,這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航標。讓我們努力探索《史記》之韻味,參悟歷史之韻味,讓這些航標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繼續前行!

司馬遷《史記》讀後感【二】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身為貞觀之治締造者的李世民這樣說。

歷史就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站在群山之巔見證著時代的更替,他不吝嗇於自己的閱歷與知識,只要你懷著一顆嚮往知識的心去探索,他就會啟迪你的思想。

而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最精彩的莫過於《史記》記載的那三千多年了。在那個時代:夏商周朝朝更替,群雄並起,戰火連天;諸子百家,思想璀璨;唐堯虞舜,社會發展。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它為我們帶了那三千餘年的輝煌與燦爛,更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淨化心靈,淨化靈魂,啟迪智慧的歷史。

這是一次足不出戶的旅行,是一次思想的旅行。穿越時光的隧道,我來到了那片三千餘年前的華夏大地,我認識了機智冷靜的藺相如,老當益壯的廉頗,“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是他們,讓歷史變得多姿多彩,是他們讓歷史變得引人入勝,他們用自己的行為,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一個個發人深思的真理。

在司馬遷的筆下,一位位用自己熱血寫出“精忠報國”四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雖然命喪咸陽宮,但他的為了燕國存亡而甘願獻出自己生命的氣概可歌可泣。

更記得那烏江邊一個孤獨的身影,旁邊躺著無數的屍體。望著遠行向東的帆船,他的心中不禁湧起一陣酸澀,回想起當年起兵時的豪邁,又是無限的惆悵。他揹負著江東百姓的希望卻兵敗至此,他“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他終是拾起了自己的寶刀,在脖頸上一抹,鮮血噴薄而出。終於,他懷著未酬的壯心,倒在了烏江邊的血泊之中。

西楚霸王,你是一代英雄,你吟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你認為你的失敗是因為時勢對你不利,你認為你的失敗是上天自有的定數,你抱怨的是上天對你的不公。而事實卻遠非這樣,你的失敗是你一手造成的,你自負文武全才,你不懂得驕兵必敗。你不會用人,你賬內的武士謀將遠遠少於劉邦。你大肆屠城,丟掉的是民心啊,這才是你失敗真正的原因。但你無論是贏還是輸,你終究是在華夏曆史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篇章,你依舊在歷史的畫卷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總是這麼的`令人著迷,它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它更會帶給人無限的教誨。廉頗的負荊請罪告訴我們,要懂得知錯就改;大禹治水告訴我們,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而編寫這本書的司馬遷則告訴我們,要有一顆頑強,持之以恆的心……

讀史吧,你能夠讀出的,遠比你想象的多。

司馬遷《史記》讀後感【三】

《史記》是由司馬遷編撰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家將其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人文初祖”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史記》全書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包括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表十篇,書八篇

本紀,簡稱級,歷代帝王傳記稱為本紀。在《史記》中,項羽雖無帝王之實,卻列為本紀,主要是因為司馬遷本人認為其在世時有如皇帝般的統治力和號召力。

《項羽本紀》——項羽年輕時學文不成學武不就,但力能扛鼎,志向遠大。老話有言:三歲看老。項羽與項梁旁觀秦始皇的車駕時,項羽傲氣道:“彼可取而代也。”豪氣萬丈的言語中透露出項羽傲視天下的霸王之氣,而項羽的稱王史就是項羽智勇雙全的體現。項羽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他的優柔寡斷,這也是他會敗在漢高祖劉邦手中很大的一個原因。鴻門宴是為了項羽斬殺劉邦而設的,但項羽卻被劉邦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即使有亞父范增的勸阻也無用。最後讓范增一語中的:“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但是,項羽的優柔寡斷又為這個一代霸王添了幾分柔情,尤其是司馬遷在文中敘述了虞姬和項羽的愛戀。最後,項羽四面楚歌,烏江自刎。李清照在南逃時留下名篇:“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世家,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家族。《史記》中《留侯世家》中的張良是劉邦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更是被劉邦稱讚“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年輕時的張良豪氣萬丈,甚至毀家紓難,行刺秦始皇。同時,司馬遷又通過圯上老人黃石公,體現了張良能屈能伸的態度。而在張良追隨劉邦後,他在各大戰役中處處表現出他的雄才武略。後半生的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在淮陰侯韓信被殺,相國蕭何被囚之後,張良選擇全身而退,明哲保身。

列傳,謂敘列人臣事蹟。《刺客列傳》中共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人,其中為大家所熟知的是“荊軻刺秦王”。

司馬遷的《史記》作為一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賞析《史記》時,我們也不能僅僅侷限在作品本身,我們更要著眼於作者。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創作的艱辛躍然紙上。青年的倜儻磊落,草創未就而遭宮刑橫禍,忍辱負重編撰《史記》,這些都讓讀者不禁掩卷嘆息。

司馬遷的《史記》為我們展現了漢武帝之前的遠古巨集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