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小說《夢幻花》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7.66K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過東野圭吾《夢幻花》這部推理小說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幾篇東野圭吾小說《夢幻花》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東野圭吾小說《夢幻花》讀後感

東野圭吾小說《夢幻花》讀後感【1】

夢幻花是貫穿全書的線索,指的是那朵罕見的黃色牽牛花。牽牛花並不會開出黃色的花朵,但在江戶時代,黃色的牽牛花確實存在,這是一個貫穿全文的有趣的推理懸念。就像書中所寫的那樣,“有些東西消失是有其原因的”。而黃色牽牛花的消失,正是因為其種子食用後使人產生幻覺,甚至招致殺身之禍。

看過《白夜行》、《幻夜》等東野圭吾的小說後,在看小說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聯想也許小說中某個神祕的女主角就是殺人凶手。然而,這部小說淡化了殺人的原因與動機,更沒有像其他幾部小說那樣,對於凶手有著極大的譴責與痛斥。而更多的是對於小說中展現的親情,對於責任,對於人生選擇的感悟與理解。

這部小說涉及了植物題材,可以說是東野圭吾作品裡的一個新的嘗試,而作品中對親情細膩的描寫也是東野作品中比較少見的。小說中爺爺知道尚人喜歡吃烤肉,特地攢錢買的尚人最喜歡吃的餐館的烤肉券;爺爺在知道尚人他們在服用夢幻花種子後的制止;以及對梨乃的殷切期望,都體現了親情。正是這種親情,讓後輩們能有看清自己要走的路,並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了明確的認識。

小說中最不同的一點,是日本家族幾代人對負遺產的堅守與奉獻。可以說不論是蒲生還是伊庭家族,能將家族的使命傳承下去,默默的堅守並付出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在經濟發展、利己主義盛行的大的環境背景下,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更多的是都在選擇掙錢多、朝陽產業等,我覺得除了富二代、官二代、紅二代等願意繼承家業之外,很少有人願意繼承一個沒利可圖、甚至有點危險的手藝、職業、甚至是責任。所以,但讀到小說的結尾時,感慨萬千,甚至有些敬佩。不禁然我想起之前看到的日本紀錄片。說的是在一個偏遠的村子裡,為了讓這個村子裡唯一的孩子能更加方便的到很遠的外村去上學,日本政府特意加了通往這個村子的地鐵,並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也許這兩件事是完全不同的,但我同樣認為這體現了政府、日本人對於責任的理解與看重。不禁有些感動。

最後我想說,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東野的小說是適宜的讀物,忙人閒人都可以一看,忙人可以在等人、坐飛機火車時看,一看進去就心無旁騖,少了煩躁和焦慮;對閒的人來說確是打發時間的良方。

東野圭吾小說《夢幻花》讀後感【2】

嚴格來說,我並不覺得《夢幻花》是一部特別優秀的作品,它繼承了東野圭吾一貫的溫情節奏,雖然是說刑事案件,卻沒有凶殺案的血腥與冰冷,滿篇充斥著的滿是人性關懷的溫暖。說實話,支撐這個故事內容成立的人設,如果放在中國的背景下,是基本不會成立。因為中國人目前責任感是普遍缺失的,尤其是這種一個家族三代人純粹出於一種自發的責任感,以一種自覺自願的態度去完成因為某種社會歷史原因而遺留下來的使命,但是放在日本的文化環境中,竟然並不覺得違和。你會相信日本人真的會這樣幹,他們民族性格中的偏執也好、執拗也好,讓人覺得不可理喻的那種自我犧牲與投入也好,如果站在他們保護自己的家族、民族、國家地立場上,是會閃爍著動人的光芒的。

當然,故事的具體內容我這裡就不劇透了,感興趣地可以自己看小說。雖然人物關係的處理上,本人覺得不盡完美,但小說本身不難看。你會在第一章就被某一事件所吸引,心裡留下一個問號,但謎底必然是在最後才會被揭開的。這是懸疑偵探小說的慣例,不需要我多說,只等讀者自己去尋找樂趣。我想說的是這篇小說的核心主題,這個主題應該是“責任”,而且主要是指“負遺產”的責任。

什麼是“負遺產”?這個詞之前並不常聽到。我們經常說人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我就先從這兩個“正”遺產說起吧。

人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指的是“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等;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引自360百科)。

近些年來,“申遺”已經成為了社會的“興奮點”。從政府到民間,人們一談論起申遺就熱血沸騰,甚至因為韓國人厚顏無恥地攪和,申遺甚至上升到了愛國的高度。各地各級政府為了文化政績,同時也為了商業目的,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蒐羅各種樣式的可能衝擊這一世界性榮譽稱號的專案,大到某種民間習俗,小到某種豆腐乳的製作工藝,無不搜腸刮肚地羅列開來,形成了一沓厚厚的申報目錄。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約有200多個申遺專案,其中100個已經進入預備申遺清單,按照聯合國一個國家一年只准申報一個專案的規定,我們的申遺壯舉估計還得含辛茹苦地奮鬥了上百年,方才能功德圓滿。

一旦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無不喜大普奔,能和遺產沾上邊的,更是會找準了機會讓自己沾沾光。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保護遺產人人有責。只不過花了如此大的價錢得了個“遺產”的名號,是否真的能更好地保護“遺產”,又是否真的如某些人所說具有巨大的“商業意義”還得兩說。以2010年中國貴州赤水等六地丹霞地貌聯合申遺成功為例,中國丹霞六地共為申遺花費十幾億元,其中湖南的崀山所處的新寧縣為這次申遺花了4億多元,而該縣2008年的財政收入才2億元,這筆賬算起來到底值不值,恐怕真的難以說得清楚。與我們的申遺熱相反,英國2008年就宣佈,由於申遺後維護和修葺的費用遠遠大於其帶來的旅遊效益,將停止申請加入世界歷史遺產名錄的工作。這或許值得我們參考和反思。

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各級政府和商家是把“世界遺產”當作了“搖錢樹”,大把投錢爭個名分是受到了更為強烈的誘人的利益驅動而已,一旦成功,等待“遺產們”的往往是過度開發,甚至罔顧這些遺產的承受能力,日漸背離了申遺時的承諾和遺產保護的初衷。申遺只是一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不是對(li)待(yong)“遺產們”的唯一途徑。我認為對待這些“正遺產”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將關注的核心放在遺產的保護和繼承問題上來。因此各級政府不應把錢花在“申遺”的過程中,而應放在保護和傳承的行動中來。

好了,“正遺產”問題談論到這裡,我的主題又跑偏了。接下來,來談《夢幻花》這本書的主題“負遺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