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400

才智咖 人氣:1.7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400,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400

論語讀後感4001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天,我們讀著讀著眼前彷彿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的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現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後感4002

今天我看了三條論語的意思,它們都在我生活中遇到過,一條是: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這樣的: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我經常有知之為直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一次,我在做作業,我有一題我不會做就問媽媽,媽媽只提示我,她問我會不會我就說會,媽媽說你不會還要說會,你會就說啊。

我一定要改掉不知為不知的壞毛病。

還有一條就是: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它的意思就是: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我覺得我在這一方面有些缺點,就是有時會反抗命令。

還有一句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識是這樣的:父母年齡,不能不知道。一因長壽而喜,一因年高而懼。

這是我在論語裡面學到的知識那你呢!

論語讀後感4003

《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為學而、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國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所以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我讀《論語》時覺的幾則特別好,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學習之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朋友自遠方來你不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是說,溫習舊知識總中可以發現新知識,那麼你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

我從《論語》中體會到怎樣做君子,君子就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不懊惱。動口不動手。小人恰恰與君子相反更體現出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運用到《論語》中的句子,比如:有人總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卻做不好,就有人勸他:“欲速則不達”。當有家長帶孩子出去看到兩種人,一是賢人,一是不賢的人。於是家長對孩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見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與他看齊,見到有缺點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毛病,以便改正錯誤。

《論語》是我國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認真體會,而且要行動起來,做一個像孔子一樣對國家有大貢獻的人。

論語讀後感4004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古文十分深奧,讓我剛接觸它的時候,都有點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有一句話又證實了論語的重要性:“會半部論語,能夠治天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可謂是集學習、修身、做人於一身,對中國儒家學說有著遠大理想的一本書!我只接觸了十條,卻明白了許多道理,讓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幾條,我覺得頗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難道不是教我們怎樣學習嗎?就拿我來說吧,我也有這樣的學習經歷。

我數學成績還不錯,但做題目卻總容易出錯,為此,我增添了不少煩惱。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原來是我課後沒有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沒有鞏固,才造成了錯誤。

溫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來複習學過的知識,會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同一篇文章,你學會後再複習一遍,會發現有和第一次閱讀時迥然不同的感受。而你對課文的意思又有了新的理解,這也是學習的快樂之處。

掌握好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做到課前預習,課時聽課,課後複習,還用愁成績不能提高嗎?

論語讀後感4005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後感4006

爸爸給我講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隻要讀半本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想:“這本書有這麼神奇麼?”我和爸爸買了《論語》來讀。

在這本書裡有句話我很喜歡。這句話就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內容深刻但是用詞不恰當就會讓人覺得文章簡陋,用詞恰當但是內容不深刻就會讓人覺得文章浮淺,用詞恰當內容深刻才是還文章。這也可以形容君子。

我有兩本《三國演義》。一本很精彩內容很深刻,這就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啊!還有一本用詞簡單,這就是“質勝文則野”啊!

論語讀後感400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幾句話,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這本古代鉅著,使我受益匪淺。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們推崇為經典,孔子的治國觀點以及他評價古代聖賢的言論,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簡單、卻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養準則。

《為政》篇裡有句話印象特別深,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日:“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說的是季康子向孔子問道:“要使百姓恭敬忠誠而且相互勉勵,應該怎麼做呢?”孔子回答說:“以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恭敬你了;你孝順父母,愛護幼小,老百姓就會對你忠誠了;薦舉有德行的人來教育弱者,他們就會互相勉勵而上進了。”在生活中家長怎樣做,孩子就會跟著怎樣做;老師怎麼做,學生就會跟著怎樣做;領導怎麼做,下屬就會跟著怎樣做。所以家長、老師、領導應該做好示範帶頭作用,只有這樣孩子、學生、下屬才會按照正確的方式去做。

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要以身作則,為學生做一個好的榜樣,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一個好的作用。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也希望同學們有空來讀一讀這本書,體味經典,對話聖賢,它會讓你終身受益,帶你走向不遠處的輝煌!

論語讀後感4008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這兩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36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後感4009

在這個充滿歡天喜地的寒假裡,我閱讀了眾多名家名作,在這眾多名家名作中裡我最流連忘返的肯定非《論語》莫屬了。《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意解難分,每一句理解都讓我知足了,還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讓我精神飽滿了。

《論語》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流連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讓我彷彿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論語》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政治和學習創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兩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他曾說過:“讀書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奮鬥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他還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委託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卻不動搖不屈服。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嗎?是君子啊!孔子之後,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讀完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個令我終身難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之間都要講究一個‘禮’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講了一個‘仁’字,在守實守信的人叫做“君子”。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照顧,互相幫助,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文明社會,甚至是一座城市,一個世界,都將會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會再爆發出一次有一次的戰爭了,每次戰爭後,每個國家的士兵都會有所傷亡,是地球母親創造給我們的,所以我們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動戰爭,讓我們的世界成為一個文明世界吧,讓我們從現就開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顧一下這本書,一起和孔子各代歷史偉人去書的海洋裡遨遊,一探隨其中的奧祕之處,品味其中的樂趣之處。

論語讀後感40010

如果是讓我現在說論語,我能說的不多,但再來翻看論語的內容,卻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在我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論語是無時不在的。

這是我讀到第三句時,突然想著要寫讀後感的,好在以後可以翻看提升對它的理解吧。

現在的我,我是說此時此刻的我,對儒家道家還所知不多。相對來說,“子曰”的句子知道的更多些,道家我只是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見笑,卻是膚淺。

在我聽到的看到的之中,我整理的資訊是:儒家相對於人性,道家相對於更大的世界,有人說兩者不同,其實現世研究所得,儒家是道家的一部分。貌似在現在,西方或者東方更承認道家學說,儒家好像只有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是非常提倡的,在我讀書這麼多年,好像是不曾記得有哪篇課文是摘自道德經的(現在的教育課本不詳)。這更加增加了我對道家的興趣。

在看論語的時候,中間跑去看了陶淵明的一首詩——《停雲》。是在《論語今讀》裡提及的,於是特地去搜了下,大概的做了自己的理解。這裡要說的是,我對論語做的整理和解釋都是根據字典註釋和個人思想而寫的,並非抄襲或引用。一來我希望增加印象,二來我覺得照本宣讀太枯燥,如果以後要去讀更多的古文,那麼從現在開始要積累古文的瞭解,好在以後可以使用。因此,翻譯和註釋的可能不太正確,或者是加入了個人的感情和字句在內,如果有地方誤導了他人,見諒見諒。

論語讀後感40011

另外,《論語》中還有另兩處相關的記載,我覺得更為重要。一處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這裡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覺得,這一段語錄對我們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誼是需要雙方共同建立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要求,還要使自己能群,能讓人接受。要做到這一點,恭敬有禮是基本的條件。

此外,這段話還擴大了選擇朋友的範圍,提出了與人交往應有的氣度。我覺得子夏是相當有胸襟的。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我成為他的朋友?同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成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線,“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點可以和另一處對讀:子夏之門人問交友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