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9.9K

《談美》讀後感一

談美讀後感

我隨意地翻了翻《談美》這本書,發現除了書信沒有其他的東西,覺得無趣就放了下來。過了幾天,當我翻到傅雷寫的《傅雷家書》時,我突然想到,會不會《談美書簡》也是本很好看的書呢?我便帶著懷疑的態度讀了起來,讀完後才感到,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

這本書中,寫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及他所總結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觀點。我覺得雖然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許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單純的把人生大道理寫下來,我想不會有太多的人接受的。聰明的朱先生便用書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語言解釋抽象的美學感念,讓我們很容易接受。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於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看,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麼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麼看我的,瞭解人家對我的態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除此以外,這本書也詮釋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讓人百看不厭。難怪我父親在我看這本書之前就告訴我,如果你看了這本書,精神領域基本上就上了一個層次。現在一感覺,真的是這樣啊!小小的《談美》,總共可能不到7、8萬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滲透著朱先生親身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得不感動你我。我想他的這些文字會促使我一點點的成長,讓我看到一個深層次人的所作所為。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到了這裡,難道我們不應該敬佩他嘛?

《談美》讀後感二

終於好好閱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對自己的有很多的啟迪和明悟!中學時看過這本書,印象比較深刻的好像只有第一部分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然而如今重新聽一遍朗讀版,心裡收穫感覺頗多。心理學和美學真的很值得我們每個人好好學習和領會的!這對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知和體驗會更深,更有智慧!

朱光潛把自己寫於1932年的《談美》稱為“通俗敘述”《文藝心理學》的“縮寫本”。《文藝心理學》我是還沒有讀過,但是這本小書的確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經讀過的書庫當中很難有一本可以與她相媲美,因為朱光潛先生把枯燥、複雜的理論變得平易近人了。

《談美》全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體系,她就像一個耐心的長者又像一個親切的.朋友在與你交談。讀罷此書恍然大悟:美學也是一個很好玩很有意思的東西。

以下概括《談美》各個章節的大意——

《開場話》開門見山地表述了先生寫這本書的目的何在。醫治社會腐濁、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藥是“無所為而為”的藝術活動,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作者用明白曉暢的話語使讀者體驗“美感”,然後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廣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

《一 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學家、畫家三人對一棵古鬆的三種不同態度得出結論:個人所見事物的形象是個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木商的實用的態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學家的科學的態度偏重事物的關係、抽象思考,畫家的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因此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藝術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廣之,美的事物和實際人生之中存在一種適當的距離。道德是實際人生的規範;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它本來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三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覺誤認為在物的屬性,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迴流而已。人不但移情於物,而且極易模仿物的形象。

《四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豔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享樂主義的美學錯誤地將“快感”等同於“美感”,“快感”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美感”的態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佔有慾。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學也納入享樂主義。“美感”過後伴隨著“快感”。

《五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聯想是以舊經驗詮釋新經驗,大多數情況下是散漫飄忽、偶然的。美感源於某事物能喚起甜美的聯想,但是聯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不在內容而在形式。

《六 “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考證、批評與欣賞》考證、批評都不是欣賞(美感),但欣賞卻要有考據學、批評學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