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彙總10篇

才智咖 人氣:6.58K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學生調查報告模板彙總10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在xx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413萬,xx年年到500萬,比往年增加了87萬人,增長率為21.1%,加上往年待就業畢業生人數,xx年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總量將超過600萬人。據瞭解xx年年大學生就業缺口是xxxx年以來最大的,可見當今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因此我們不能單靠人力市場上的供需關係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而是要開闢一條有效、創新和適合當代青年發展自身潛能的新道路!

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時下各地方政府機關積極開展的方針政策,而且成效比較好,還適合當代青年的發展意向。有見及此,中山市團市委正創立一個“中山市青年創業基金”,來推動本土青年的自主創業,更好的解決中山市內青年就業的問題也是大勢所趨。為了使這個專案更好的開展,中山市大專院校社會實踐指導中心進行了一個“中山市大中院校大學生創業調查問卷”的校園調查。本次調查採用問卷形式,共發問卷有2669份,有效問卷有2134份,有效調查率為80.0%。其中大一1124份,大二666份,大三294份,大四41份。在調查中,男生1231人,女生1044人。本次調查主要涉及大學生對創業的瞭解、創業所需要的各方面因數、期間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等內容。

中山市支援大學生創業的基本情況:

根據本次的調查顯示:中山市目前已經進行創業的大學生只有4.4%,而創業成功就少之又少了,只有1.1%。由此不難看出大學生創業之艱難,同時大學生也迫切需要外界給予創業上的支援和幫助。

早在xxxx年,團中央就啟動了中國青年創業行動,並於xx年設立了中國青年創業基金。近年來,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以及我省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相繼開展青年創業行動,通過設立青年創業基金、舉辦青年創業大賽等,推動了一大批青年創業人才脫穎而出。同時為了支援大學生創業,國家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

而目前中山市對大學生創業的資金支援還處在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xxxx年xx月xx日中山市正式創立了“中山青年創業基金”,該基金是中山市首個青年創業基金,該基金將為有創業計劃但缺乏資金的青年創業者提供貼息貸款,並且可以免除前兩年的貸款利息,到兩年期滿後再全部償還。此次中山設立的青年創業基金明確規定,將中山市高校大學生和35歲以下中山戶籍青年,作為創業基金的扶持物件。而在xx年xx月xx日,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就創立了“中山創業聯盟”,這是一個彙集了校內有志創業青年聚集而成的以研究創業理論、指導創業實踐、探索創業道路為方向的大學生創業組織。該聯盟的宗旨是:同心共創業,攜手創未來!幫助大學生就業,幫助大學生創業!

一、實際情況

1、你對創業概念的理解為:

創業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沒有好的準備,就算能夠建立了一個企業,也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所以有計劃的創業才是一個真正的創業者。現在社會上或者高校裡都開始舉辦職業規劃大賽或者創業計劃大賽,以此來提高學生們對就業或者創業有個提前的認知與瞭解。但是很多同學都沒有參加過校內或者社會上的創業計劃大賽,而且覺得這種比賽只是比賽而已,並沒有真正能夠幫助個人自主創業提供一些經驗,所以並沒有抓緊這樣可以鍛鍊自己的機會。只有一部分同學對自己的未來有著良好預見性,並積極的參與其中,來提高自己對就業以及創業的新認知。如以下圖表所示:

2、你寫過創業(商業)計劃書嗎?

3、你參加過創業計劃大賽嗎?

4、你認為創業計劃大賽對大學生創業有多大幫助?

正是因為對創業缺乏瞭解,很多學生都是對創業抱著一個空想的態度,畢竟自己認識不多,而且創業的難度較大,因而大多數人都是想想而已或者不去想這樣的問題。只有一些對自主創業有著深厚興趣,並做出真正行動的學生開始了創業或者管理著自己事業。在生活中,金錢不能缺,為了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安定或者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富翁,很多人都是很努力的賺錢。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可以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之外,還可以累積工作經驗,發掘自己的才能,使自己以後能夠更好的發展,這些同學們都能夠體會得到。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因而創業的觀念也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大多數的人都是由於家裡的親人或者朋友在做生意,耳濡目染地也會受到他們的對擁有自己的事業有著美好的憧憬,還有傳媒對事業有成的人士的報道和探討,使很多人對這些成功人士產生一種崇拜,例如比爾蓋茨是很多年輕人的偶像,想自己也成為這樣一個有自己的事業王國和社會地位的人,因此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以下圖表所示:

5、你現在是否有創業的打算嗎?

6、你進行創業的目的是什麼?

7、如果你有創業的想法,是來源於

有創業意向的人都會先去了解一些創業的條件,才去開始創業之路。看創業的書籍、到企業實習和尋求創業家的幫忙是很多人為自己創業而做的先前準備,而且這些也是很多人認為最為可行和最快的瞭解創業是怎樣一回事,所以在校期間就很少人去參加創業計劃大賽,可見創業計劃大賽在學生裡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在創業之前,有很多因數需要考慮,例如自己的資金來源,工作經驗以及社會關係等等,這些都是很多有意創業的人所煩惱的,不過現在的家庭都比較贊同創業的,這也是現代思想觀念的改變,給創業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援。不過在校學生實際上都是比較看重繼續升學或者就業情況,除非自己真的有條件,才去考慮畢業後去創業的,這樣也是正常的。如以下圖表所示:

9、你認為本(專)科生創業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10、您畢業後的計劃是什麼?

在學校裡學的,自己也想學有所用,不過現實中,並不是很多機會可以在自己的事業裡可以用得上,所以大多數同學都覺得所學專業對創業關係不是太大,更多的是向著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去創業,或者是一些啟動比較容易、熱門的方向發展,而發展與專業相關的領域的人比較少。在創業方式上,比較多人傾向合夥或者個人創業,而家庭創業相對較小,不過這些創業方式也是因人而議,也沒有哪個特定的方式比較有優勢。在選擇地方來創業,都會傾向於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和東部沿海地區,這裡商機與機會都比較多,而想去西部地區的就少很多。如果在中山本地居住的學生,也是比較多人在這裡創業,畢竟對這裡的環境熟悉,在選擇創業方向和社會人脈都有比較大的優勢,一些住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同學都很少願意回家發展。確定好創業的方向,就要想想自己要投入的資金了,對此比較多的學生覺得幅度在10-50萬的啟動資金比較合理,不過啟動資金比較充裕的話更有利於創業的啟動。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據統計表20xx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120萬人,比去年減少8、2萬人,這是非顛倒20xx年以來報考研究生人數的首次下降,教研執法“降溫”現象出現。

“研究生這麼吃香,就業比本科生好多了,你為什麼不考研?”這是前幾年大學畢業生時常遇到的問題。

“研究生現在不吃香了,就業情況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甚至很差,你為什麼還要教研?”這是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考研時遭遇的困難。

針對這一現象我特以在校大學生對考研現狀為題展開調查,調查物件為我校大一至大三學生。

從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對未來很多人並沒有目標,其中60%以上的人雖有目標但不明確,甚至還有24%的人根本沒有目標,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上大學,這是一個值得在校大學生和即將踏入大學殿堂的中學生深思的問題!

在問到是否在大一時已經決心考研,回答是否不明確三種答案的人所佔比例相當大一由於剛進入大學還處於比較鬆散的階段,對考研還沒有做過多考慮。

問到為什麼會決定考研時,認為考研只是想拿到更高的學歷,以後有個好工作的人佔地66%,回答考研是因為喜歡學術研究的佔有一席之地14%,迫於父母的壓力和想逃避就業壓力而選擇考研的各佔10%。這也許就是考研熱潮持續高溫的主要原因吧!更多的人只是希望通過考研提高自己的學習層次,以及緩衝就業壓力,考研究生卻認為其沒有價值的現象有原因。

在每年的考研人群中還有一部分考生是在職考研,在我調查的物件中有34%的人願意在職考研,66%的人選擇應屆考研。綜合現已讀研的人對此的反映,可以看出未曾跨出校門就直接讀研的學生m由於急於在經濟上獨佔,實現人生和社會價值,對步入社會顯得有點迫不及待;而工作後再返校讀研的人則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了加強自身知識儲備對將來參與社會競爭的重要性。共存而相悖的表明,工作和讀研是矛盾的統一體,已然在當前的研究生群體中形成一種“圍城效應”。

面對近幾年教研現狀,其中68%的人認為出現考研熱最主要的原因是嚴峻的就業形勢使人們不得不通過拿高文憑來提高自已的竟爭力,24%的人認為大部分人只是盲目的隨大流,自已並沒有明確的方向,僅有4%的人認為考研是因為對學術研究感興趣。

調查的結果使我們不得不考慮選擇教研是否有何時何地,其實自義務教育結束後,一個人是否再續接受教育,或接受怎樣的教育,都應該成人個體獨立的選擇,但是我們的社會卻缺乏這樣的允許大家有多無選擇的環境,一方面,觀念上不支援,而另一方面,現實的出路,也迫使我們做出逶心的選擇,那些在教研很熱或者教研趨冷的環境中始終能更改的進行考研分析,然後作出選擇的人十分難能可貴。只有進行了事先的理性分析,才有可能對整個研究生學習生活進行長遠的規劃,並使得研究生學習更有價值。希望那些還未做出決定或已經做出決定的人都能更改的對待考研,做出適合自憶的人生規劃!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一,調查由來。

隨著年級不斷增長,作業量也在增加。這幾天我在班裡調查了一些同學在家寫作業的時間。

1,為什麼作業多?

2,為什麼數學作業完成效率不高?

 二,調查時間。

20xx年5月1日至7日。

三,調查範圍。

和平路國小六年級二班部分同學。

四,調查方法。

1,談話法:通過談話來知道他們每天晚上完成作業效率和時間。

 五,調查結果。

通過我的調查可以看出,我們班的同學晚上寫語文作業大約在40~50分鐘、數學作業大約都在50~60分鐘、英語作業大約都在10~15分鐘。可以看出數學作業偏多,語文作業中等,英語作業中等。這三門課我們的數學老師喜歡給我們做《輕巧奪冠》、《名師原創》、《國小畢業總複習》每天都得做1個小時。語文老師每次佈置作業總是適中,不多不少,英語老師也是一樣,不多不少。

1,為什麼作業多?因為六年級是畢業班,老師會多讓我們做一些輔導材料。

2,為什麼我們做數學作業效率不高?因為天天做這麼多,消化不了,每天做很多型別的題目,理解不了,所以效率不高。

通過這個調查我的感受是:我們國小生的作業應該在中等。每天學到的東西理解了,並做一些題來擴充套件,而不是做很多的題。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一.引言:

數學是一個符號化的世界,數學符號是數學抽象思維的產物,是數學思想交流與傳播的載體.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優越的符號,就不可能有近代和現代數學.因此,《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中將“符號意識”作為中國小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標準修訂稿》將符號意識界定為“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也就是說,符號可用於表示,符號間可以運算和轉換.此外,《標準修訂稿》還突出了符號意識建立的作用,即利用符號可以進行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

國外學者認為符號意識包含對符號本身的認識,符號之間的關係的理解,符號表示所蘊含的意義,能夠用符號進行運算和轉換,並能用符號去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符號意識首先要了解學生符號意識現狀。所以本次調查就是以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被試,主要想了解五六年級學生中符號意識現狀,年級之間是否存在明顯差異?符號意識與數學成績之間是否相關?調查分析符號意識能力以及阻礙符號意識正確形成的原因。為進一步培養符號意識奠定基礎。

二.方法

(一)被試:在本校五年級和六年級各選取一個教學班。分別發放問卷25份。選取被試物件時關注學生的家庭情況。本人數學成績情況,性別情況。

(二)形式:本次調查採用抽查問卷形式進行,採用教師不加干預,學生自主做答的形式。

(三)關於問卷

問卷內容主要涉及符號表示,符號運算兩方面內容。

三、結果

(一)本校學生符號意識整體情況

1.調查表明,五六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的符號意識,對於獨立的數學符號能夠清楚的說出符號的名稱和含義。說明對於僅僅需要機械記憶的符號記憶較牢固。

2.符號表示能力中對於用符號表示數,完全掌握,對於用符號表示數量關係方面能力較差,例如對於用字母表示公式、運算律的理解較弱。

3. 對符號的解釋能力, 如代數式的意義,方程的意義顯得極為不足。對於符號的幾何解釋基於具體情境稍好。

(二)學生符號意識的年級差異

符號意識與數學教材存在較為密切的關係,學生比較關注自己本學期的數學學習內容。對於非本學期學習內容普遍不關注,知識遺忘嚴重。

(三)學生符號意識的性別差異

學生符號意識的性別差異不明顯。

(四)不同數學學業成績的學生符號意識差異

很有意思的是此次被試物件的數學學業成績與符號意識之間存在差異並不明顯,甚至呈現數學學業成績較好的學生符號意識並不強烈。數學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所具有的符號意識相反更加好。此問題值得深思。

四、討論

(一)本校學生符號意識整體情況

本校學生對於符號意識停留在機械記憶的淺表層次,沒有深入理解作為該符號代表的深一層更加本質的含義。例如數學符號“π”。六年級學生很清晰的認識表示圓周率,寫出值是3.14,甚至可以寫出是3.1415926;但是無一人沒有能夠深層次的答出表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可以答出 a+b=b+a表示加法交換律的50份問卷中僅有1份,提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夠僅僅教會2+3=3+2。還要從培養符號意識的角度高度出發,先讓學生舉出其他類似具體的例子,在啟發是否可以用一個算式來表示這些例子。決不能簡單告訴學生用字母表示。

(二)學生符號意識的年級差異

數學符號“0”五六年級學生都從0聯想到的表示沒有,五年級學生認為它表示最小的偶數,表示非正非負。六年級學生的答案就比較豐富0表示原點,正負數的分界線等。說明隨著知識的增長,對於符號的認識也會更加全面,清晰。

(三)不同數學學業成績的學生符號意識差異

數學學業成績與符號意識之間存在剪刀差。我認為主要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造成,由於學習內容的編排,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沒有得到較好發展,直觀思維能力較強,數學學業成績較好學生不需要藉助方程這一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忽視自己符號意識的養成。這是此次調查中較為意外的情況。值得任教教師深入反思。

五、結論:

1、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符號以及表示式、關係式的意義

學生在使用符號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對符號的直觀感覺和經驗(這就是符號感).符號意識就是在這種直觀感覺和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教學中,要藉助於大量的例項,讓學生去體會數學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2.培養學生自然語言和數學語言轉換的能力

數學符號是數學的語言,是人們用數學解決問題的工具.使學生懂得符號的意義也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

3.教學中,要講清符號的由來、本質和意義.教學中應通過實際背景、探索過程、幾何解釋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符號的表示及其意義,適當地、分階段地進行符號運算和推理,將符號意識滲透到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伴隨著學生數學思維層次的提高逐步發展.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國小生課間活動調查報告張店區人民東路國小國小生閒暇生活研究課題小組課間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國小生本來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可與一些學生交談的過程中, 問起他們課間玩些什麼遊戲,回答出乎意料,竟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眉飛色舞,而是不斷抱怨“沒意思!沒意思!”因為學校規定課間不能在樓道激烈活動,不能在操場上打球,不能追趕,不能……所以,課間他們要麼靠在欄杆上“望斷天涯路”,要麼在教室內外無聊地走幾圈,有的乾脆做作業或者靠在桌子上,根本不到操場上去。可想而知,這樣的課間自然感覺無聊沉悶。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得到如下具體的資訊:

1、 課間你通常:遊戲的佔13%看書90%鍛鍊身體0聊天60%吃東西

02、 你通常是先上廁所還是玩一會再去:先去100% 後去

03、 課間你喜歡玩的遊戲是什麼:跳繩、成語接龍、拍手遊戲、跳皮筋、傳話遊戲、智力遊戲、打鴨子、踢毽子等都有人選,佔80%

4、 你認為在課間玩什麼遊戲適當?為什麼?選擇複習功課的竟然佔49%,選擇跳繩踢毽子翻繩的21%認為應該選擇休閒遊戲以便於放鬆的佔21%

5、課間十五分鐘,你感到:緊張的0有趣53% 無聊13%放鬆34%

6、你會利用課間向同學或老師請教學習上的問題嗎?會的佔97%不會的佔3%

7、課間你遇到過危險情況嗎?是什麼?沒有的佔87%有的佔13%有被球打到頭的,有看到同學打架怕自己被打到的。

8、課間你通常在什麼地方活動:教室佔53%走廊23%操場35%還有一部分同學多選

9、你認為課間時間多長合適:15分鐘佔60分鐘7%10分鐘33%

10、你認為課間做什麼不適合?為什麼?100%的同學認為打鬧、打架、踢球等劇烈活動不合適,因為會傷及他人。

11、課間你通常和誰在玩 ?自己一個人的佔3%同學97%

12、下課後你是這樣做的:先做好下節課的課前準備再玩的佔87% 直接出去玩13%

13、課間結束時,你是: 鈴響後進教室的佔13%提前1-2分鐘進來坐好97%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較完整地反映了3——5年級學生對課間的認識,大多數學生還無法充分利用這十五分鐘進行放鬆,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由於學校的一些規定,他們不能痛痛快快地去玩,被規定束縛了手腳,

第二他們大多數對學業感到焦慮,希望通過課間來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誠然,無規矩不能成方圓,科學合理的校規校紀對於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的“不能”,讓學生手足無措,使人不得不質疑這些校規的合理性。但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學校這樣做,有自己的苦衷。因噎廢食的做法當然不足取,因此有必要開展一些指導活動,讓國小生在規定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開展一些自己喜愛的活動,比如玩一些不受場地和時間人數限制的遊戲,鍛鍊身心。要知道,孩子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對一切充滿好奇,他們需要遊戲,需要在寬容輕鬆的環境中活動,但“不準這不準那”的禁令限制了他們的慾望,讓他們過早學會了循規蹈矩,出現了與年齡不相稱的憂鬱焦躁,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牴觸的情緒,甚至出現厭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們的許多行為舉止,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是該受到指責的,可這些行為往往是由心靈上那種高尚的激情所促使。如果你不明白,沒有發現這種激情,你就可能撲滅那小小的,不易發現的人類高尚品格的火花。” 因此,今後對學生課間活動的指導還會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為進一步瞭解我區中國小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近期,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國小,18所國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係、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國小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幹進行資料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為今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為客觀的依據。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國小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國小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紮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為自己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眾”。可見,昔日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城市國小、國中、高中學生選擇為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為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為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聖的精神的殿堂。

從國小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鬥、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為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於“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聖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國小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國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國中生選擇“說不清楚為什麼學習”的比例遠遠高於國小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為高階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闆的人並不算多,僅佔16.7%,只有願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於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於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眩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為**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瞭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說明對黨的支援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矗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裡,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為。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著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說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為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說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紮紮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國小生中十分普遍,這說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於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於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國中此選項比例為49.4%,農村為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為48.2%,農村為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於農村。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國小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澱,相信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國中生行為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國小有45.6%,高中有43.4%,國中只有38.5%。而國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為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於國小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國小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國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國中正處於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國小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國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汙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國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於國小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小升会考試的廢止,國小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國小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國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國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國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國小和高中。

國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於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為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國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只知給吃穿,別的都不問”的家長僅佔2.7%,可見絕大多數家長都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採取放任態度的家長人數極少。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佔9.3%,這和大家的感覺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調查的物件是學生,即便家長對他們百依百順,許多學生還會感覺不滿足,因此他們不會選擇此選項;另一方面,說明溺愛型的家庭的確在逐漸減少。在大家的觀念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溺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把獨生子女們戲稱為“小皇帝”、“小太陽”,以為他們是被慣壞的一代,事實上家長們只是在家務勞動方面有嬌慣孩子的傾向,但在學習方面卻從不馬虎,要求之嚴,標準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長無法比擬的。“對孩子什麼都管,讓孩子受不了”的家長佔12.6%,嚴苛型和溺愛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嚴苛的家庭還要稍高一些,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往的許多老百姓忙於生計,顧不上子女教育),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將不斷提高。74.3%的孩子認為家長“能支援、理解自己,而且不溺愛孩子”,此選項比例最大。而且在被問及“遇到心理困惑習慣於求助於誰”時?6.8%的孩子會求助家長,高於求助老師的比例;在被問及“在你成長過程中受誰影響最大”時,58.5%的孩子認為家長的影響最大。當前中國小生的家長多出生於六七十年代,多數接受過系統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較以前有很大進步。加上媒體、書刊和各類家長學校對家教知識的普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行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長對國中生管得最嚴。

如果隊把“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作一個縱向比較,會發現國小與高中的比例明顯高於國中。國小生年齡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長操心,而國中的孩子界於懂事與不懂事之間,代際衝突比較突出。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佔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如果把部分孩子“家醜不外揚”的心理考慮進去,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願意盡監護責任,有的跟著爺爺奶奶過,有些乾脆脫離家長的監護。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反社會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許多人整晚混跡於網咖、遊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督保證機制。社群、公安、民政等部門在法律上雖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通過司法程式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問題,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問題。這一部分孩子所佔比例雖小,如果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裡,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著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由於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著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國小生判斷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家裡每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於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資料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於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國中生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國小生中有4.5%的人願意長大後當一名農民,農村國中學生中有93.8%的希望成為老闆、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高階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願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國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遇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國小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為一種自由。說白了,就是獲得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裡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願望,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於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援,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

2、國小生最幸福,國中生最不幸福。

國小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69.4%,其中尤以農村國小生選擇“幸福”的選項比例最高,佔70%以上。可見,生活在清新自然的鄉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們不必去趕場似的上各種特長班,去學鋼琴、攻外語,課餘時間可以自由嬉戲,盡情的享受童年。國中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56.2%,在三個年齡段中比例最低。國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謂的成長的煩惱,幸福感較低一方面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會考迅速增溫,會考之熱尤甚於大學聯考,這使學生們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競爭的殘酷,讓這本就多事的年華又彌滿了應試教育的陰雲,很多孩子感到壓抑,被學習逼得喘不過氣。其實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從小讓他們感知人生的美好,這種情感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學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成長中造成困惑的較大問題依次為學習方面(36%)、人際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學業壓力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主要表現在:①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②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③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某中學有一學生在寫過一篇名為(童年無趣)的習作,馬上引發了全班同學的共鳴,“每天奔波於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之間,休息日還不得不穿梭於各種補習班。我實在沒有感受到人們常說的那種童年的快樂”。有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說:“國小三年級時我數學考了100分,爸爸很高興,那天晚上他鄭重的對我說:‘孩子,好好努力!我們全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你的身上了’。這句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在我心中壓了五年。”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實現,還有很多家長自己孩子的成績作為相互攀比的內容,這都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有一首校園民謠的歌詞是這樣說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學生的心態。

另外,人際關係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中包括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同學間的關係問題、與父母的關係問題等。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心理問題,如:青春期閉鎖心理、早戀等。

(五)心理調節

1、更加孤獨的一代。

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選擇“把它悶在心理,進行自我調節,不對外人說”的學生最多,佔42.7%。人們時常把現在的孩子看成為“陽光少年”,以為他們活潑、開朗、外向、大方,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孤獨。這是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電視佔據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從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獨生子女的孤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孤獨的心靈彷彿潮溼的天氣,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緒的重要土壤。學生們早早的把心靈封閉起來,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們獨立與個性的一種體現,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借助於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給孩子們多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的技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學生願意將心中困惑與夥伴交流,尤其是關於娛樂問題以及與異性關係問題;有16.8%的同學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願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說:“老師對我要求嚴,說了怕惹他們生氣,說得不對怕受批評,說了沒用不如不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說;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說。”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裡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說心裡話,關鍵取決於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會求助心理諮詢熱線,如果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說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問題,而且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願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佔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佔44.1%,再其次是農村國小生、城市國小生,分別佔37%和34.2%;而農村國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佔30.1%。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國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於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國中生的閒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許多孩子用打遊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裡和人交流,而不願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認為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夥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父母的學生,農村多於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城市多於農村。調查顯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於農村;助於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說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於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於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嘆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夥伴的一句話。光慨嘆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孩子正是因為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為教師和家長,為什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遇到困惑,你求助於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於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國小生也是如此,這說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後,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

從客觀上講,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資訊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路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聖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等同於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為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容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症,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著又走進了中國小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後面。南方某城曾進行過一次測試,測試的內容是社會上近年來出現的新科技--克隆技術、奈米科學、基因等等新名詞,以及時事政治--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問題。被測者是一所中學八年級年級的學生和正在教他們的老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老師的成績竟然遠低於他們的學生。學高為師,老師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能令學生信服,是導致其影響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老師中存在著嚴重的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即便是傳授知識,許多人也忽略了知識背後的人文意義,把它們肢解為知識點、練習題。陶行知曾說:“先生的任務是教人做人。”由是觀之,“師道之不復,久矣”!第三,少數老師的確存在師德問題,以教謀私,開學店,體罰學生等現象並未得到根治。教育的**與法制程序是大勢所趨,規範教育行為的法規不斷出臺,尊重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教師因為師德問題而被處理的事件屢見報端。身正為範,老師的道德狀況是決定他在學生心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六)興趣愛好

1、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學習方面的書籍仍是學生的首眩

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對武俠、言情小說的狂熱,他們的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調查顯示,學生最愛看的還是學習方面的書。這是激烈的學業競爭所致,也是目前教輔類書籍如此暢銷的原因。這個結果與老師們的感覺之間存在偏差。可見,學生們這樣愛學習,教師還是不滿意,也許在許多教師眼裡學生裝的腦子只能裝滿課本,天天只能想著學習,不允許任何東西佔他們的記憶體。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畫書,佔30.1%。漫畫的簡潔、直觀、視覺的衝擊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學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內容多為武俠,科幻,校園愛情故事。內容平庸,格調不高,其間低階、庸俗、灰色,甚至略帶黃色的不健康的東西比比皆是,對武士的精神和校園戀情的宣傳給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漫畫的流行也給教育者許多啟示,為什麼不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包裝起來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體育類書刊,佔17.3%。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關心的主要是新聞、逸聞、雜談、時評等項內容,其中男生多愛看體育類的書報,女生多愛看娛樂界的歌星、影星的資訊。各類明星們的懶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成為了一種時尚,犯小錯誤,缺乏紀律性,隨便、懶惰不被視為譴責的物件,而被視為一種風度,一種美。愛讀漫畫和文體報刊的學生比例合計達47%,說明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讀大部頭的書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領會的內容,他們閱讀是快餐式的,把讀書當娛樂,更喜歡短孝直觀、輕鬆、愉快的內容。

喜愛武俠、言情小說的人雖然也佔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幾年那樣人數眾多。那些書太長,太費心思。金庸的小說和美國的大片、日本的漫畫比起來,還顯得太過優雅,不夠刺激。瓊瑤言情小說中描繪的浪漫情節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太老套,遠沒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鮮活。在金庸和瓊瑤的作品裡我們還能感受到一些中國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畫和垃圾快餐中,學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差別。

國小生最愛看漫畫,學習類的書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學,二者的比例就發生急劇的變化,讀漫畫書的人數從40.9%跌到21.5%,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則從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這種狀況又有微小的變化,但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還是最多。孩子們對文化體育的關心卻是與日俱增,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始終保持在12%左右。國小生不懂言情,國中生看此類書籍的人數最多,到了高中人數又略有回落。

3、農村學生迷武俠,城市學生愛文體。

調查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喜歡閱讀問題類書刊的學生明顯高於農村,城市資訊暢通,許多市民都有讀報的習慣,(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長壽文化)都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群,許多孩子也有讀報的習慣。學生最愛看的就是文化、體育的版面。農村學生資訊相對閉塞,學生讀報人數遠小於城市,因而對文體新聞的關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們看武俠小說的人數比率較城市學生稍高。

4、網路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路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是瞭解資訊的重要渠道,又是人們相互間交流的平臺。網路的使用以日漸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技能。網際網路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園地;有助於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調查顯示,我區已有近一半的學生經常接觸網路,應該講網路已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這主要和長壽經濟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比較高,家庭上網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大多持否定態度,視網路為洪水猛獸。談起網路,馬上就想到“遊戲+聊天+色情”,媒體也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網路。其實網路只是一種工具,孩子接觸網路並非壞事,關鍵看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有支援,又有約束。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路世界裡也有許多知識在等待著他們去汲齲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遊戲”的坎,讓他們在網路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5、多數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為了查詢資料、13.8%的是打遊戲,12.7%是聽歌,9.9%是因為好奇,9.4%是因為無聊,剩下的9.2是為了聊天交友。國小生查詢資料的百分比大於高中的學生,國中生最低。打遊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於國小生,同樣也是國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國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路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國小生做的比成人好。網路在中國小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國小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於網路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路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遊戲、沉溺聊天、氾濫色情。青少年是“網路遊戲”的主要消費者,精彩的遊戲內容,絢麗的遊戲畫面,生動的遊戲音響,血腥的打鬥場面,形形色色的遊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許多孩子因此而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咖裡,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路聊天”是青少年網路交往行為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虛擬性。網路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路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互動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餘地很大。三是超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路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說,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週記裡充斥著大量的類似“網路流行語”的語言。中國小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誼,網路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路“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後,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佔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佔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說:“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願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願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國小佔26%,國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問題就越理智。

2、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佔10.5%,在人們的觀念裡,學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佔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說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佔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後,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後,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後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八)兩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調查顯示,城、鄉國中生和鄉村的高中生都把“異性交往過當”的底線放在“擁抱、親吻”上,此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觀點不同,有52.2%的人認為“有性行為”才算是異性交往過當。這一方面說明城市高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異性交往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為開放,不少同學的性意識已經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當老師、家長還在對孩子們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於懷時,孩子們的所思所為,可能已經早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大家總覺得很多中學生早戀的報道、調查有些言過其實,也有人認為那是開放的大城市才會出現的事情,作為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陸地區,我們的性教育通過生物課的幾節生理衛生課應該可以解決問題,雖然也有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女生課堂這樣的形式作過一些這方面的探索,但推廣的範圍和重視程度都很有限。

在調查中大多數同學把自己周圍異性交往過密或過當的比例定在2%-5%之間,這個比例看上去並不高,仔細算一算呢?以一個班50人計,大概每班有5-6個人有異性交往過當的問題,他們到底過當到什麼程度?在這些孩子中又有幾個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關知識?出現緊急情況時他們知道如何避免可?這些都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2、對異性交往過當的看法

在對周圍同學出現異性交往過當或過密的現象時,半數左右的孩子都選擇“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這在不同年齡(國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鄉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這道題無疑反映出學生比較健康的心態,贊成正常的、有分寸的異性交往,這本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還是出現了差異:在人數第二的選項中,城市孩子(國中21.8%高中21.7%)認為“那是別人的自由,與我無關”,農村孩子更多則選擇“不贊同,認為是不對的”。這道題的統計結果是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識強,對別人的關心少,有的孩子對別人的事情從來不放在心上,農村孩子的還是受到學校的正面教育的影響較大,相當一部分同學對異性交往過密還是持排斥和反對的態度。

這種不同就要求進行青春期教育時,要有針對性,採取不同的方法。對於城市的孩子,傳授的內容不妨更科學、更直觀些。要讓他們知道,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美好的一頁,過好自己的青春成長期,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關係,這樣既會為一生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會為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矗而對鄉村的同學,教育的方法則要講究一些策略,不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一些農村學生的問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興趣”等答案,甚至在問到“你認為如何在學校進行性教育?”時,有個學生氣憤的回答:“沒必要!我也沒時間回答這個無聊的問題!”可想而知,如果單刀直入的開展“性教育”,有很多學生恐怕還沒有這個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識的來源

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學生們性知識的主要來源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來自網路或其他的一些非正當的渠道,結果依次是:從課本中(37.8%),從電視上(26.5%),與朋友、同學交流中(19.8%),從小說中(8.6%),從網路上(7.5%)。可見,不管周圍的資訊渠道多麼暢通,孩子們可以通過多少種方式去獲得他們需要的知識,歸根到底,相當數量的同學最信任的還是課本。該給學生什麼樣的課本?該傳授他們一些什麼樣的知識?怎樣去組織這樣的教與學?老師自己的心態如何?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路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諮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路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為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國小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湧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裡,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於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並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鬥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學生調查報告 篇7

隨著科學技術的速度發展,我國的經濟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每家每戶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汽車、摩托車、助動車日益增多。同時,這些機動車也給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危害,尤其是對我們正處在學齡階段的孩子來說,這可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危機”。可是,許多同學對衛生環境似乎毫不關心,甚至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我校同學的環境保護意識又是怎麼樣的呢?請看下面調查報告。

一、調查目的

1、瞭解在校同學的衛生環保意識怎樣。

2、改善食堂衛生情況。

3、保護小店衛生的整潔。

4、通過總結與調查結果提高同學們的環保意識。

二、時間與地點:

1、時間:20xx年11月22、23日

2、地點:本校校園內

3、調查人:胡琴燕

4、調查物件:本校部分學生

三、調查經過

11月22日上午,我來到校園內,準備調查兩到三人的調查報告,並將結果記錄下來。(1)我調查了兩位女同學是用了“直接提問法”,再調查兩位男同學用了“筆答法”。順利地完成了第一個任務。下午,我又用“交談提問法”調查了兩位同學,完成了第二個任務。(2)11月23日上午,我又調查了在食堂蒸飯的一男一女兩位同學,雖然,任務完成得不是很好,但收穫也不少。

四、調查題目:

簡答題1:如果你在路上看到有人扔紙屑你該怎麼辦?

簡答題2:看到地上有垃圾你該怎麼辦?

簡答題3:如果你身邊有張紙,四周又沒有垃圾箱你該如何處理?

簡答題4:在沒人看見的情況下你會亂扔垃圾嗎?

五、調查結果:

1、通過被調查人在不同情況下做出的反應,來調查他們的應變能力與意識。

2、通過被調查人對事物的認識與作出的判斷,來判斷他們的衛生環保意識。

結果:經過我半天的努力,瞭解到4位同學衛生環保意識一般,2名有較強的衛生環保意識,還有2名同學的衛生環保意識十分差。

六、調查分析:

這個出人意料的結果令我觸目驚心,在這8位同學中,只有一半的同學在心中能夠樹立起一定的衛生環保意識,而另一半完全不注意自己的衛生環保,1∶1的比例告訴我們,在校同學中有一半缺乏衛生環保意識。

七、結論:

1、我校同學的衛生環保意識比較差,遇事所作出的判斷十分草率、馬虎。

2、我校同學對自我環保毫無認識,一旦碰到該自己解決的細節問題都十分不注意。

3、我校同學缺少應對衛生環保的措施,比如亂扔垃圾等,竟還有同學會把垃圾扔到綠化帶上。

八、建議:

1、學校應多開展一些提高同學衛生環保意識的活動,讓同學們多參與實踐體會。

2、家長也應該多培養教育孩子們這方面的知識能力。

3、給同學們開展一次綠化環保宣傳教育。

4、每班配備一隻環保箱,要求學生投稿記錄環保衛生情況報告。

5、誦一誦,環保小詩《請不要》

請不要把花兒採光,

請不要把樹木砍光,

請不要把河流弄髒,

留幾處花叢,

做蝴蝶的樂園、蜜峰的故鄉。

留一片綠陰,

讓鳥兒在枝頭放聲歌唱,

讓我們在樹下聽奶奶把故事講。

留一條清清的小溪,

讓魚兒歡快地遊玩,

給魚蝦一個嬉戲的地方。

九、針對結論討論:

我認為同學們的衛生環保意識,需要社會重視才能解決,我們應不斷地增加這方面知識,努力提高衛生環保意識。同學們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這個問題就一定能解決。

學生調查報告 篇8

一、大學生兼職賺錢的原因

1、大學生群體自身的特點使得大學生選擇兼職賺錢。

從學習方面上看,大學的課堂授課時間要大大少於中學階段,以自學為主的大學生們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從生活方面看,進入大學後,衣食住行等個人生活往往都由自己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學生活的主旋律;大學生活節奏快,活動空間大,接觸面廣,朋友同學來自全國各地,語言、個性、習慣、價值觀念各不相同的差異,在共同生活相互接觸中,易逐漸融合;從校園環境上看,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各種啟事,各式傳單隨處可見,各種組織的活動,各式性質的社團比比皆是。這為大學生們兼職提供了豐富的舞臺。

2、社會廣告業的蓬勃發展使得大學生選擇兼職賺錢。

進入新的世紀,各種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增長,為了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各大企業開始投入大筆的廣告費用,加強對企業品牌的宣傳。企業廣告除了電視臺等各種媒體廣告,街頭、車站站牌海報外,還包括新品推出時的商嘗街頭、超市等地的宣傳促銷(包括廣告傳單、優惠券派送等)。企業對這部分廣告宣傳的人員需求量大,但此類工作臨時性強,一般集中在節假日,且企業希望能儘可能地降低這部分的成本,又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在選定這部分工作人員時,企業一般願意選擇在校大學生為他們服務。

3、強勁的畢業就業壓力使得大學生選擇兼職賺錢。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每一個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將或遲或早地推向市常在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取消了統分統配的大學生,也毫不例外地要面對擇業的考慮。調查結果顯示:84%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從事兼職工作是他們瞭解社會、貼近現實的最好方式,兼職經歷能讓他們更多地發現社會需求,明確自身的不足,通過兼職能讓他們將來更好的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於是他們紛紛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兼職。

二、大學生兼職賺錢的特點

1、大學生在尋找兼職資訊方面各具特色。

從性別來看,分別有69.4%的男生,45.2%的女生自己尋找兼職,38.8%的男生,25.5%的女生通過熟人尋找兼職,22.9%的男生,27.5%的女生通過中介機構尋找兼職,還有部分同學通過廣告尋找兼職。調查還發現,80%以上的同學認為學校非常有必要成立專門的兼職指導機構,以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並確保兼職的安全。

2、大學生在兼職工作的中種類上有特點。

從性別來看,分別有80.8%的男生,40.7%的女生做過家教,分別有16.3%的男生,78.4%的女生做過促銷,分別有13.2%的男生,29.4%的女生髮過傳單,同時,還有少數同學從事過禮儀、家政、餐飲等兼職工作從年級來看,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分別有65%,75.5%,98%的同學做過家教,分別有5%,7.5%,26%的同學做過促銷,分別有20%,30%,16%的同學發過傳單。

3、大學生的兼職工作會對其他方面有所影響。

不論從性別還是從年級來看,均有90%以上的同學認為兼職對學習的有一定的影響,大部分同學會過分關注報酬,沒有注意到兼職工作的鍛鍊人的意志、品質、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等內容。但是有部分大學生比較好的處理學習與兼職賺錢的關係。只要注意調整,能夠二者兼顧,二者是否會相互影響。

三、大學生兼職賺錢的收益

從性別來看,分別有45.2%的男生,37.3%的女生認為兼職可以賺到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錢,作為生活費,以減輕家裡經濟負擔,頗有成就感。

學生調查報告 篇9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為了解當今大學生助人為樂的狀況。針對當今大學生的助人為樂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儲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著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學生調查報告 篇10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出外旅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這些旅遊群體當中,青年旅遊者是整個旅遊市場的一個重要而又獨立的組成部分。而在青年旅遊者中至少有半數以上是青年學生(主要指大學生),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它具有一定的經濟獨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對寬鬆的時間,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和追夢遐想,這些促成了大學生旅遊熱。因此,青年大學生作為一支旅遊生力軍的地位確實不容忽視。另外,青年大學生自身的旅遊選擇之外,受青年大學生影響而做出的家庭旅遊的選擇,在我國國內旅遊活動中,無疑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出遊意向(動機)、出遊地點和時間、出遊態度和偏好、出遊次數、旅遊的方式(包括交通工具、同伴等)、旅遊花費來源、旅遊消費狀況、旅遊資訊渠道來源和學校對大學生旅遊的影響等。

大學生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它具有以下幾點旅遊的行為特點:

1. 在旅遊態度及偏好方面,大學生對旅遊持有非常有定的態度。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旅遊,其旅遊的目的主要是休閒散心,自然風景區和民族風情區的偏好值最高。

1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旅遊,其旅遊的目的主要是休閒散心,尋找樂趣,所以選擇的景點主要是自然風景區和民族風情區;

2 .經濟支出方面,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滿足中低端旅遊產品的消費,因為家長的供給依然是大學生收入的主要來源,由於大學生可支配的經濟支出有限,不可能支付得起大酒店高昂的住宿費用,個人小旅店雖然價格便宜,但小旅店經營的不規範和社會環境的複雜,使得大學生在安全方面存在顧慮;

3 .大多數學生出遊時選擇不定時間,不大喜歡受約束,樂意與同學一起遊玩,並且在旅遊的吃、住、行、購物、遊玩中,相當多的學生都選擇樂意把錢用在遊玩上。

4 .目前學校沒有過多重視大學生旅遊,旅行社對大學生缺乏相應的旅遊產品,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